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越來越笨”,是保胎技術濫用釀出的惡果嗎?

近日,一位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網友在社交平臺上釋出了一則影片,分享了自己的困惑:感覺現在的小孩越來越笨了?

網友的感慨,很多吸引了不少同行的熱議:
老師們的評論讓更多的家長加入了討論,面對這種擔憂,有網友提出了一種猜測:是不是為現在保胎技術厲害,讓很多質量差的胚胎也存活了下來,導致各種有奇怪毛病的小孩都順利被生出來了嗎?
底下來自四面八方的評論蜂擁而至,有的贊成有的反對,那麼這個觀點背後有科學支撐嗎?我們的孩子真的越來越“笨”了嗎?
保胎技術與孩子“笨”有多大關係?
1、保胎會不會把質量不好的胚胎保下來?
眾所周知,人類胚胎的生長,猶如植物種子的萌發,既與“種子”本身,即胚胎的質量有關,又受“土地”的條件,即母體環境的影響。
現代所謂保胎技術,主要指透過藥物、手術、心理干預等手段,預防或治療孕期併發症,以降低早產、流產、死胎等不良妊娠現象。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保胎藥大致分為補充孕激素類、補充維生素類、宮縮抑制類、免疫抑制類、抗炎類等幾個類別,它們分別針對內分泌因素、免疫因素、凝血因素、感染因素等進行用藥;此外保胎手術有宮頸環扎術、宮腔內羊膜腔灌注術等,主要治療的是宮頸功能不全和羊水不足。
以上手段全部著眼於改善母體環境,至於受精卵本身發育不良引起的染色體數目異常、結構畸變、胎停、嵌合、葡萄胎等等,保胎技術其實愛莫能助。
2、保胎藥對孩子健康是否有副作用?
是藥三分毒,尤其有的人求子心切,不遵照醫囑,長期不當使用保胎藥,對胎兒生長發育的確存在一定風險:
黃體酮過量服用或服用時間不當,可能會造成過期妊娠,以及增加胎兒生殖器畸形的風險。
免疫抑制劑強的松可以透過胎盤屏障,過量服用有引起胎兒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的可能。
抗凝血劑阿司匹林,妊娠晚期長期使用可致胎兒動脈導管收縮或過早關閉,導致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心力衰竭。
抗宮縮劑硫酸鎂過量使用可能造成胎兒骨骼發育異常。
前列腺合成酶抑制劑吲哚美辛對胎兒的影響有腦室內出血、支氣管肺發育不全、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低出生體重兒、胎兒心力衰竭和肢體水腫、腎臟血流減少、羊水過少等。
但這些都是對胎兒體格健康層面的副作用,而網友羅列出來的孩子們的問題,多動症、自閉症、抑鬱症等更多是神經和精神層面的,保胎藥是否增加這方面的風險呢?目前能找到的權威文獻只有兩個:
以色列海法大學一份不孕症研究分析了1999年至2008年在以色列出生的近11萬名男孩,接受黃體酮治療的婦女的孩子患自閉症的風險要比未接受黃體酮治療的女性的孩子高1.5倍。
2017年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釋出了一項研究稱,葉酸和維生素B12在母體內的含量與新生兒患自閉症的風險之間可能存在“U”型關係,即過高和過低的葉酸水平都可能增加新生兒患自閉症的風險,其中, 葉酸和維生素B12 同時超高的媽媽, 其新生兒患自閉症的風險高了17.6倍。
而自閉症的核心症狀是與外界溝通交流存在障礙,智力低下只是合併症狀,自閉症患者中有30%患者智力是正常甚至超常的。新晉世界首富馬斯克,回憶錄中自爆曾確診阿斯伯格綜合徵,而其青少年時期的IQ值據說達到了155。
綜上,所謂保胎技術讓有問題的小孩越來越多的論斷,不能說完全是無稽之談,只能說有點牽強附會。那麼我們的問題又來了:到底是什麼讓網友們產生現在孩子越來越笨的困惑?

