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回來啦!
假期有沒有因為孩子的學習生氣?





生氣了也不要緊,咱們的#腦科學指導你最高效學習# 系列又開始更新啦!
上次咱們的話題“一堂數學課如何高效吸收”閱讀量蠻高的嘛,看來得到了很多媽媽的認可。但最讓我開心的是一則來自一位9歲孩子的留言。他說:“我是一個九歲的孩子,我一定要做到。”然後舉起了五個小拳頭,表示對自己的極大激勵





這位9歲的小朋友,你知道老阿姨我看到你這個留言有多開心嗎?我都有10後粉絲了 ,這說明我寫腦科學的目的達到啦!
你們這一代,未來學業、就業、置業都註定會有很大的挑戰,我想讓你們在小的時候多積攢一些心理能量(我自己的孩子就是以這個主旨養育的),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謂的刷題刷卷子上,要高效的學習,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來放鬆的休息、玩、自我成長,這樣到初高中會有更大的學習潛力。
所以老阿姨我,會繼續寫這些腦科學文章。不光你的父母可以看,你們也可以讓父母列印下來自己看,調整學習方法,好快多省的提高成績。
好啦,今天文章的主題是“如何高效的背誦語文課文?”
怎麼樣,是不是你們天天遇到的問題?有多少人,還以為只要老師留了背誦作業,就是要一遍一遍刷遍數?
這也太卷啦!最重要的是這個方法效率很低。
為什麼要寫這個話題?前兩天,遇見毛豆一位同學媽媽了。媽媽眼神有點疲憊,問我毛豆幾點睡覺。
我說,“9點半躺下,聽點古詩詞的音訊節目,10點肯定睡著了。你們呢?”
“主要是最近語文背誦太多搞的,一到有現代文/文言文的背誦作業,我家這個就得多花時間。”
我好奇:“你們怎麼背的?”
同學媽媽:“先背第一段,再背第二段、第三段……最後再合起來呀!都背下來以後,再一遍遍增加遍數。但是背了後面的就忘記前面的,而且有的現代文還那麼長……就這麼努力,老師抽背還經常背錯呢,可不是要熬夜嗎?


”
的確,回想“語文背誦”這件事,多少孩子就是毫無章法的一遍一遍卷遍數?
更何況,現在孩子的語文課本加強了古文的學習,古文的意思很難懂,而大部分古文的要求是要全文背誦的。這也是孩子語文學習中的一隻攔路虎。
其實,語文背誦是有“投機取巧”的辦法的。
這個“投機取巧”,並不是貶義,而是利用腦科學的記憶規律,能夠真的多、快、好、省的把課文背下來,只不過99%的孩子不知道而已。
好,那我今天就把毛豆的背誦方法分享給大家,讓每個孩子都能輕鬆背課文。
(這篇文章語文老師也會點頭同意的,哈哈哈哈,畢竟語文老師只管驗收背誦作業,至於怎麼背的最快,限於課堂時間所限,很少會教孩子。)

大腦記憶和遺忘的規律
我們大腦記憶形成規律是“先粗後細”,遺忘的規律卻是“先細後粗”。
什麼意思呢?
以媽媽的一天為例。媽媽早上去菜市場買菜,然後回家煲湯,下午和孩子去公園…… 這種大概的框架,就是“粗記憶”。
至於具體買了什麼菜、每個菜多少錢、煲湯放了多少水……等等這類細節,就是“細記憶”。
為什麼細節很容易忘?因為細記憶一般會透過感知覺皮層儲存在海馬體,形不成長期記憶,很容易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你還記得你上週逛公園給孩子買了瓶水,那瓶水是什麼牌子的嗎?肯定忘了,對吧!
那麼,那些細節不容易忘呢?
答案是:可以額外調動大腦其他皮層(比如負責情緒的杏仁核、觸覺感覺皮層、聽覺皮層等)的特別有“意義”的細節資訊。
咱們還拿“媽媽的一天”來舉例子。
媽媽只會記得買菜時這樣的細節:
“今天白菜居然漲價到了10塊錢一斤!昨天還2塊錢!白菜也吃不起了!”(震驚的情緒,被杏仁核記住)
“嘖嘖,今天的青筍特別新鮮,葉子上還掛著露水!”(額外吸引媽媽視覺皮層的關注)
至於剩下那些不鹹不淡的細節,就全忘在腦後了。
所以呀,根據“粗記憶容易記,細記憶需要額外調動大腦皮層記住”的原理,
我們把課文分為現代文和古文兩種,怎麼背下來分別講。

現代文怎麼背?
1. 千萬不要一段一段的背誦課文。而是要先構建課文粗記憶!
有多少孩子,是一段一段背的?這是一個大錯特錯的辦法!只會浪費孩子寶貴的大腦。
其實正確的辦法,是順著“先粗後細”的記憶規律,先形成粗記憶,再在每一個粗記憶中填充細記憶。
語文課上,老師一定會對現代文進行大段落的劃分。比如1-3自然段為第一大段,4-7第二大段等。
這樣,很多段的長課文其實就被劃分為了三四個大段的文章,每個大段下面有會有一些推動邏輯的小段。
所以,按照這個梗概,把要背誦的部分通篇理解、順下來,形成對背誦部分的“粗記憶”。
比如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中的《觀潮》,要求背兩個自然段。
孩子就要先通篇理解課文的“粗記憶”,知道這兩段是按照時間順序寫“潮來、潮奔的過程以及潮水浩大的聲勢”,這就不會有大問題了。

