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丨李松蔚 整理|童書媽媽
本文轉載自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以下內容整理自李松蔚和三川玲的活動現場對話。
今天很多人都會關注內卷、雞娃的話題,尤其在北京這樣的城市,你永遠都可以在同齡孩子的家長身上看到一種“昂揚的鬥志”——整個週末或日常課後時間塞滿了各種培訓班,而孩子也確實可能會獲得這樣那樣的一些成績。
但是你也永遠能聽到另外一些聲音。
一些父母包括孩子提出,現在的教育過於緊張激烈,但又沒有找到孩子內心真正的興趣,有時候親子之間甚至會出現激烈的衝突。
這種情況我見的更多一點。
因為我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家庭諮詢和輔導,基本上都是父母跟孩子已經處在一個很對立的狀態,或者孩子對自己的學業、對未來有很多困惑。
父母也不理解孩子,覺得我們給你提供了這麼好的條件,那麼多資源,你為什麼就不能好好利用?
什麼樣的人在未來能夠成為時代的主人,一定是一個有自我的人。

“一個孩子的自我”
在這裡,我想討論一個核心的主題,就是“一個孩子的自我”。
大概一兩個月前,我參與寫作了一本新書,叫《預測之書》。書裡有我的一篇文章《有這四種能力,AI將無法取代你》,主要講了AI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挑戰和變化。

這大概也是我最近一年來,被不斷問到的最多的問題。
我們培養孩子,但不知道在為哪個時代培養孩子,因為5年、10年或者20年以後的時代,它的技術和生產模型,一定是完全顛覆的時代。
在那樣的背景下,我們現在應該為孩子儲備什麼樣的能力?
如果要我簡單回答,就是一個詞:自我。
什麼樣的人在未來能夠成為時代的主人,遊刃有餘地生活得很好?如果只有一個標準或者只有一個特點,他一定是一個有自我的人。
不久前,我收到了一封信,是北京一位初三的學生寫給我的。讀完《預測之書》,這位同學明確地告訴我,他對AI時代是有恐慌感的。
他在信裡說了為什麼自己會感到恐慌。起因是,他參加了學校的一個專案,需要透過程式實現對機器人的控制。由於水平有限,他們嘗試用AI生成程式碼,發現大部分AI都能根據需求寫出程式,並且程式的可靠性也很高。
他問,這是不是意味著只有水平足夠高的人,未來才不會被AI取代?他還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擔憂的情緒?

他焦慮的一部分原因在於,覺得自己沒學到什麼,又發現AI已經把那些他不會的做得很好了。他很焦慮,在未來的競爭中,自己可能是那個更容易被淘汰的人。
當我看到這封信時,想到了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
好像在一百年前,有個人學習打算盤,但學得不好,這個時候計算器已經被髮明出來了。他發現已經有一個更好更快的工具可以把任務外包出去了,但還是覺得自己好像缺了什麼,自己的能力沒有到位。
我覺得,這不是技術問題,不是知識問題,不是能力問題,而是關於自我的問題。
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另一些人身上,可能他們的想法會截然不同。他們可能欣喜若狂:你看現在的技術,終於解放了我們這些不會程式設計的人。我們不需要自己吭哧吭哧學程式碼、學程式設計了,可以把程式設計這件事外包出去,這讓我變得更加自由了,更有掌控感了。

圖源Pexels
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在於他對自我怎麼看,他把自己擺在什麼樣的位置上。
而如何看待自我,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我們的教育環境裡,一直是不那麼被強調的東西。
所以我想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因為這是一個特別鮮活的例子。
人的自我是什麼?
我們設想有一群孩子待在一起,不給他們任何指令,用不了幾天,他們就會開始想去折騰一些事兒,每個人都想做一些事情。有人想做遊戲,有人想睡覺,還有人想談戀愛。
總之,在沒有任何要求和指令的前提下,他們想去做一些事。我們可以粗淺地認為,這就是自我。
對比一下,讓AI安靜地待著,你給它指令它就會回應,但是你不給它指令,它什麼也不會做,也不想做——因為它就是一個工具。

