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父母、被誘姦、被騙錢:中小學風靡的愛好,暴露了教育最大的危機……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想問一下姐妹們,你家娃有追星的嗎?
本來我是想著,誰年輕的時候,還沒喜歡過個明星呢?
我女兒也有喜歡的韓國男團,但一直都挺理智的。
所以對孩子追星這件事,我一直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是最近看了一對母女的聊天截圖,讓我對孩子追星這件事,有了新的認知。
原來有的孩子,追星瘋起來,可以做到掏空家底,六情不認這種程度。
事情是這樣的:一個女孩想參加明星籤售會,跟媽媽索要1萬5。
要知道這是1萬5,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不算一筆小錢。
這姑娘呢,也不是請求,就是理直氣壯的和大人張口要。

被拒絕後,她更是各種出言不遜,大家可以看下這些用詞:
“沒良心,神經病,裝可憐,虛偽噁心,猴子跳腳……”
很難想象,這居然是一個女兒對媽媽說的。
甚至,女孩還用停藥、自殺來威脅媽媽,理由是“你們把我養得很差”。

據說這些聊天截圖,原本也是女兒主動發到網上,讓大家評理的。
沒想到因為自己的言行過於離譜,引起了大家的吐槽和討論。
看了下評論區,大家幾乎都是一邊倒的心疼媽媽,氣女兒的自私。
真的,孩子要養成這樣,連基本的道德和情感都喪失了,這才是真的“白養了”。

孩子追星起來

可以有多瘋?

老實說,像這樣瘋狂追星的孩子,現實生活中我是真沒接觸過。
但是我也知道,這兩年因為追星,做出瘋狂舉動的孩子真不少。
荒廢學業,和父母關係不好,已經算付出代價小的。
就我自己看到的新聞裡:
有孩子為了見偶像買門票,參加握手會,欠債92萬,被告上法庭的;
有一個13歲的女孩為了讓偶像愛上自己,被人誘姦4次的;
還有為了給自家哥哥出頭,和別家粉絲吵架鬥毆,驚動警方的。
我知道,追星這件事,本身不是壞事,不能一昧的阻撓。
但成長中的孩子,三觀還沒成型,很容易被誤導。
而現在的“飯圈”中,顯然又摻雜著大量的毒文化,這就需要我們當父母的,多觀察和引導。
祛魅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度瞭解。
我們可以帶孩子瞭解飯圈的商業運營模式,提前識別一些“洗腦”話術。
像有些極端發言,我這個圈外人都聽過,比如:
“愛TA就要給他花錢”
“哥哥只有我們了”
“你不做資料,不買代言,就不配做他的粉絲……”
讓孩子意識到,追星是為了取悅自己。
你可以付出適當的時間、金錢,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
但這件事不能反過來綁架你,干擾你的正常生活。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追星的本質是慕強。
你之所以喜歡那個明星,是因為TA被打造出來的形象,正好滿足你對自己的期待。
鄭淵潔有句話說的特別好:
追名牌,不如把自己變成名牌被別人追。
追星也是一樣的,你要做的,不是為他花錢花時間,而是變成那個更好的自己。

什麼樣的孩子

更容易極端追星?

很多人不明白,明星摸不見又碰不著的,為什麼有些孩子那麼瘋狂?
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是:
孩子在現實中找不到情感聯結,精神世界過於匱乏,只能透過追星這種集體性的活動,獲得歸屬感、社交需要和自我價值。
說白了就是:跟父母關係不好的,沒朋友和夥伴的,沒成就感的娃,更容易在飯圈文化中淪陷。
如果孩子是這種情況,咱們給夠孩子關懷,引導他多參與現實中的活動,他慢慢就會擺脫這種心理依賴。
而咱們開頭說到這個女孩,她則屬於另一種情況,那就是:被寵壞了。
從聊天記錄能看出來,女孩的媽媽其實挺開明的。
不然之前也不會陪著女兒,從國內追到國外,從這個城市到那個城市。

這次拒絕女兒,也是因為家裡實在沒錢了,甚至因為自己沒能力道歉。
哪怕被女兒懟成這樣了,還擔心女兒“憤怒對身體不好”。

能看得出來,這媽媽好得太過分,好到毫無底線,導致女孩把父母的一切付出當成理所當然了。
咱們現在老強調,要尊重孩子,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
生孩子的目的,是為了付出和欣賞。
這兩種說法本質都沒有錯。
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有些人就誤解成了:
什麼都要照孩子的意願來,孩子提出什麼要求都要滿足。
這已經不是個例了,之前也有個特別狂熱的追星族,叫楊麗娟。
父母為了滿足她見劉德華的願望,掏空家底,2次赴港6次進京。
追星腦殘粉史祖母楊麗娟
期間母親因為一個人在家煤氣中毒,父親為了給她湊錢,不惜賣腎。
這一切付出,楊麗娟都熟視無睹,沉迷於自己的追星世界中。
直到父親在70歲高齡,走投無路,無奈之下跳海自殺。
父母尊重孩子的愛好,重視孩子的感受,當然沒有錯。
但前提是我們得明白:孩子的需求本身就是無底洞。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說過:
愛不只是給予,他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是合理的爭執、對立、鼓勵、敦促、安慰。
有些事兒,他不具備承擔後果的能力,你還去滿足他,只會讓他的邊界感越來越模糊。
最後就成了,你越尊重娃,為他好,他就越自私貪婪,甚至還反過來指責你不能提供更好的家庭條件。

生活中的尊重陷阱

處處都有

現實生活中,像女孩媽媽,或楊麗娟父親這樣,無底線滿足孩子的父母,畢竟是少數。
很多朋友的疑惑是:
明明自己不算溺愛孩子,平時也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為什麼孩子卻不能反過來尊重理解我?
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
我們總是強調尊重孩子的邊界和感受,卻忽視了自己也是個有情緒,有需求的個體。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你明明已經很累了,想歇一歇,卻還是要徵求孩子的意見:
“媽媽現在好睏,你自己先去玩一會兒,可以嗎?”
其實累了想休息,是你的事情,完全不需要問孩子。
你問了,也就賦予了孩子決定你行為的權利。
你和孩子之間的邊界,依然是模糊的,甚至孩子還成了主導的那一方。
那麼慢慢的,孩子就會天然的認為:父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習慣性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有句話說:只有你先尊重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
親子關係中亦如是。
不要覺得自己當了父母,就不能有情緒,不能為自己考慮。
真正的尊重,應該是相互的,親子關係中也同樣如此。
父母給予孩子適當的理解和支援,反過來,孩子也要明白父母的不易。
如果孩子在家庭這個最小單位裡,學會尊重他人,他就能真正掌握與人相處的界限,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
文章之後還要跟姐妹們說件事,咱們馬上有給5-17歲孩子的AI課直播。我覺得這也是特別適合寒假的興趣班,老師給孩子精講人工智慧背後邏輯,帶孩子學應用、打比賽、拿結果。
孩子自己可以學會利用AI學習各種科目、完成各種創新設計、效率會更高。未來一定屬於能夠充分利用好人工智慧的孩子。即使不深入學習,大家帶孩子來聽聽也會有收穫。姐妹們點選下面的預約按鈕就可以了。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