所以第一遍,是要背誦課文邏輯線和大框架。
這個有上課的基礎,記憶起來應該非常輕鬆。
2. 第二步,鞏固細記憶
粗記憶已經有了,那接下來,如何背下“細記憶”呢?
剛才我們已經分析了,要想背下細記憶,就要使這些細節,讓孩子印象深刻。
那,什麼樣的細節,能讓孩子印象深刻?
答案是,課文中敘述的事情或者描述的一個場景,是親身經歷的,會更容易記住。
這是因為,在親身經歷某個事件後,大腦的視覺皮層枕葉、情緒狀態杏仁核、甚至負責感覺觸覺的大腦皮層都會被深度啟用。
這就會促進,大腦語義系統顳葉為這些記憶加工處理為一個有邏輯意義的連貫事情,存進我們的長期記憶庫。
比如,要背誦“農民在烈日下鋤地”的課文,如果你只是乾巴巴地背;
大腦只會覺得“這關我啥事?我可記不住!”



但對作者來說,一方面感受到了夏日陽光下的暴曬,看到了農民的勞作,產生了深刻的情緒,他的視覺皮層枕葉、情緒狀態杏仁核、甚至負責感覺觸覺的大腦皮層都會被深度啟用,所以他印象深刻寫下了這篇文章。
所以呢,要背下:“農民在烈日下鋤地”的細節描述——
可以讓孩子想象“夏天在遊樂園暴曬排隊的時候是不是很熱很難受?”;
然後再想象“在這樣的天氣中,農民太陽曬得皮膚髮燙,汗水滴進泥土”的畫面(啟用枕葉);
接著也可以假裝手握鋤頭,做出彎腰鋤地的動作(啟用運動皮層);
最後代入想“如果是我,會不會非常難受?”(啟用情緒杏仁核)。
非常推薦,在背誦這類現代文時,孩子可以在腦海中想象相應的畫面,這樣就可以完整在孩子腦子想象為一個小電影啦!
如果是散文,則閉上眼睛,一邊想象相應的畫面和場景,
喜歡畫畫的孩子也可嘗試把課文裡的場景畫出來;
這樣,大腦就會認為背課文是多腦區聯動的‘記憶狂歡’,顳葉也會忍不住加入,讓細節都記下來。
再結合已經背下來的大框架,整篇文章就很快背下來啦!

古詩詞、文言文怎麼背?
無論是古詩,還是文言文,文章特點都是短、但難懂



但偏偏,現在需要背的古詩和文言文越來越多了。
我建議哈!第一步一定不要著急背誦!
而是抓住課堂上老師的講授,掌握和理解每個字詞的含義,讓大腦看到課文,就可以立馬翻譯成現代可以理解的語言。
說白了就是一定要理解啊!
否則,背誦古文就像背誦漢語的隨機排列組合,難上登天!不然你背背下面的試試?

古文中的生活和我們離了成百上千年,所以很多東西咱真的不好理解,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背古文特別慢:那些乾巴巴的記憶,大腦就是一背一個不吱聲啊!



所以,在背的時候,關鍵不是機械記憶,而是“想”,就是把古人的生活和當前的經歷聯絡起來。
這種“想”,有點耗費時間,但長遠看,記得更牢固,細節也不會丟。
磨刀不誤砍柴工了屬於是。
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卷我屋上三重茅”,為什麼這句話很多孩子背了很久都記不住?

因為現代人早就不住草房啦!
因此就算看著課本上的插畫背,大腦也會覺得“這和現實生活不貼切、不真實”,顳葉也會認為“難以置信!”
這部分內容就被判定為低優先順序,僅用語言區淺層編碼再存入海馬體,容易遺忘。
所以,我們背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想象一下前些天的大風,把陽臺晾的衣服鞋子都刮飛了,鞋子都刮飛了,更何況草做的房頂呢?
這些真實的感官甚至情緒(孩子喜歡的鞋被吹跑後,一定很生氣)繫結,會讓大腦誤認為這是重要經歷,從而啟用顳葉啟動深度編碼,就記得住了。
對於其他好理解的內容,可以採用和現代文一樣的方法,也就是構建場景,調動多感官,給大腦顳葉傳送訊號,讓它也參與進來,讓抽象的文字形成生動的情節。
如《桃花源記》“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就可以回憶/想象——
某年春天在公園時,腳底踩到剛修剪過的草坪,青草汁液混著泥土腥味(嗅覺皮層啟用),一陣風風吹過,花瓣掉落的場景。

超級推薦:睡前再鞏固一遍!
上面說了方法,下面再說說背誦的時間選擇。
首先,重複才能加深大腦中的記憶痕跡。
以上方法只是幫助在第一遍背誦的時候更加高效,但記憶的本質在於
重複,從而加深大腦中的記憶痕跡。
關於複習的時間,非常建議孩子在晚上臨睡前再鞏固一下背誦的內容。
因為一天下來,大腦中會接受和產生各種各樣的記憶,併產生相應的記憶痕跡,想象記憶像雪地上的腳印,最初背誦的內容就像第一個清晰的腳印。

但隨著一天中不斷接收新資訊,後面的"腳印"會覆蓋前面的痕跡,導致最初背誦的內容變得模糊,就是著名的“倒攝記憶影響理論”。
而睡覺前這個時間點,我們不會再去大量的接受新的記憶內容,再加上睡眠的鞏固作用,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巧記+睡前複習+睡眠固化=高效記憶”。
懂了啵?
下次老師再留背誦課文的作業,一定要按照這篇文章的方法背哦,早背完就可以早點放鬆去玩啦!
【其他腦科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