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論壇中,我們看見長影片正在重塑生命曲線

作者|阿po
當《六姊妹》以現實主義的家庭情緒衝出春節檔,憑藉壓倒性的收視率與網路資料坐穩平臺開年之作的位置,當行業見證豆瓣9.4分的《漫長的季節》、9.6分的《山花爛漫時》在國產劇豆瓣口碑榜上樹立起又一個高峰,長影片行業已經用實際表現告訴外界:好內容不是僥倖,是可以持續打動人心的力量。
在本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一則資料披露,截至2024年12月,長影片使用者規模達7.52億,創2018年以來新高。不可否認,資訊碎片化時代,使用者在變,觀眾偏好在重新整理,技術在深度參與創作流程,內容標準正在被重新定義,但觀眾仍然會選擇“值得追”的長影片精品。
於是,平臺與創作者開始共同思考,內容該怎麼做,才能留得下、活得久、傳得遠。
昨天(3月28日),在由騰訊影片主辦的“內容創作破局力與生長力論壇”上,長影片行業當下的關鍵命題因此被擺上檯面:速朽時代的內容創作該何去何從?變數時代,長影片如何打造持久生命力? 

這些命題背後,是行業對“什麼能留下、什麼能穿越週期”的重新思考。在劇烈變化的市場環境中,長影片的創作者與平臺都在摸索新的生長方式。
注意力稀缺時代,長劇給到比情緒價值更多的情感價值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不斷有強反轉、高密度的劇整合為爆款,快節奏是否能謹防使用者“倍速觀看”的話題亦不斷被提出:在注意力稀缺時代,長影片是否需要加快速度去“討好”觀眾?
“我們並不會在加快節奏這件事上糾結。”騰訊線上影片副總裁王娟直言。
前一日,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線上影片執行長孫忠懷曾在演講中提到,影片行業曾在高速發展中走過“唯流量”“唯熱度”等彎路,接下來將會迴歸初心,將劇本放在核心位置。
王娟在論壇上的發言正應對了“迴歸內容初心”的說法,節奏快慢重點還是會根據不同題材、不同劇本來決定,比如懸疑劇更要看中人物的塑造與整體邏輯的搭建,古裝劇也需要在情感渲染上塑造一定的張力,都不必要加快節奏,做成快速消費內容。
在長劇的語境下討論“加快節奏”,不如說是在討論劇本“去水”和資訊的有效性。
比如如何能在一定的時長內提供更多有效資訊和戲劇細節?這其實非常考究編劇的功力,一方面如果用10分鐘能講明白的事情就不需要20分鐘或者更多時間,反之快節奏也並非是一味地在短時間內堆積事件,快慢如何協作牽扯到不同的創作方法和手段,劇本創作一定不是“唯快不破”的。

確實,反觀近幾年真正的豆瓣高分國產劇,9分以上的《山花爛漫時》《漫長的季節》《問蒼茫》《覺醒年代》等,都並不是所謂的“快節奏”劇,但卻提供了比即時性的情緒價值更加豐厚的情感價值。
這種“情感價值”換而言之,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共情”。
著名編劇趙冬苓認為,觀眾對故事的訴求是很多樣化的,編劇提供的是人生體驗,而不是情緒價值。“我們在創作中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寫出來,把心捧出來,在觀眾中得到共鳴,就是好作品。”
為此,著名編劇秦雯以自己的經驗舉例,認為節奏之外,人物比事件更容易為觀眾提供陪伴感,所以把人物做好,讓觀眾能共情角色,才能把故事“看進去”。

編劇對人物的塑造,在場嘉賓一致認同,需要創作者自己先與人物產生共鳴。著名編劇王小槍就表示,“不管編劇寫什麼題材,都應該往人物型別裡面走得更深一點,才能瞭解和理解他們現在的所思所想。”
正如著名編劇、作家袁子彈所言“不如爭奪抵達人心的能力”。編劇們給出的答案是共識性的,不是快,而是準,是厚,是動人和情緒的連線感,是共鳴的能量。與其強調題材、時長、集數、節奏……不如用構建關係和共鳴來抵達人心。
守正創新時代,長內容的生命力不可替代
在今天的內容語境中,“長”從來不是長影片真正的價值本質。真正不可替代的,是它透過時間的沉澱所建立起的情緒關聯、人物成長和精神迴響。
在追求即刻滿足的短內容日益氾濫的環境中,仍有越來越多的觀眾回到長劇與綜藝身邊,尋找能夠真正“陪著自己走一段路”的內容。這份由長影片獨有的內容和體量所帶來的關係感與厚重感,恰恰是其長線生命力的根基。
在論壇上,騰訊線上影片副總裁韓志傑提出了一個頗有現實意味的問題,“長影片會不會慢慢變成一種奢侈品?”因為只有足夠優質的內容才會吸引使用者來看,而很多短影片的卡段、二創等,恰恰都是基於優質的長影片內容產生。
因此,韓志傑也認為,“精品的長影片是無法被替代的”,哪怕放眼全世界的流媒體平臺,都在持續大力地投入精品內容,包括IP化和原創內容。 
作為平臺方,騰訊影片與內容方之間正共建一種面向“長期生命力”的內容策略,不再唯爆款論,也不再唯體量論,而是注重內容的適配度與使用者情緒的匹配度。
正如阿里影業副總裁、敦淇工作室總負責人敦淇所說,自己曾經制作了76集的《甄嬛傳》和50集的《金婚》,至今有很多觀眾回看,沒有人嫌長,這些老劇至今仍有生命力。而敦淇最近也嘗試了12集的短劇集,其實不論長短,長劇集一定是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下的精神需求,好故事是可以達到最高精神層面的靈魂共振。

在《六姊妹》的出品方西嘻影業創始人兼執行長楊曉培看來,做現實題材劇或許會借鑑一些型別化作品的手法,懸疑、古裝、女頻、男頻等,但沒有所謂的“方法論”,如果非要提及方法,就是真實的情感,真摯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不僅適用於劇集,在綜藝領域同樣成立。騰訊線上影片節目內容製作部天晴工作室負責人徐晴分享了,“我們也想把《令人心動的offer》做成養老綜,它的陪伴養成式快樂,也是時間的饋贈,是長度給你帶來的收穫和成就。”
對於騰訊線上影片副總編輯、《十三邀》總監製李倫來說,內容創作者的角色不只是“生產娛樂”,更是要回應精神生活的深層需求。他引用《十三邀》嘉賓的話,“如果你的一生只做謀生這一件事,那你的人生不過是一個苦役。”內容創作者應該對“更高的存在”有所敬畏,不能只是生產“苦役謀生安慰劑”,而是要為觀眾提供更多觸及價值的內容。
李倫的表達進一步回應了“生長力”的命題:真正推動內容向前走的,還是創作者對於精神價值、公共表達的堅持與喚醒。這恰恰是長內容擅長也必須守住的方向。
歸根結底,長影片的未來,不只是平臺的挑戰,也是創作者、觀眾、內容生態共同協力的課題。它的生命力,來自於創作者面對行業不斷變化、觀眾口味不斷重新整理時,仍能堅持真誠有力量的創作初心,也來自於平臺在變局之中,為內容提供“慢慢生長”的時間與土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