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自:少年商學院(ID: youthMBA ),作者:徐玫怡,節選自《沒有學校可以嗎?》一書。
兒子的英語能力在他的年齡層中算是很不錯。過去在學校,大考、小考幾乎都滿分。上外籍老師的社團課程時,曾被稱讚發音很標準,也曾被學校推派去參加校際比賽,拿回特優獎。
我從未在學英語這件事上要求他,他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滴進步,就這樣把英語學得有模有樣。
不過,看見我兒子長相有西方人輪廓的人,也許心裡會想著 “他爸爸是外國人,他英語一定很好啊,基礎不一樣。”
但“外國”有很多國,法國人的英語滿爛的,兒子的爸爸和爺爺奶奶只跟他講法文,我在家只跟兒子講中文,去外公外婆家是講臺語。
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不管是在法國或是在臺灣,都沒有家人以英語跟他對話,甚至連一本英語繪本都沒看過。到底他是哪一根神經跟英語接上線?

01
兒子回到法國
英語能力反而大增
兒子八歲那一年,我們從臺灣回法國念三年級,一年後再回臺灣小學唸書,就在那一年,我發現他很自然地接受英文並使用英語。
“我們明明是回法國,那是一個連電影都用法語配音的國家,沒有理由孩子人在法國卻英語能力大增?”我不解這是什麼原因。
莫非跟法國學校教的英語有關係?難道法國的英語課比較好?
不,這是絕對沒有的事,法國小學三年級的英語跟臺灣比起來不見得更好,在我看來是很制式化的。比如,我記得兒子的法國英語講義這樣寫:
我不清楚法國老師怎麼教CE2的英語課,或許這樣的方式有其目的。但看到“I'm so so.”會直覺地認為這教材編寫者有點Frenglish(法式英文),以法文中常用的Comme ci,comme ca.” (還可以、馬馬虎虎)為概念來寫講義。

小四回臺灣那年,兒子在我的電腦玩線上遊戲,我跟所有的家長一樣,可以讓孩子有節制地玩遊戲,但一聽到線上遊戲則顯得有點保守,馬上想到是不是孩子“沉迷”了?想到網路上很多壞人會利用線上遊戲來騙小孩……當時我心中覺得不妥。
“要吃飯了,不要玩了,馬上!”我說。
“媽媽,我現在不行……”
“有什麼不行,不過就是遊戲輸了,有什麼了不起?你馬上過來吃飯!”
“媽媽,給我五分鐘,我跟我的隊員說一下。”兒子很焦急,似乎忙著處理事情。
然後他又問我: “我如果說‘My mother call to eat dinner, I must leave.’這樣的英文可以嗎?”
用英文?兒子何時學到英文?我站在旁邊看他到底在玩什麼,直到他把線上遊戲停止。於是吃晚飯時,我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
他說,他在線上遊戲“Minecraft(我的世界)”裡跑了好遠好遠,最後跑到一個非常好的地理環境,是個有海、有河、有山的好地方。他說自己蓋房子的能力不是太好,應該找人來幫他建造一個新世界,所以就組織一個團隊,廣邀世界各地的好手加入。

當他打出宣傳邀請後,真的有厲害的角色加入他的團隊,他覺得好感謝,所以不能把這些隊員扔下不管,至少要跟人家交代,他是先去吃飯。
遊戲細節我不懂,什麼伺服器、什麼跑很遠、什麼蓋房子、什麼宣傳組團隊?不過就是個遊戲不是嗎?我聽得一頭霧水,但在此之前,我在意的是:“你怎麼用英文溝通?”
兒子是如何將不說中文的外國人聚集在一起?那不是很厲害的一件事嗎?媽媽都沒這個膽子,你是怎麼辦到的?
我沒有先罵他玩線上遊戲,我想了解的是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如何在我完全不清楚的領域中與老外溝通?

