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孩子盲目泛讀,問孩子3個精讀問題,有幾萬精讀課的效果!

Hello,大家好,好久不見!

並沒有偷懶,而是最近趁著春節長假,我又重新看了很多關於精讀的書,很多新知識迫不及待想和你們分享,讓咱新學期趕快應用到孩子的學習上!
如果說之前寫的文章,是基於毛豆的個人養育經驗,那麼這個寒假我對自己的“回爐改造”,是徹徹底底基於腦科學的有憑有據的分析。
論學習,追溯到大腦,那可真是底層邏輯中的底層邏輯了!
反正寒假我重新看完“腦科學&精讀”的書,我真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最醍醐灌頂的一點,莫過於泛讀和精讀對孩子大腦的不同作用——
泛讀對孩子是很好,它可以讓孩子用短時間瀏覽大量內容,獲取新知識點,但是獲取新知後,我還是被“精讀對大腦的巨大作用”結結實實地吃了一驚。
原來精讀就如同一個簡單的電燈開關,一旦啟動精讀思考過程(至於怎麼啟動,不像專家說的那樣難,請往下看,我的文章介紹了,其實就問孩子三個問題)

就可以盤活大腦中相關的腦區,而這些相關腦區全都具有對孩子情緒發展、社會認知、長期記憶儲存的重要功能。
說人話:精讀是一件對孩子大腦很賺的事情!

很多父母都知道,但是不會指導。

而我看完那些大腦與閱讀的書後總結為幾個簡單的問題,問孩子這幾個問題就可以深度啟用大腦狀態。
我就迫不及待的給大家總結出來,我們在日常閱讀過程中真的只需要問孩子這樣幾個問題,就可以開啟孩子相應腦區的天賦!
新學期,讓大腦訓練起來吧!
都是特別簡單的問題,日積月累卻可以達到驚人效果哦!
問孩子:有沒有好的比喻句啊?
第一個問題,就是在孩子精讀時/後,問孩子,你看的這幾頁裡,有沒有好的比喻句啊?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
孩子看的課外書裡,經常會有很多比喻句,遇到寫的精彩的比喻句,讓孩子先不要往下看了,停一停,對,就停在這個比喻句上,去體會、分析為什麼寫的好?因為這會啟用大腦的“視覺皮層”。
大腦的視覺皮層非常重要,除了處理看書時的文字,還會和海馬體進行連線,進行視覺情景的想象和構建。
說人話就是:讓書中的抽象文字變成視覺化的3D畫面!
所以,那些視覺皮層發達的孩子,會很快準確理解書中的文字和意圖。
比如,海子的詩《感動》中,有這樣一個比喻句早晨是一隻花鹿,踩到我額上,世界多麼好。 “
如果我們問孩子,你覺得這個比喻好在哪裡?
孩子的大腦就開始呼叫視覺皮層,並提取海馬體中之前有關早晨、花鹿、輕踩的感覺等相關記憶,並在大腦中生成相關的視覺影像。
如果總是這麼鍛鍊,那麼——
孩子的視覺想象力會非常強大,不僅可以從形態上進行對比,還會調動五官感覺,尋找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聯絡,這對解答深度的語文題都有很好的幫助。
所以,精讀時,推薦讓孩子拿根筆,讓他把覺得寫的好的比喻句單獨劃出來。
精讀完之後,單獨體會、分析一下,不僅提升了語言理解能力,還激發了創造性思維和情感共鳴,增強了對文字的深層次解讀和感知。
問孩子:這一章節,都說了什麼啊?
是的,就這麼一句話,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
可別小看這個問題,就這個旨在讓孩子“歸納和概括”的問題,可以啟用大腦的“頂葉皮層”
因為是頂葉皮層幫助孩子將零散的資訊點、事實和細節進行綜合,形成一個統一整體理解的。
說人話就是:那些語文考試中概括大意的題,實質考的都是孩子的頂葉皮層。

要回答“這一章節講了什麼內容”,大腦是非常忙碌的——
首先,頂葉皮層,尤其是內側前額葉皮層,是負責評估和對比不同的資訊,還需要透過邏輯推理、判斷哪些資訊是最重要的、哪些資訊能代表文字的核心含義。
其次,負責語言生成的布洛卡區域還負責將歸納出的資訊組織成完整的句子,在確保語法結構的正確性下清晰的表達出來。
你看,涉及多個腦區,主打一個既鍛鍊又鍛鍊

所以,僅僅是這麼微小的一個舉動:讓孩子看完後問問自己“這一章節講了什麼內容”?
就可以同時達到以下的三個目的:
1.更好地記住書裡的內容;
2.把書裡的內容轉化為長期記憶
比如孩子看一本課外書時,你會覺得,這不是都是世界史的內容嗎,現在的考試又用不到。
可是用這種方法就沒關係了,因為短期記憶很容易轉化為長期記憶,過幾年再考也記得住呀!
3.學習時更容易把握重點:
如果孩子長期有意識的總這麼練習,就可以把提取資訊的能力從刻意的變為主動和自動的過程。考試時就省力了,至少回答概括意思的題再也不會犯錯了。
問孩子:這句話,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什麼情感?
語文考試裡,這樣的題目很常見——
“站在作者的角度,這句話/這個詞,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情感?請你分析一下。”
其實,說白了不就是識別作者意圖嘛
別小看這一過程!Again, 這需要多個腦區的協同作用。
首先,識別作者意圖,這屬於大腦中“情感加工和社會認知相關”的區域。在這一區域,主要靠大名鼎鼎的“杏仁核”
“杏仁核”能幫助孩子識別和理解情感資訊。
所以,當你問孩子“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情感?”的時候,孩子大腦的杏仁核會被啟用。
杏仁核一旦活躍起來 ,還能增進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情感共鳴和社會適應能力。
然後呢,要識別作者的情感的時候,需要社會認知吧?需要情感推理吧?
那就輪到“前額葉皮層”登場啦!“前額葉皮層”能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情感、意圖和觀點。
這第三呢,在語文中,很多理解字詞是有雙關含義的。而大腦中的顳葉區域,就會在語義的深度加工和情感識別中有顯著啟用。
所以你看,簡簡單單一個“作者的意圖是什麼”的精讀問題,就能同時啟用孩子這麼多大腦區域。
是不是感覺好賺?
精讀時多問這3個問題,孩子的大腦就需要調動多個腦區進行深度的認知處理,從內容推理和預測、句子分析、資訊歸納到情感識別等方面,都促進了大腦各區域的協同工作。
大腦“用進廢退”越是透過精讀訓練這些大腦區域,它們的功能就會越加強化和鞏固,而未被使用的區域則可能逐漸退化。
所以,精讀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理解和思維能力的提高,還能增強大腦的認知靈活性和適應性。
這一過程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具有長遠而積極的影響!
今天就開始,用這三個問題幫助孩子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