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多家保險公司2024年業績增長之謎

‍‍
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中,多數行業在低迷中掙扎,業績增長困難重重。但保險行業卻表現突出,不少保險公司業績逆勢上揚,與銀行業績下滑形成鮮明反差。
這種差異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經濟邏輯?有沒有什麼貓膩?又預示著行業怎樣的未來走向?讓我們深入探究。

經濟下行週期中的保險業“暖春”
截至2025  3  31 日,股五家上市險企 —— 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均完成 2024 年業績披露。資料顯示,這五家險企 2024 年合計營業收入達 27161.08 億元,較去年增長 19.79%;合計獲得歸母淨利潤 3476 億元,較去年增長 77.72%。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淨利潤均創歷史新高,中國人壽以 1069.35 億元淨利潤首次突破千億大關,新華保險則以 201.07% 的增速領先行業。
從具體公司資料來看,2024 年中國平安營業收入最高,達 10289.25 億元,同比增長 12.60%;新華保險營業收入相對較低,為 1325.55 億元,但同比增長幅度最大,達 85.27%。在歸母淨利潤方面,五家上市險企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同比增長,新華保險、中國人壽更是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得益於各險企的增長,五家上市險企合計歸母淨利潤大幅增長 77.72%
2025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放緩至4.1%,創近十年新低。然而,保險行業卻逆勢綻放——五大上市險企2024年總保費收入突破2.8萬億元,同比增長5.3%,淨利潤平均增幅超50%。其中,中國人壽以1069.35億元淨利潤領跑,同比增速高達108.9%;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淨利潤分別增長47.8%88.2%64.9%,新華保險更是以201%的增速實現利潤翻番。相比之下,銀行業淨息差收窄至1.35%,股份制銀行淨利潤增速普遍滑入負區間。
資料對比:銀行保險冰火兩重天
– 保費收入:中國人壽總保費達6714.57億元,首年期交保費1190.77億元,創歷史新高;中國平安以8581億元保費規模穩居行業第一,增速7.2%;新華保險健康險保費逆勢增長4.5%,展現韌性。
– 銀行困境:上市銀行淨息差收窄至1.35%,信用卡不良率攀升至2.8%,中間業務收入同比下降9%
– 資本市場聯動:保險板塊2024年漲幅38.95%,遠超滬深300指數的12.4%,中國人壽股價年內漲幅超60%,成為資本“避風港”。
這一現象看似矛盾,實則暗含經濟週期與金融業態的深層邏輯:當經濟“冷風”吹散高收益資產泡沫,保險業的“安全資產”屬性正成為資金遷徙的新大陸。

保險公司在投資端有獨特優勢。其資金來源穩定、期限長,可進行長期投資。經濟下行時,保險公司調整投資策略,最佳化資產配置,提高投資收益。一方面,加大對債券、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確保資金安全穩定;另一方面,抓住資本市場機遇,適度增加權益類資產投資。如 2024 年資本市場回暖,多家上市險企投資業績顯著提升。
中國人壽在三季度股票市場低位震盪後快速反彈,公司總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提升。2024 年,五家上市險企總投資收益率均超 5%。新會計準則下,金融資產公允價值波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放大了權益市場表現對利潤表的影響。
保險業逆勢增長的三大引擎:
1. 風險焦慮催生“安全資產荒”
經濟下行週期中,居民風險偏好急劇收縮。銀行存款利率降至1.5%,理財剛兌打破,房地產預期逆轉,迫使資金尋找新出口。保險產品的“三重屬性”——收益穩定性、風險保障性、長期鎖利性——恰好填補這一真空。
– 儲蓄型險種爆發:增額終身壽險新單保費增長45%,分紅險佔比提升至38%;中國人壽分紅險新單佔比超30%,平安壽險儲蓄類產品貢獻超60%保費。
– 保障需求升級:健康險保費同比增長12%,中國人保大病保險覆蓋2.7億農村人口,太保壽險“保險+基因檢測”模式賠付率下降5%
案例點睛:一位北京銀行客戶經理坦言:“客戶不再問‘收益多少’,而是問‘本金安全嗎’?年金險幾乎成了存款替代品。”
2. 負債端革新:從規模競賽到價值深耕
監管“報行合一”政策全面落地,倒逼行業轉向高價值業務。預定利率從3.5%下調至2.5%,推動產品結構最佳化:
– 分紅險崛起:平安分紅險佔比突破50%,新華保險計劃2025年分紅險新單佔比超30%
– 渠道效率革命:中國人壽個險渠道人均產能提升15%,銀保渠道期交保費佔比增至65%;太保產險數字化核保效率提升26%,反欺詐識別率達95%
資料透視:2025年“開門紅”期間,頭部險企透過“快返年金+分紅險”組合實現標保增速超20%,而中小險企新單暴跌80%,市場加速分化。
3. 投資端破局:權益配置開啟收益天花板
低利率倒逼險資加碼權益市場。2024年行業權益投資佔比提升至14.2%,總投資收益同比增長78%
– 戰術配置:中國人壽全年淨加倉A股超1000億元,新華保險投資收益率突破5.8%
– 戰略轉型:平安搭建“科技+醫療+金融”生態圈,非標資產佔比降至12%;中國人壽投資實體經濟超4.6萬億元,綠色資產配置佔比提升至15%
資本聯動效應:險資成為A股穩定器,2024年險企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市值超4.8萬億元,佔流通市值比重達7.3%