面對我的疑惑,兒子說:“我就想說先組個團隊嘛,我上去登記說要組團。組團必須先有個隊名,我用自己的名字當作隊名‘NEOTEAM’。”
“其中要填一格Slogan (標語) ,我想自己能力不夠好 所以我寫: 'we're maybe not the best,but if you join,we can be the best.'(我們或許不是最厲害的,但若有你加入,我們就會變成最厲害。)把這些寫一寫,傳送出去。竟然有人加入我,他們都好厲害,貢獻很多技能,我的這個世界做得非常棒。”
原本要念叨一下兒子不該玩線上遊戲,也要問他英文的事,聽到這個之後我就岔題了。我想到別的事情,就跟兒子說:“你這樣很有領導能力耶,以前我以為你只愛玩,學校要你去當什麼長、做什麼代表你都不要,沒想到你有領導力呢!”
兒子馬上回我說:“我蓋房子的能力很差啊,才沒有領導能力,都是靠別人蓋得好,我的世界才會好,我是裡面最差的。怎麼會有領導力?”兒子對我的說法完全不認同。

管他,不管我是誤解還是怎樣,趁這機會順便建立一下兒子從小就欠缺的自信。他從幼兒園開始就怕當頭,膽小謹慎、不敢衝第一個,也不喜歡被學校、被大人選出來做代表,真的被選出來之後又非常害羞……可以說真的看不出有什麼可以當頭的特質。
我說:“領導力不是這樣的,領導力就是可以把很多人的能力集合在一起,自己或許是最差的也沒關係,但是懂得將能力最好的人推出去做事,也讓別人為你做事做得很開心,這就是領導力。”
當初兒子才四年級上學期,心智上根本沒有“領導”、“代表”、“能力”這種觀念,我的一番話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聽進去,心裡可能只覺得媽媽竟支援他組隊建造世界,他可以安心玩了。
02
兒子在遊戲中
有學習英語的獨特辦法
這個事件是我第一次發現兒子在遊戲中使用英語。後來才想起之前在法國時,他會從網路上抄一段字拿來問我:“媽媽,這是什麼文?”
我看不懂的就會叫爸爸過來看。“這是德文。”爸爸說完之後,兒子也不問這是德文的什麼意思,就自己到線上翻譯網站去查。

以母親雷達的敏銳度來說,當然不可能就這樣罷休,我跟著去觀察他在做什麼?原來有德國人在遊戲中跟他對話,他上網去找翻譯,然後也藉著翻譯,告訴對方他不懂德文、很抱歉之類。
三年級他回到法國一年,學期剛開始他沒有任何朋友,法文也不溜,放學回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網路上流連,我曾罵他不該時時抱著IPad ,但他跟我說他是跟班上某某同學約好要上網一起打Clash of Clans(部落衝突) ,不能爽約。我也只好讓他跟同學以遊戲互動。
不久之後,兒子很快就跟班上五個男生變得很親近,下課一起打球,放學一起打電動,上學的人際關係變得很好。
大概是這個時期,他進入線上遊戲的世界,不管用中文、法文或是其他語言,只要大家可以一起蓋房子、一起打仗,國籍和語言對他來講毫無界線,也許是這時期讓他打破語言界線的隔閡,對英語產生興趣。

“不是興趣,是必須的。因為網路上用英文寫的遊戲說明比較多,像Mojang的Minecraft創辦人Notch是瑞典人,但是他們介紹遊戲也都用英文。我就看啊,看看看就懂了,不懂就查,不然就不能玩了。”
這些都是兒子上小四的時候跟我說的話,後來他又告訴我Minecraft賣給微軟了,他會注意這個遊戲以後是否會有什麼新的發展……
我必須說,自己阻止孩子上網從來就是無效的,為了網路而導致親子衝突、關係不良反而是更糟的做法。
孩子不過在虛擬的世界中蓋房子,本質上和玩樂高是一樣的事情,為什麼樂高可以, Minecraft就不可以?學校都有電腦課程,也安排不少科技資訊讓孩子學習,為什麼孩子不能為此狂熱?
學校教國語,孩子大量閱讀會被讚美;學校教自然,孩子流連植物昆蟲生態會被欣賞,但是為什麼就是電腦這個科目又要他們學,又要他們儘量不要接觸太多?很矛盾不是嗎?
因為我有這樣的小孩,他有許多綜合的特質,卻不是傳統中被讚美的特質,而這些綜合的特質容易匯聚的地方就是網路和電腦。

