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自己可以學會利用AI學習各種科目,即使不深入學習,大家帶孩子來聽聽也會有收穫,點選下面的預約按鈕就可以了。
整場直播,還會每隔15分鐘,抽一次福袋,送價值339的阿爾法蛋詞典筆。這也是我特意給大家爭取到的開年福利,姐妹們一定要兩場都預約上,中獎機率更大。


你有沒有想過,父母的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嚴厲的管教是為孩子好,但過度的吼罵和苛責,可能會對孩子的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之前帆書創始人樊登講過一件事。
他坐高鐵從庫爾勒回來,聽到一位媽媽在教育女兒,“你說話這麼小聲誰能聽見?算了,你也別跟我說了,不想聽!”
孩子立馬慫了,不敢吱聲。
沒多久,那位媽媽又批評孩子成績,“這麼簡單的題,你才考98,丟不丟人?”
說著還啪一聲拍在女兒背上,訓斥她,“你還要臉不要臉!”因為嫌孩子佝僂腰,坐姿不夠挺拔。
樊登再也聽不下去了,上前鼓勵孩子說,“98分已經很高了,你很棒!”
然後又跟媽媽溝通,建議她以後不能再這樣罵孩子,因為長期下去會損傷孩子的前額葉皮質。
告訴她,“前額葉皮質如果不發育了,將來孩子很難有自律性,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成績還會越罵越差。”
其實,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場“吼罵”就能贏得的比賽,而是一場需要耐心、理解和關愛的陪伴。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需要適合的土壤和陽光才能茁壯成長。
作為父母,我們不要總用苛責去修剪他的枝葉,而要用鼓勵和支援去澆灌他的潛能。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前額葉皮質,瞭解一下
什麼是前額葉皮質?
如果把大腦比作指揮部,前額葉皮質就是總指揮官。
它決定了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只在特定場合下才能做,以及做事的先後順序。
可以說,前額葉皮質是大腦中最高階的部分,它負責理性思考、控制衝動和制定計劃。
這個區域發育好的孩子,是非常容易成為學霸的,因為他大腦“司令部”功能特別強大,讓他對學習這件事有長遠規劃,還能長時間保持高效的學習狀態。
但孩子大腦也有個致命bug,就是被父母責罵時,會立即拉響壓力警報,讓前額葉皮質這個指揮官“被迫下線”。
這時,接手它的“保安隊長”杏仁核就上線了,它主要掌管情緒,特點是反應快、能耗低。
比如孩子遇到害怕的人或事時,杏仁核能立馬產生焦慮、憤怒、恐懼的情緒,讓他心跳加快、手心出汗,意識到自己是危險的。

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是靠杏仁核產生的恐懼感提高危險意識,讓他一次次死裡逃生的,於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特意保留了這個腦區。
可杏仁核和前額葉,又是一對死對頭,它們互不想讓,誰都想掌控大腦。
如果父母不瞭解這些,一個勁兒跟孩子慪氣,批評他、吼罵他,就會讓杏仁核佔據主導地位。
而它最擅長這三大招:
一種是僵住,讓孩子突然變得沉默膽小,問什麼他都不說話。
第二種是逃跑,這時孩子的表現是拖延擺爛,無法思考有難度的題目。
最後一種是戰鬥模式,孩子變得易怒愛頂嘴,無法控制情緒,一點小事就崩潰。
長期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孩子的大腦會遭遇“生化危機”。
美國腦科學家曾研究發現,人類負責儲存記憶的海馬體,是透過前額葉皮質提供的細節線索來啟用的。
如果前額葉皮質受損,海馬體也會逐漸萎縮,這樣新知識很難儲存進孩子大腦裡。
就相當於我們用吼罵模式,拆除掉了孩子大腦的“智慧作業系統”,把它強制降級為了“原始求生模式”。
在倫敦大學曾有一項“千禧世代”研究計劃,從2000年至今追蹤了1.9萬名兒童。
實驗發現長期被父母吼的孩子,11歲時數學成績比同齡人低8.3%,14歲時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的風險增加了2.1倍。
你看,成長從來不是光靠恐懼驅動的。