此“笨”非彼“笨”

現在孩子對學習沒有主動性;
注意力無法集中;
體力差,經常犯困;
對話沒反應;
不會跳繩、不會系紅領巾、不會繫鞋帶……
發現了麼,網友們羅列的這些孩子變笨的“鐵證”,和我們通常所說的IQ(智力商數)——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記憶力、空間想象能力、語言能力、計算能力等完全是兩套不同的話語體系,前者說的是孩子往大腦盛裝知識的意願和能力,後者則單單表徵孩子大腦容量的大小。IQ、盛裝知識的能力與學習能力又存在著如下關係:
簡單來說,IQ就是大腦的容量,而學習能力則是由向大腦中“盛裝知識的能力”和“大腦容量”共同決定的。IQ高而學習能力低的人因為努力不夠,沒有向大腦中盛裝足夠的知識。而IQ平平學習能力很強的人則靠拼命學習,在有限的大腦中盛裝了足夠的知識。
由此可見,IQ雖然重要,可為了充分利用其容量,還必須具備“盛裝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一般被稱為人類商數、人性智慧,涵蓋了專注力、主觀能動性、堅持能力、溝通能力、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這些能力絕大部分由大腦前額葉皮層掌管,與人類其他腦區不同,前額葉皮層的成熟時間相對較晚,一般要到25歲以後,才能完全成熟。前額葉的發育依賴於親身經歷與體驗,他人的說教、經驗、講道理對前額葉的發育無益。人所處的環境越複雜、所在的社群越龐大、經歷的事情越多,越能促進前額葉的發育成熟。
然而不幸的是,06年以後出生的孩子,生長環境正在發生以下幾大變化:
1、養育方式趨於精細,日常學習生活起居被過度安排與代勞。
2、生活環境趨於單一,缺少玩伴,缺少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3、過早、過多捲入刻板的指標化評價體系。
4、過早、過多浸淫在被演算法支配的網路世界裡。
其實,即使不用這些高大上的腦科學知識,單單和我們自己的童年比起來,現在的孩子大多課間不能自由追逐玩耍,回家路上不能下河捉螃蟹上樹掏鳥窩,除了平時上學,週末還需要上培訓班,假期需要發展特長。
孩子們日日做的都被外界要求的事,自己能獨立掌控的時間太少,主體性沒建立起來,主觀能動性當然差;孩子們天天被框在鋼筋混泥土的房子裡,360度無死角被成年人看管、呵護,獨立去解決問題的機會太少,人之為人最基本、最直覺的能力還沒發展出來,就匆匆開始學習高度凝練的、邏輯性的知識,可不缺點動手能力和生活常識麼?
現在的孩子,從受精卵開始被規劃,嬰兒開始被比較,幼兒園開始被評價,小學開始被分級,初中畢業被篩選,從卷子上能考多少分,到鋼琴過了幾級,從跳繩一分鐘能跳多少個,到身高多少算合格,都有任務有指標,都能被分出個優良中差,不怪孩子們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哦,不對,手機是個例外,因為它能讓孩子們得到片刻的放空,它能給孩子們提供各種各樣的及時滿足,然而恰恰是這種多巴胺的誘惑,正在悄無聲息地偷走孩子們的專注力。
以上種種,讓現在孩子與過去孩子相比,總體上是少了一些與其年齡相匹配的蓬勃生氣,是應該引起社會的警覺,但因此說他們“越來越笨”多少有點言過其實。

