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小公司的唯一齣路|a16z特別立場

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智子封鎖
在《三體》裡,“智子”限制了人類底層科學的進步。
三體文明創造的高維粒子“智子”,透過干擾和監視人類的科學實驗和研究,來阻止人類科技的進步,從而保持了三體文明的相對優勢。
今天,類似“智子”一樣,限制了小公司科技進步、封鎖住市場空間的,除了大公司,更有其他一些難以對抗的巨大力量。
從身邊朋友、社群好友能明顯感覺到,今天最優秀的一批年輕創業者,普遍有著非常早熟的商業認知,也擁有更好的技術理解、全球視野——做出來的產品,很多在國際市場上都表現不錯。
但在國內,他們拿到的商業結果,普遍遠遠小於10年前、20年前的同齡人。
即便早已跑通PMF,做出了一個聽起來“小而美”的生意,但僅僅是下一年的現金流,就依然難以控制。
“應收賬款2000萬,待發工資1000萬,賬上只有100萬”,是很多小公司的真實情況。如果不想拖欠員工錢,就只能先去銀行貸款了。
錢融了,產品推出了,客戶交付了,媒體報道了,賬上的錢去哪了?
是人本身不夠優秀、不夠努力嗎?
把團隊都砍掉,回到一人公司可以嗎?
沒有規模、有了規模就沒利潤,只是因為週期嗎?
我沒有答案。

在今天,小創業、小工廠、小生意,以前賺過錢的會有種落差感,以前沒賺過錢的有種迷茫感,甚至找不到問題出在哪裡。

我非常渴望,新一代中國的創業者、開發者、小公司,同樣可以擁有巨大的舞臺,得到應有的陽光和養料。
於是,當我看到a16z最新精選的特別文章:The Little Tech Agenda,關於小公司有很多旗幟鮮明的觀點,非常尖銳,非常驚喜。
後半部分原文,出自a16z的聯合創始人兼合夥人Marc Andreessen之手,沒錯,a16z(Andreessen Horowitz)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AGI的火花被吞噬了
The Little Tech Agenda這篇文章裡,重新定義了Little Tech,即“小型科技公司”,與“大型科技公司”相對應。
過去一年半,我親眼看到,不少國內朋友的Little Tech專案,實現了0-1或者1-10的巨大突破。
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國內,當下很多小團隊、甚至是一人公司,也能快速形成產品並推向市場,爆發了一大批新鮮有益的嘗試。
但是,這些創新的火花卻在被吞噬。隱形的天花板無處不在。
小公司的研發、創意,非常容易成為大公司的實驗素材。(某國內大廠的駭客松風評不太好,據說參與者的創意、ppt迅速變成了向上彙報的材料)
在更完整、更長鏈路、更成規模的“網際網路平臺敘事”框架內,小公司的商業閉環,註定微小而脆弱,創造的價值又很容易被巨頭攫取。
單說AI Startup,算力成本、人才成本極高;常見的To C訂閱模式,又遠不如上一代廣告平臺的變現效率好。
而個別沒有邊界感的大廠,在“摘桃子”這件事情上一向表現得異常迅速……
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認,這一輪AI浪潮裡,大廠的佈局、卡位很全面。即便用很挑剔的眼光去judge,都很難說微軟、谷歌、蘋果有哪裡做的不好,或者阿里、位元組在排兵佈陣上做錯了什麼。
大廠的戰略層日益成熟,悄悄撒下密不透風的大網;沒有核心壁壘的VC也開始錙銖必較,提前把創業者鎖定,觸手伸得越來越長了。
那麼,小公司該怎麼跨越鴻溝呢?
我自己是大廠管培產品出身,一不小心又把大公司拉出來多說了幾句。
然而讓我意外的是,a16z的文章,完完全全和小公司、和小創業者站在了一起,把阻礙創新者跨越鴻溝的矛頭,直接指向了政府和政客。
“我們認為,糟糕的政府政策,現在是小型科技企業面臨的最大威脅。” —— Marc Andreessen 如是說。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篇文章有著非常濃重的“美國味兒”,一些“美國中心”的論調可能會引起不適,部分觀點也和中國國情完全不符。 原文連結奉上:https://a16z.com/the-little-tech-agenda/
僅作他山之石,想請國內的、海外的讀者朋友們多多包容。
以下是內容原文,只作了基礎翻譯,採用a16z視角的第一人稱,儘量原汁原味。👇
————————————————————————

