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休學、摔手機,我們該如何面對一個“無可救藥”的孩子?

作者:哎呀媽
來源:洞見父母(ID:fmczs100)
當代父母,最頭疼孩子什麼問題?
不用多想,沉迷手機遊戲一定榜上有名
湖北一男孩,就因為沉迷遊戲,立志要打電競,當職業選手。
過去一年,父母想盡辦法,都管不住兩天。
盯著他,他不玩;上網課沒盯住,不出5分鐘一定切換到遊戲介面……
(圖片來源:@鬧心娃和開心媽的日常)
手機遊戲,儼然成為當代青少年的“精神毒藥”
《經濟參考報》調研發現:
有62.5%的未成年人會經常在網上玩遊戲。
有的孩子,一天玩8個小時遊戲。
“有的孩子寧願不吃早飯,也把錢攢起來買手機,玩遊戲。”
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無數家庭的辛酸和苦痛。
然而,想讓孩子擺脫“遊戲癮”卻不是件簡單的事。
稍有不慎,很可能會激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爆發更大的家庭危機。
01
江蘇鎮江,一個爸爸發現兒子經常不寫作業,熬夜玩遊戲。
聊天、交談,能做的都做了,可兒子就是油鹽不進。
情急之下,爸爸狠狠揍了兒子一頓,甚至把捱揍影片發到班級群
影片裡,爸爸惡狠狠地訓誡:
“我不把你打死,你太不像話了……只要摸手機就死路一條。”
影片裡,孩子癱坐在地上,渾身是血。

“狠”到這種地步,孩子真的就改過來了嗎?
前不久在浙江金華。
一個男孩因為痴迷網路遊戲不務正業,和父母爆發矛盾後,直接從廚房裡拿起一把水果刀,對著父母一直叫囂“來打我啊”。
即便警察出面溝通,男孩也一聲不吭,全程擺著一副怒不可遏的表情。
只要一開口講道理,他就情緒失控,不停吼叫對抗。
這也是很多父母面臨的巨大挑戰:
越是禁止孩子玩遊戲,孩子越聽不進去,越要對著幹。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
“無論什麼時候,當父母命令或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致權力之爭。”
父母簡單粗暴的禁止,在孩子眼裡,就是對自己的逼迫和壓制。
一個獨立的、自主的、有尊嚴的人,又怎會屈服於權威
面對這樣的禁止,孩子會本能地跳起來,瘋狂反撲、撕咬,兩敗俱傷。
02
很明顯,開頭那位8歲男孩的媽媽深諳這一點。
試過無數方法之後,她乾脆“放棄”掙扎,決定另闢蹊徑拯救網癮兒子。
在和老師溝通確認後,媽媽告訴兒子:
“想玩就光明正大地玩,別偷偷摸摸,直接休學,玩好了再去學校
不過,這樣的盡情享受遊戲,是有要求的:

每天早上7點開始玩,必須打夠16個小時,完成不了不許睡覺;

一日三餐不提供,自己做,過了飯點不可補;
要完成遊戲KPI指標,每天兩次書面的遊戲覆盤……
前兩天,兒子精神亢奮,信心十足,完全沉浸遊戲的歡愉中。
第三天,問題開始接連爆發。
由於過於投入,午飯忘記吃了;
下午2點,覺得覆盤總結太難,不想寫;
下午5點半,想喝酸奶充飢,直接被阻止;
晚上9點,兒子眼看一天的遊戲指標還沒達成,還有400字的覆盤要寫,心裡異常牴觸,哭得撕心裂肺……
媽媽堅持不妥協,兒子在哀嚎中硬著頭皮做完了任務。
第四天,媽媽請來專門“虐”兒子的“外援”上線。
一番“誘導”下,兒子以為對方是職業玩家,親自帶自己玩,各種要求都欣然答應。
只是沒想到,在遊戲大神面前,兒子怎麼玩怎麼輸,不得不接受各種懲罰。
被高手和一堆覆盤、抄寫懲罰“虐”了整整兩天的兒子,終於在第五天認清了現狀:
自己壓根不是打職業的料,比起遊戲,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至此,這場“休學風波”塵埃落定。
03
當然,不是所有沉迷遊戲的孩子,都能用這樣的方式來戒掉網癮。
但仔細分析這位媽媽的做法,會發現她在整個過程中,做了這3件事情值得每位父母借鑑、學習。
第一,堅定如一。
這一點極為關鍵。

說好只能晚飯後使用手機一小時,結果孩子一哭一鬧,家長為了省事瞬間妥協。

其實孩子的每一次哭鬧、撒潑,都是在試探規則的底線。
你一旦妥協,孩子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嘗試打破規則。
再看前面故事裡的媽媽,在和兒子制定完規則後,態度溫柔,行為卻很堅定。
兒子多次崩潰發脾氣,她都堅守既定規則,絕不妥協退讓。
小孩子就像尋找牆面的盲人,需要不斷觸碰嘗試,才能發現邊界在哪。
父母要做的,就是用規矩,幫助孩子劃定行為邊界。
你越堅定,孩子越能守住行為邊界。
第二,不逃避,和孩子一起去解決問題
特別欣賞媽媽的態度,絕不逃避問題,永遠和孩子站在一起去解決問題。
正如她說的,兒子性格不好,會對媽媽大吼大叫。
她其實很早就發現了,也不逃避問題,自己也有意識地改變。
所以無論兒子怎麼鬧、怎麼打,她都沒有用大人的權威去壓制兒子。
更多的是,陪在兒子身邊,等兒子哭累了,鬧完了,再繼續溝通引導,幫助兒子完成任務。
做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贏得孩子。
不管孩子多沉迷遊戲,多叛逆不聽話,他不過是一個需要父母拉一把的孩子。
所以,當孩子犯錯,切記:
和孩子站在一起,去解決問題,戰勝問題。
千萬別和錯誤站在一起,去解決孩子!
因為,成長就是不斷犯錯,不斷改錯的過程
錯了,懂了,改了,孩子才會正向成長。
第三,對孩子的無條件接納。
兒子沉迷遊戲一年,屢教不改,她沒有任何嫌棄、打擊、諷刺。
而是積極尋求解決辦法,諮詢老師,求助外援……
特別是同意兒子休學這個決定,放在大部分父母身上估計早就吵翻天,非逼孩子“上學”不可。
但她自始至終都接納兒子最真實的樣子,沒有讓世俗的標準、他人的眼光影響對兒子的看法。
美國心理學家大師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真正能改變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放下過來人的經驗,不強行改造孩子,才能在陪伴和探索中,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的契機。
和孩子溫暖聯結,保持互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行為的理解。
04
如今,這個8歲的男孩“復學”了。
每天早上準時參加線上課學習,全天聽課都很認真,還用週末的時間補齊之前落下的功課。
哪怕寫到很晚,他也遵守自己的承諾,完成規定的作業,準時上傳。
相信這短短的5天“休學”經歷,會成為他人生特別難忘的時刻,幫助他成長的寶貴財富。
其實孩子有“問題”,永遠都有可解的選項。
關鍵在於父母是否用心學習、真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
當孩子被愛、被關注、被正確地引導,他就更容易回到現實中來,勇敢堅定走在屬於自己的正軌上,一路向上。
作者:哎呀媽。洞見父母(ID:fmczs100),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議。我們一起,做智慧父母。
今日推薦
《贏得孩子的心》
暢銷全球的親子教育力作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