圖源Pexels

不要妨礙孩子尋找“自我”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按住自己的手,別妨礙孩子找自我。
在一個孩子尋找自我的過程中,父母或者外界所有人,在某種意義上,都可能構成干擾。
尋找自我,其實是一個確認自己內在的過程,而有時候外在的聲音,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聲音,非常強烈。
如果父母跟孩子講話,用的是那種強烈的規則感的方式,比如“你怎麼可以這樣,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怎麼樣的”,或者“你這樣將來是要吃苦的”……
這樣的話語,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在他的自我還不穩定的時候,都是干擾,甚至有時候是破壞。
有的時候父母想做的事情太多,反倒可能成為孩子成長或尋找自我的過程中的阻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按住自己的手,別妨礙孩子找自我。

圖源Pixaby
因為我們太容易妨礙了,而且很多時候是以“毒雞湯”的名義,以那些“我認為正確的事”去妨礙的。
舉一個hen簡單的例子,有的父母說,我孩子喜歡玩遊戲怎麼辦?喜歡看動漫怎麼辦?沉迷韓娛或偶像,花了很多時間和錢怎麼辦?我該怎麼說服他,讓他把注意力放在我認為更加正確、更加有效的那些事上?
當父母這樣講的時候,心裡已經有了所謂的“正確”和“不正確”。但其實,你的孩子可能在花時間探索自己喜歡什麼,對什麼有熱情,對什麼好奇,以及不喜歡什麼。
而這個時候,我們能否做到,不去指指點點?我的朋友三川玲老師說,她的女兒小丸子從很小開始,每天都要花三個小時畫畫。

小丸子在畫畫
我想在現場做一個調查,如果你的孩子每天花三個小時在一件跟學習無關的事情上,你能一直允許他做這件事,一直非常篤定地說,你就去做吧,哪怕沒有成果,你就做你喜歡的事,包括打遊戲、看動漫。
如果你能一直允許,請舉手。
很少很少,是吧。我想如果是在全社會範圍內的調查,應該不會超過10%。
父母和孩子怎麼才能同頻?
最理想的狀況,就是這件事孩子喜歡做,有天賦,又有熱情,同時這件事還是被主流社會所認可、接納、甚至讚賞的。這時父母和孩子自然就同頻了,雙方皆大歡喜。
但是,這是一個理想的劇本。通常情況下的劇本並不是這樣的,不是一開始就雙向奔赴的。
父母有自己的期待,孩子有自己喜歡或願意花時間做的事情,而雙方的理想往往是碰不到一塊的。這時父母就會很焦慮,孩子也會覺得有很多限制。

如何判斷孩子的熱情在哪裡?
關於如何判斷孩子的熱情在哪裡,以及在什麼事情上是孩子真正有天賦的,我有兩個來自心理學的觀點跟大家分享。
先說有熱情,因為有熱情比較簡單,標準也比較確定。
有熱情,用另一句話來翻譯,叫做:你就算攔著不讓他做,他也想做,那麼這個事就是他有熱情的事。
不管是什麼,可能是打遊戲,可能是動漫,總之即使你經常攔著他,但他會千方百計、討價還價,或者繞開你的監管,也要去做這件事。這件事未必一定是他天賦所在,但在這個事上他一定有非常強烈的動機。
下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可能很多家庭沒有做過,但是建議父母可以去做——
假設你的孩子特別喜歡打遊戲,你可以找一個時間跟孩子聊一聊,打遊戲到底好玩在哪?打遊戲究竟給孩子帶來了什麼?不管是開心的感覺,或者是成就感,或者是刺激感,或者是長了一些知識,或者是交了一些朋友?總之遊戲到底帶給了孩子什麼?
這就是他愛打遊戲的原始動機。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把原始動機轉化為孩子對自己的瞭解。
一部分家長去問孩子這個問題時,常用的是一種反問法,帶著質問的語氣:“你跟我說說,打遊戲到底有什麼好?!”
哼哼,孩子不會想說的。因為孩子知道,不管我說什麼,等著我的都是反駁。父母已經預設了這個東西是不務正業的,不是什麼好東西。
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把自己放在一個比孩子更低的位置上,一些事情我不懂,但是孩子懂,我去請教孩子,這件事的魅力究竟在哪裡?你可不可以帶著我玩一玩?或者請孩子給我們做一段5分鐘即興演講,告訴我這樣一個還沒入坑的人,這個坑為什麼值得入?
你聽聽孩子是怎麼描述的,大概就會知道,是什麼在召喚他,他感興趣的是什麼。