教育的本質
是做大腦的“園丁”
我們要理解孩子的生物本能,順應大腦的特性來教育孩子。
就像腦科學家戴維·伊格曼在《大腦的故事》中寫道的:
“每個孩子的前額葉都是一顆待發芽的種子,暴力修剪只會讓它畸形,唯有陽光雨露能助它參天。”
學會“喊停”,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如果孩子杏仁核力量特別大,就會偏情緒化、愛衝動,這時父母要先安撫他的情緒,學會“喊停”。
這是育兒中特別重要的一課,卻被很多父母忽略,記得知乎上有位媽媽向大家求助:
她說只要自家閨女一哭鬧,就忍不住脾氣秒變噴火龍,但每次“以暴治暴”後又後悔不已,問這個死迴圈怎麼破?
我想這破局的關鍵,是要先想明白一件事:
孩子的情緒不過是他的表達方式而已,並非故意生事。
我們要先處理情緒再來處理問題,之前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早就支招了,就是“hold”住孩子,學會“接球”式帶娃。
在孩子情緒上頭時,當好人肉緩衝墊,把他拋來的問題先穩穩的接住,不反彈,在精神層面給足孩子安全感。
讓他感受到確定性,覺得“就算我崩了,也有地方著陸”。
這麼做,就相當於給孩子裝了個“情緒防毒軟體”,他會慢慢明白,“原來生氣不用爆炸,難過不用拆家”。
這才是讓孩子“杏仁核下線、前額葉皮質上線”的正確開啟方式。
要知道,被溫柔接住情緒的孩子,長大後跌倒了都會自帶彈簧,因為他們心裡裝著父母種下的光。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減少慢性壓力,讓孩子大腦適度放鬆和留白
除了吼罵,一味的逼迫、監督孩子學習就像強按牛頭喝水,也是傷害前額葉皮質的一種行為。
當孩子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中,身體會分泌過量的皮質醇。
這種激素如同“大腦硫酸”,會耗盡孩子大腦中的養分,損傷前額葉皮質的連線神經元。
正確的操作,是用適度留白來滋養孩子前額葉皮質的生長,就像給他裝上了一部自主發電機。

圖片來源:《天才少女》
當年美國芝加哥郊外有個霍桑工廠,儘管各項制度都完善,但工人們卻對工作很不滿,工廠的業績非常不理想。
後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喬治·埃爾頓·梅奧在這座工廠裡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選中一組流水線女工做測試,結果發現不論是加下午茶還是減休息時間,她們效率居然都蹭蹭上漲!
為什麼這麼玄乎?有這三大秘訣:
被選中實驗的榮譽感,讓主角光環爆棚;研究人員對她們尊重和關注,把情緒價值拉滿;管理人員不當監工,只適度給指令。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孩子感覺被看見、被尊重、被適度引導時,他的自主性就會被無限啟用。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一場“控制”與“逼迫”的較量,而是一場“信任”與“引導”的修行。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減少孩子的慢性壓力,給他的大腦適度放鬆和留白,不僅是對前額葉皮質的保護,更是對他內在潛能的喚醒。
就像霍桑實驗中的女工一樣,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注,他的自主性和創造力會自然迸發。
作為父母,我們不妨試著放下焦慮,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在輕鬆的氛圍中探索、成長。
畢竟,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滿一個容器,而是點燃一束火把,讓孩子在自己的節奏中綻放出獨特的光芒。

李玫瑾教授曾說:
“所有教育問題,歸根結底是生理問題。”
當我們用腦科學的眼光重新審視教育,那些“粗心”“懶散”“叛逆”的標籤將瞬間瓦解。
因為每個孩子都在等待被喚醒的超級大腦。
父母要做的,不過是守護好那片掌管智慧的褶皺,靜待花開。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