作為這種小孩的媽媽,我不得不如此反思。為什麼孩子拿針線縫製衣服可以,我兒子幫他手中的遊戲角色下載模組、繪製外衣就不可以?為什麼學習修理腳踏車可以,兒子因為電腦運作不順,花很多時間修復檔案卻不可以?
我反問自己,為什麼大人一定要保守地在自己能夠了解的領域中,期許孩子長大?如果在我們的經驗之外,孩子跟我原本的期望不同,我要制止嗎?我應該在意的重點在哪裡?
有時候我找不到答案,於是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要低估孩子的生命力,他跟我們一樣有他存在的意識,有他生命的方向,這不是由我來決定。說來也是我的懶惰,最後結論是,我找不到答案,但孩子自己找得到就好。
因為這樣,我逐漸把“孩子上網玩遊戲”看成一種能力的建立。母親該顧到的穿衣、吃飯、洗澡、睡覺、生活的規律等我都有顧到,該抱抱、親親、罵罵、受傷擦藥這些,我也有做到就可以。
我可能無法和別的家長一樣嚴格限制他的遊戲時間,即使一百個家長中有九十九個都認為該有時間限制,但我的兒子畢竟不是那九十九個媽媽的孩子,我的孩子在電腦時間上的“浪費”就是他的獲得,不只是英文,還有知識、流行、思考方式……

成為剩下那百分之一,也是我在這件事情上的堅持,這個信念必須堅強。
03
兒子善於利用網上學習資源
來為自己的英語學習助力
後來他發現YouTube很好用,很多主播將影片錄製上傳,他可以藉此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語言在這裡就成為附加的學習。
他看臺灣的主播,也看國外的主播,似乎在各種語言中,異國語言並沒有造成學習上的隔閡。即使後來在BBC網站或是可汗學院自學,網頁全部都是英文,他在閱讀上也不覺得困難。
有一回我看到他使用電腦好一段時間,我走過去看。原來他在看一篇名為《給新手的十個建議》的文章,我瞄一眼說:“你在看別人的建議喔?”
他說不是,那是他自己寫的,貼在網上的討論區裡。那是在法國三年級的時候做的事情,我當時臉上一定是下巴掉下來的樣子!
仔細一看,寫得好有趣,把他過去在經驗上遇到的各種阻礙,風趣地分為十點建議,寫出來分享。我問他為什麼要寫這個?他說自己摸索的過程都是網上有人願意分享經驗而學來的,我自己學到很多事情,所以也應該把所學分享給別人。
當時我心中樂觀地浮現了一種新世代的面貌——願意分享、不藏私,不故作武功高強,而是把困難的事情簡單而有趣地傳達給他人。這心態不是很慷慨嗎?

原本想談英語自學,但我兒子學習英語的歷程和遊戲有很大的關係,這實在是非常“教育不正確”。
但他的確是透過這樣的過程,把英語的聽力、單詞、用法都確實地內化到頭腦裡。反而我現在不敢說自己英文比兒子好,我還經常需要他來幫我看看我的英文句子是不是過於中文化,或是有沒有時態上的問題。
自學時,我讓兒子上BBC的英文學習網站,也建議他可以看國外影片網站上某個英文博主的頻道。結果他說:“這個博主的影片我都看過了,有新的出來我就會看。”
其實關於網路上的英語學習資源,兒子懂得比我多,看得也比我深入,這方面他已經超越我這個媽媽了。
至於電腦對健康的影響,我目前只能偶爾嘮叨他。作為媽媽,我當然也在意視力、骨骼和腦神經是不是被大量遊戲傷害了,但每次都是提醒他自制力的重要性。
短時間內,我兒子看起來就是一個愛玩遊戲的小屁孩,但長遠來看, 我希望自己那百分之一的信念,會隨著孩子獨立自主的成長而產生正面的成果。
來源: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國內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380w+高知父母都在關注,幫助6-16歲孩子發現興趣並樹立目標。

今日推薦
《讀者校園版》2025全年訂閱
青春期困惑 寫作難題 視野侷限
都不用愁了!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