圖源Pixaby
有位家長曾問我,孩子想做的事,家長都應該充分地允許嗎?萬一他想做的事會傷害自己怎麼辦?
所以我們的社會是需要規則的,需要保證所有人的行為不會極大程度破壞秩序。任何人,包括孩子,只能在一個基本的規則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是一個倫理的要求,一個社會秩序的要求,也是一個經濟學層面的要求。

孩子的天賦,
隱藏在表達自我的方式上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判斷一個孩子的天賦在哪裡?
我非常同意三川老師的觀點,外在的、標準化的考試,肯定不是判斷孩子有沒有天賦的有效標準。
那麼有效的標準是什麼?我覺得是,在多大程度上,他能透過這種方式表達自我。“表達自我”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表達情緒、感受、對事情的看法或者願望。
比如,對丸子來講,對那些喜愛畫畫的人來說,他們可以用色彩、線條、形狀很好地表達自我。另一些人,可能是用聲音、旋律、文字、語言等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我。

小丸子課堂之外的繪畫手稿
而我女兒對寫作很有興趣。我是怎麼確定的呢?在她上六年級或初一的時候,我們倆有一次談話。從這段談話裡,我確定了她對寫作是有一定興趣的。
當時她跟我說,不知道該怎麼寫作文。
我知道這句話說出來,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糟了!一個正在學校接受語文教育的小朋友突然說不知道該怎麼寫作文。
但我覺得這其實是一個特別好的事——因為這說明她開始思考寫作這件事了,開始思考“我想要表達的,和在學校學到的表達框架之間,可能是不匹配的”。
於是我就如獲至寶地說,你能不能展開講講,為什麼你不知道該怎麼寫作文?
她說,老師要求他們怎麼寫,作文要符合一些什麼樣的標準,而對於這些,她“找不到感覺”。
我說,如果讓你找到感覺,你想寫的是什麼,想怎麼寫?
她口述了一段,非常生動。

圖源Pexels
從她的表達裡我確定,她對這件事已經琢磨很久了,她是一個擅長用語言表達內心所思所感的人。她說的不知道怎麼寫作文,是對學校框架的不擅長,但是她能很明確地把這種不擅長說出來,說明她其實是感興趣的,是有思考的。
我們剛剛說到,父母在孩子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別去添亂。
我覺得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父母要能夠識別出,孩子那些看起來好像跟主流規範不一樣的表達,很可能就是他自我的萌芽。
同時父母能快速地欣賞孩子的自我萌芽,如果有時間精力,還可以帶著孩子,就自我萌芽再去做一些延展探索。
我想這些能夠幫助孩子更快地確認他喜歡什麼或者擅長什麼,也就是他的自我和具體的表達手段之間的連線。

有勇氣定義和發現那些
未被發現的、隱藏的能力
在現實中,我們的確會看到一些孩子,他們從小到大都很符合那些外在對“好孩子、好學生”的標準,因此一直走得比較容易。
有時候,這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兒。
因為,對於自己的熱愛、對自我的尋找,很多時候是需要在一些碰撞和疼痛中確認的。
你想做、喜歡做的事情,別人偏偏不讓你做,或者在客觀環境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挑戰——這種阻礙對尋找自我是有推動作用的,因為正是透過這樣的交鋒,能讓人更加確定自己熱愛的究竟是什麼。

圖源Pexels
如果孩子的成長過於一帆風順,那就意味著,他也缺少感受這種反作用力的機會,也就喪失了一些機會,去驗證“我百折不撓也要去做的究竟是什麼”。
另外,我認為有一些智慧能力,目前還沒有很合適的語言或者工具,能把它們準確地辨別、衡量出來。而這種情況在未來5年、10年或更長時間,可能會是一個常態。
因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和整個社會觀念的發展,技術會不斷替代人類過去引以為傲或習以為常的能力。所以我建議年輕人,不要去做那種傳統智慧就可以實現的事,比如偏邏輯的推理計算。
一定要去做那些人工智慧不擅長的事,比如偏情感、偏人際關係的、有很多複雜思考的、和人類的詩意和感性相關的,或者人類的肢體運動、節奏有關的事。
舉一個例子,有一種能力,沒有任何學校去教授和衡量這種能力,卻是現在很多公司招聘要求的必備能力,叫“網感”。

