
圖:Olga Kvasha
聊兩件事。
一
馬上12月31號了,最近是A股的賢者時刻。
很多錢都已經躺平了,為了保證自己今年收益好看,就不激進操作了。
明年再戰。
但國內降息太快太猛,催生了一個奇妙的現象。
銀行股持續亢奮。
銀行板塊很任性。
年末漲漲漲,整個板塊創了三十年歷史新高。
成了年末的壓軸戲。
銀行股火的原因很簡單:明年降息預期很猛,很多老實人想用它收息。
大家都不想努力。
就想找老baby,老阿姨當靠山得了…每年領錢

大家一起買買買,把銀行股給抬起來了。
前兩天有個讀者問我:
“我做一個銀行股組合,看看哪個漲到價格最高了,就賣出。換成股價最便宜的,再買入。”
可行麼?

我說——想法很好,以後不要再有了。
好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我說他這個策略不行。其實很簡單:
如果要買收息股,不要看價格。
更應該看「股息率」。
比如,現在建行股價最高,應該賣掉麼?
從股息率角度——它反而會比股價最便宜的農行要高一點,更具吸引力。

當然,這是僅從分紅角度考慮,沒有考慮經營問題。
再嚴謹一點,在公司經營良好的基礎上——
如果想追求分紅,那更多要看股息率。它更決定我們每年能拿多少分紅。
價格反而不那麼重要。
有些股票價格很貴,但它質地優秀、更能持續提供分紅。
比如茅臺,價格高到1500多塊錢,肯定會好過很多股價便宜的公司。
二
當然,讀者說了,他只選四大行。
這個策略我倒是很認同。
很多人質疑:現在經濟下行,壞賬上升,銀行股會有風險——這種看法十分在理。
我也提示過好幾次。
但四大行不太一樣。
它們是國家“親娃”,容易受到優待。
舉個例子:
現在發行的特別國債,資金用途有很大一項就是,給國有大銀行輸血。

國家透過直接輸血,讓國有大銀行生存力Max,更能持續分紅。
所以「買國有大銀行股收息」和「買銀行股收息」
本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大塊頭們受到國家層面的噓寒問暖,生命力槓槓的。
A股、港股有很多小銀行股票——
股價特別便宜,甚至低到不足1塊錢。股息率也誘人。
反而讓人心驚膽戰

我自己買銀行股也是傾向於穩妥方案,四大行再加一兩家優秀股份行即可。
風險提示:
非薦股,銀行股已經炒得太高了。
對了——
順便八卦下,這位讀者生活很豐富,多才多藝。他會樂器,下班會去琴行兼兼職~偶爾還接接商演,時薪挺高。
一邊工作,一邊高薪兼職,一邊收息。
很棒的中年人攢金幣模式。


三
第2件事。
老家一位遠房親戚,最近體檢傳出噩耗,癌症復發轉移了。
這個病本來已經治癒了十來年,一直健康無事。
但很不幸,今年又復發了。
親戚經濟狀況一般,在醫療抉擇上就偏保守,婉拒了來京治療的方案。
很遺憾,我能做的有限。
就簡單包了一個紅包,再花了一百多塊錢,給她買了一個我們老家的「惠民保」。
買的時候,我仔細看了這個惠民保——
免賠額非常高,4.5萬。
也就是說,經醫保報銷後,自己負擔的住院花銷超過4.5萬元之後,它才開始進行報銷。
而且只報銷一小部分。
這個免賠額設定真的挺高。
但也沒太好的辦法。
以親戚的身體狀況,商保買不到了,由我們當地政府組織的惠民保是為數不多的選項了。
我想不出還能做點啥,就給她買了一份這個,寬寬她的心。
可以多說兩句。
很多小白會抱怨——
醫保、醫療險、惠民保都沒啥用,自己看病花了不少錢,結果1分錢報不了。
有這種感受,不少是因為
「免賠額」的設定。
沒到一定花銷,就啟動不了理賠。
一般而言,官方的職工醫保的免賠額會低些;商業醫保會高一些;惠民保的免賠額會更高。
比如我日常在北京:
如果是職工醫保,門診的話是1800塊開始報銷,住院是1300元。
如果是惠民保,至少是1.5萬才開始報銷了;
而商業性的百萬醫療險,拿我聊過的一款長相安舉例,免賠額是1萬塊。

所以醫保、醫療險、惠民保…之類的,可能有一定的“覆蓋盲區”。
小病小災用不到。
如果想做到免賠額儘量低,比如0免賠,那價格就要漲上去了。
這很正常。
對於醫保基金,或者保險公司來說,這個設定可以節省運營成本。
但是對小白來講——
如果不懂這一點,可能會形成不好的觀感。
所以小白朋友們配備醫療保障時,要認識到這一點~
除了認真看健康告知、免責條款、保障範圍。
像是“免賠額”、“報銷比例”…也要格外留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