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遊戲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有利還是有害?

⬇️點選關注美國媽媽網⬇️
如今,電子遊戲已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資料顯示,90%以上的美國孩子玩電子遊戲,75%的家庭有遊戲裝置。
從益智到體感,電子遊戲型別多樣。電子遊戲既可以帶來豐富的冒險體驗和娛樂享受,也引發了許多家長的擔憂:電子遊戲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兒童行為健康專家Michael Manos博士與兒童精神科醫生Joseph Austerman博士從醫學與心理學角度,深入解析了電子遊戲對孩子大腦發育的正面影響、潛在風險,以及成癮問題的警示訊號
電子遊戲對大腦真的有益嗎?
關於電子遊戲的研究結果各有說法,但可以確定的是:
不同型別的遊戲,對大腦的鍛鍊方式也不同。
  • 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如《使命召喚》):鍛鍊反應速度與視覺注意力
  • 策略類遊戲(如《文明》):提升邏輯思維和決策能力
  • 字詞益智遊戲(如《Wordle》):鍛鍊語言能力與短期記憶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Austerman博士指出:“我們發現電子遊戲通常能增強手眼協調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但尚不明確這些提升是否能真正遷移到現實生活中。”
電子遊戲還能幫助孩子社交?
不僅僅是獨自玩樂,電子遊戲也能成為孩子社交的一種方式,尤其是與現實中的朋友一起線上遊戲時。
這對性格內向或有社交障礙的孩子尤其有幫助,有助於他們建立聯絡、增強歸屬感。
不過,網路世界也存在一些風險。網路欺凌、陌生人騷擾、不適當的廣告或內容等等。因此,家長的陪伴與監督非常關鍵。Austerman博士建議:如果孩子只和現實中的朋友線上互動,且家長設有一定的邊界,這些風險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電子遊戲真的會“刺激”大腦?
Manos博士指出,電子遊戲就像一種刺激,能夠增加大腦灰質——這部分大腦結構負責控制運動、記憶和情緒。
頻繁的任務反饋與獎勵機制,提升了大腦的可塑性,有助於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
成就感與創造力的來源
角色扮演類遊戲(如《博德之門3》《質量效應》)允許玩家在主線任務之外,自由探索和選擇,帶來高度的參與感和成就感。
Manos博士指出:“遊戲中的成就感在現實生活中不易獲得,這也是孩子容易沉迷的原因之一。”
視覺反應和手眼協調的訓練
動作類遊戲(如《古墓麗影》《生化危機》)要求玩家迅速應對視覺和聽覺訊號,有助於提升“視覺對比”能力。
不過,這種技能的提升未必等同於現實生活中的執行力,例如聽從父母指令或完成家庭任務。
多工切換能力(Set-Shifting)
電子遊戲常需要玩家快速在多個任務間切換,這能鍛鍊“執行功能”。
但這種能力更多體現為自動反應能力的提升,但不等同於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自主調整行為的能力。
遊戲對記憶力和學習的影響
許多遊戲需要玩家記住密碼、地圖或規則等資訊,這對短期記憶確實有益。
此外,一些遊戲具備教育功能:
  • 《刺客信條》的“博物館模式”,讓孩子沉浸式體驗古代遺蹟
  • 歷史類遊戲若內容真實,有助於加深知識理解
哪些行為屬於“遊戲成癮”?
牛津大學一項研究指出:遊戲本身不會直接造成心理健康問題,關鍵在於能否控制遊戲時間。
警惕以下訊號:
  • 一玩就停不下來
  • 停止遊戲會情緒失控
  • 遊戲影響到了學習、睡眠、與家人關係
不同年齡段的螢幕時間建議
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如下:
“螢幕時間越多,面對面交流越少。過早沉迷於虛擬世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情感發展。”
遊戲內容分級也需關注
除了控制時間,遊戲內容也需把關
雖然研究並未發現遊戲與現實暴力有直接因果關係,但暴力傾向較強的孩子,確實更偏好暴力遊戲。
因此,家長應留意遊戲的分級系統(如 ESRB):
  • E:適合所有人群(有輕微暴力內容)
  • T:適合13歲以上
  • M:適合17歲以上(含血腥、暴力、性暗示)
家長可以做些什麼?——從“管控”到“陪伴”的轉變
電子遊戲似乎已經不可避免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作為父母,與其抗拒,不如瞭解、參與、引導。家長的角色不再只是“限制者”,而是“陪伴者”和“引導者”。
 1. 設定明確規則,建立使用邊界。
與孩子一起討論並制定遊戲規則,而不是單方面強制執行。例如:每天遊戲時間不超過1小時,寫完作業才能玩,每週末限定時間內玩遊戲等。規則一旦設定,要儘量保持一致性,避免反覆變動。
 2. 選擇合適的遊戲,關注遊戲內容分級。
根據孩子年齡選擇適合的遊戲,避免暴力或不適宜內容。熟悉並參考 ESRB 或 PEGI 等遊戲分級系統,確保遊戲內容安全。鼓勵孩子嘗試教育類、益智類、創意類遊戲,如拼圖、邏輯推理、語言、歷史、科學等方向。
 3. 參與孩子的遊戲世界,拉近親子關係。
偶爾與孩子一起玩遊戲,不僅能增進了解,也能觀察他們的行為模式與興趣所在。和孩子討論遊戲中的角色、情節、挑戰等,瞭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
 4. 培養時間管理與自我控制能力。
引導孩子合理安排遊戲時間與其他活動之間的關係,如學習、運動、閱讀、社交等。如果孩子表現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可以適當給予獎勵,加強正向反饋。
5. 關注遊戲背後的社互動動。
問問孩子是和誰一起玩的,是否認識這些人。鼓勵他們主要與現實中的朋友一起線上互動,避免過度依賴陌生網路關係。教育孩子識別網路欺凌、陌生人接觸或廣告誘導,並在遇到問題時及時向家長求助。為孩子建立“網路社交守則”,如不隨便新增陌生人、不洩露個人資訊、不在聊天中與他人發生爭吵。
 6. 定期“數字排毒”,讓孩子迴歸現實互動。
設定“無屏時間”(如家庭聚餐、出遊、睡前時段),鼓勵面對面交流。利用假期或週末安排戶外活動、桌遊、手工創作等,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