社會變化的太快,

孩子跟不上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在直觀感受上越來越多地遇到有多動症、自閉症、抑鬱症、狂躁症、感統失調、發育遲緩等問題的孩子,這是怎麼回事呢?
1、患病率本身在增加,就診意識也在提高
對未成年人精神障礙,一線精神科醫生與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感受一致,這些年問題愈發嚴重,但醫生們坦言,到底是患病率本身在增加,還是就診率、就診意識的提高,目前學界並沒有明確答案,更有可能的是,兩種原因都有。
北京安定醫院鄭毅教授表示,自己剛剛參加工作的1980年代初,接診的病人多屬智力低下,專業人員稱之為“精神發育遲滯”,或者是重性的精神疾病,包括兒童精神分裂症、雙相障礙等。但是進入新世紀後,因輕型的精神障礙、對立違抗、抑鬱、孤獨症等障礙就診的兒童青少年比例大大增加。
無獨有偶,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所長、主任醫師柯曉燕及國內其他專家團隊曾聯合開展過一項時間跨度長達10年、涉及全國13箇中心城市關於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調研,調研顯示2021年時篩查陽性的患兒中就診率為24%,但10年前的2011年,就診率只有10%。
2、隨班就讀政策讓越來越多特殊兒童進入大眾視野
來看看為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權,我們國家這些年特殊兒童教育政策的變遷脈絡:
1994年制定《關於開展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將隨班就讀制度確定下來。
2006年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規定中提出普通學校應當接收具有接收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併為其學習、康復提供幫助。
2010年,《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點》中提出擴大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特教班規模。
2021年,《“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系初步建立,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7%。
好巧不巧,2006年《義務教育法》相關條例修訂,正好網友們感到這個年份以後出生的孩子有問題的越來越多。
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過去有缺陷的孩子大部分都跟家裡待著,鮮少參與社會生活,所以大家看到聽到的少,現在特殊兒童大部分能進入普通學校,與大家產生交集的機會增多,所以被看到聽到的機率自然增加了?
3、苛刻的評價體系,日漸容不下孩子正常的個體差異
家有義務教育階段的網友都知道,現在的小學數學,課本基礎知識雖然不難,但考試時為了考察孩子在具體生活場景中運用知識的能力,題幹表述上各種挖空心思的創新,個別題目甚至正朝著腦筋急轉彎的方向狂奔。
上圖是一年級上冊的配套練習,平心而論,我們上小學一年級時,題目哪裡有這麼多拐彎抹角?
再比如現在的語文,小學五六年級考察課外閱讀能力,四大名著是重點,考試要求孩子們熟讀,能回答出小說的主要內容及主要人物,並且分析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但問問身邊的成年人,有多少人認真讀過這幾本書?又有多少人能準確回答出這些問題?
因為考試的難度是循序漸進增加的,一線教育工作者長期浸淫在這種環境裡,可能會對題目的難度感覺失真,部分家長在劇場效應的驅使下對孩子成績又過於焦慮,兩相疊加,都容易變得對孩子學業上的一些正常個體差異缺乏容忍度,變得太愛貼標籤,自己應付不來的,就說是病,得上醫院。
然而現在醫院裡做的測試量表,有的已經滯後於時代,不適應科技時代的發展了——人手一部手機的行為特點已經不能用電腦時代的行為常模和準則去評估了。更何況在他評量表中。當大人覺得孩子可能有‘病’,並帶著這種心理填寫量表的時候,很容易對號入座,有很多主觀的偏差。
可能更多的時候,明明是大人病了,卻是孩子在替我們吃藥;明明是養育環境太冷漠,我們非說是孩子不主動;明明是人的問題,我們非要把一切責任推給技術。
當然這裡不是在否認有的孩子可能先天自帶瑕疵而來,而是強調那些我們本可以做的更好的,應該做的更好的,更健全的特殊兒童支援系統,更彈性的養育環境,更包容的評價體系……
作者: 鳶尾花花兒,精英說作者。認真帶娃,認真寫字,擁有兩件軍大衣的80後寶媽。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裡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參考資料:
1、@有璽醫療
2、@生殖圈
3、@丁香園婦產時間
4、瀟湘晨報
5、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9歲之壁》
6、《爸爸真棒》公眾號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