對比銀行:為何保險能穿越週期?
銀行盈利主要依靠存貸利差和中間業務收入。經濟下行時,央行為刺激經濟,常採取寬鬆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導致銀行淨息差收窄。例如,2023 年第四季度商業銀行淨息差環比下降 4 個基點至 1.69%,跌破 1.7%,創下 2010 年有統計資料以來的最低紀錄。同時,企業經營困難,信貸風險上升,銀行不得不收緊信貸政策。
Y情以來,貸款需求指數波動大且不穩定,進一步影響銀行信貸業務收入。資本市場波動和客戶投資意願降低,也衝擊了銀行的投資銀行、財富管理等中間業務。
核心差異:保險透過“長週期負債+多元化資產”實現跨週期平衡,而銀行受制於短負債、長資產的期限錯配,在經濟下行中首當其衝。

暗流湧動:繁榮背後的三重隱憂
1. 利差損幽靈再現
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1.7%,部分險企存量保單利差損缺口達200BP。若利率長期低位執行,2025年行業淨利潤增速或驟降至1.49%。中國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已從2023年的158.19%降至153.34%,壓力初顯。
2. 渠道變革陣痛
個險代理人數量較峰值減少40%,銀保渠道費用戰死灰復燃。中小險企科技投入佔比不足1%,數字化轉型陷入“強者恆強”困局。
3. 資產荒加劇
優質非標資產稀缺,新華保險新能源車險連續三年承保虧損57億元,權益市場波動率攀升考驗險企配置能力。

未來十年:保險業將走向何方?
1. 產品革命:從“保人”到“保場景”
– 健康管理閉環:太保壽險“保險+基因檢測+慢病管理”模式賠付率下降5%
– 養老生態融合:中國人壽聯合養老社群推出“保單入住權”,鎖定長期現金流。
2. 科技重構價值鏈
科技發展推動保險行業數字化轉型。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使保險公司能更精準地進行風險評估、產品定價和客戶服務。利用大資料分析客戶消費行為和風險偏好,開發個性化保險產品;藉助人工智慧實現智慧客服,提高客戶服務效率和質量。未來,數字化將進一步提升保險行業運營效率和競爭力。
– 智慧核保:AI模型將核保時效從3天壓縮至10分鐘,平安“好醫生”平臺健康險轉化率提升3倍;
– 生態化獲客:中國人壽資料中臺服務超30億人次,理賠時效保持行業領先。
 3.健康養老領域潛力巨大
人口老齡化加劇和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使健康養老領域成為保險行業重要發展方向。保險公司將加大在健康管理、養老社群、長期護理保險等方面的佈局。一些保險公司已開始建設高階養老社群,為客戶提供養老、醫療、康復一體化服務。健康險產品也將不斷創新,從單純疾病賠付向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務轉變
4. 監管新週期
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監管部門不斷加強對保險行業的監管和規範。《2024 中國保險發展報告》指出,經濟下行和利率下行背景下,保險業面臨諸多挑戰,監管部門將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防範風險。這將促使保險公司加強合規經營,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 利差風險定價:金融監管總局擬推“利率聯動型產品”,動態調整保單收益;
– ESG投資指引:中國人壽ESG評級躍升至A級,綠色債券投資超3000億元。

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當經濟週期的潮水退去,保險業憑藉“風險緩衝器”與“長期主義”特質,正書寫逆勢增長的新正規化。然而,低利率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數字化轉型深水區暗流湧動,這場繁榮能否持續,取決於行業能否在負債端守住底線、在資產端創造α、在生態端開啟新局。
未來已來,唯變不變。保險業的黃金時代,或許正是從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舞開始。
(資料支援:國泰君安證券、民生證券、金融監管總局公開資料)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釋出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揹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們的文章,記得點亮“星標”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商務合作、投稿、資源對接,金融同仁入群請掃碼新增管理員投行-滌生。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