我女兒說她很有網感,這是她很驕傲的一點。她看很多短影片(我知道一些父母,一聽孩子看短影片,就會覺得這是玩物喪志的事),看完後還會在下面留言,玩一些梗。
她有好多條在熱門影片下的留言,都被頂到前幾名。這說明她知道什麼樣的評論是幽默的、能引起大家共鳴的,她是一個網感很好的人。
像“網感”這樣的能力或者素質,就是AI暫時突破不了的。所以我們要有勇氣,放棄那些已經成型的或者被追求了很久的能力體系,允許自己定義和發現一些還沒有出現過的能力,它們其實存在的。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在時代大潮中,不斷做出屬於他自己的,同時也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不是永遠追趕一個已經被現有教育和技術覆蓋的能力模型。

破解之道:一焦慮,就具體
我們都活在一個互相比較的社會里,很多家長面對鄰居、朋友、同學,說起孩子的成績,考了多少分,參加了什麼課外班,就會一下子緊張焦慮。
怎麼才能真的篤定,有沒有好的方法?
心理學裡有一句話,叫“一焦慮,就具體”。因為焦慮是一種主觀感受,如果你放任其不管,你就可能因為焦慮,放大各種各樣的“別人都過得比我好”的感受。
但如果回到“具體”,你回過頭來看你的孩子,看你們這個家庭。你可以在心裡默唸這麼一句話:“這就是我的孩子,他就是這樣的。我就是這樣的父母。”

圖源Pixaby
朋友圈裡那些別人的成績或者值得羨慕的事,當然很好,但是這些都不是我的孩子,這些父母也都不是我啊!我所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孩子和這樣的家庭,這才是我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然後,下一步做一個簡單的動作:吃點好的。我們四川人有個特點,如果今天不開心了,晚上就去吃個火鍋。
全家人在一起,吃好的、玩好的。所有朋友圈裡的那些事與此相比,都是浮雲,是可以從你身上穿過去的。那些好吃的東西、那些開心的感覺,是永遠能夠留下來的。
所以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具體的事情,對減輕焦慮比較有幫助。

決定做決定,才能做決定
有位家長最近在為是不是該給孩子轉學而焦慮。
她的孩子在一家公立小學上二年級,是個很有主見的孩子。她告訴媽媽,在學校裡,老師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說要做什麼,孩子們就要做什麼,還經常被批評。
她說:我覺得我被困住了,我不喜歡這樣。開學的前一天,孩子鬱悶地說:我馬上又要上學了,我又被控制住了。
媽媽心疼孩子,考慮要不要讓孩子脫離現在的學校,到一個自由的環境中慢慢生長。她甚至想過,是不是可以找一幫志同道合的家長,在城市的周邊找一個村莊,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接受自然教育。
她問我對這件事怎麼看?

圖源Pixaby
我理解這位媽媽的問題在於,她已經有了讓孩子脫離現在學校環境的念頭,但還沒下定決心,擔心這些決定是否正確、是否能對孩子負責任。
她卡在了這樣的疑慮裡,尤其是當孩子還很小,面對的是未來長達十多年的小學和中學的成長時期。這段時期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確定。如果今天的決定做錯了,怎麼辦?
我不太相信,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人們真的可以清楚、堅定地說:“我知道這是個好選擇。”
在做選擇的時候,人是要承擔很多壓力的。這位媽媽面對的情況並不是她一個人的難題,而是很多父母都會面對的問題。
對這個媽媽來說,她現在沒辦法下決心做出決定。其實沒法下決心,本身也是一個決定,意味著你還打算再等等看,再做一些判斷。
在我的《5%的改變》這本書裡,有一篇文章叫《決定做決定,才能做決定》。我建議這位媽媽,可以把做決定的日期,定在2025年的6月。

接下來這幾個月,就好好思考這個問題,考察現在的學校環境是不是真的不適合孩子,有沒有可能做一些調整,是否只是孩子隨口一句抱怨,其實學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地方。
要確定考察哪些指標,在什麼時間內,可以得到明確的可以做判斷的依據,然後做判斷、擔責任。跟全家人一起,把這個決定,作為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最好的決定,把它推進下去。
這位媽媽需要有這樣的信心。
童書媽媽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於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愛寫作》(即將出版)。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