我們對科技初創企業的稱呼是“小型科技公司”,與大型科技公司相對。

在我們整個職業生涯中,Little Tech 一直獨立於政治之外。但是,正如蘇聯的一句老笑話所說:“你可能對政治不感興趣,但政治對你感興趣。”
我們認為,糟糕的政府政策現在是小型科技企業面臨的最大威脅。
我們認為,美國的技術霸權以及小型科技初創企業在確保這一霸權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是與其他問題同等重要的一流政治問題。
現在是站出來捍衛小公司的時候了!
作為一家公司,我們的政治努力,完全集中在捍衛小科技上。除了與小科技直接相關的問題外,我們不會參與其他的政治鬥爭。
但我們將竭盡全力為小公司而戰——為研究、發明、創造就業、建設未來的自由而戰。
我們發現政客有三種類型:
  • 那些支援 Little Tech 的人。我們也支援他們。
  • 那些反對小科技的人。我們也反對他們。
  • 那些處於中間位置的人——他們想要得到支援,但又有顧慮。我們真誠地與他們合作。
我們支援或反對政客,不論其黨派,也不論他們在其他問題上的立場。
我們將長期致力於此。

美國往事
美國之所以引領二十世紀,是因為我們在三個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1. 技術——美國在 20 世紀 30 年代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並從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推動了計算機革命。
  2. 經濟——美國的自由市場體系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並顯著改善了民眾的生活質量。
  3. 軍事——美國的軍事實力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並催化了蘇聯單方面投降和解體。
每個維度都與其他兩個維度相互強化:
  • 我們的技術優勢為我們的經濟和軍事提供動力。
  • 我們的經濟增長回報了我們對技術和軍事的鉅額投資。
  • 我們的軍事優勢使我們免受可能摧毀我們的技術、經濟和人民的外國威脅和敵對意識形態的侵害。
而且,美國的成功對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都產生了積極的溢位效應。
美國技術是全球標準;美國經濟是許多其他國家的主要生產夥伴和消費夥伴;自二戰以來,美國軍隊一直保持著世界總體和平與繁榮,達到了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反對者說,美國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21 世紀美國在這三個領域的作用都將減弱。
我們不同意這種看法。美國在技術、經濟和軍事方面的領先地位沒有理由不能在未來幾十年繼續保持下去。21世紀沒有理由不能成為第二個美國世紀。

初創企業

美國技術領先地位,是過去 150 年來建立起來的複雜體系的結果。
其中包括我們的開拓精神、我們的職業道德、我們的法治、我們深厚的資本市場、我們的高等教育體系,以及政府對科學研究的長期投資。大學、政府和企業實驗室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然而,更重要的還是初創企業。美國技術優勢的先遣隊,一直都是初創企業。
從愛迪生、福特,到休斯和洛克希德,再到 SpaceX 和特斯拉,通往偉大的道路往往始於車庫。
創業公司,就是一群勇敢的、被排斥的、不合群的人聚集在一起,懷揣著夢想、雄心、勇氣和特別技能,去創造世界上的嶄新事物,去製造一個可以改善人們生活的產品,去建立一家可能在未來創造更多新鮮事物的公司……
任何初創企業都是一張白紙,但這也是巨大的優勢——這是實現科幻與夢想、創造一個不同的、更美好的新世界的契機!
但是不得不說,創業公司從一開始就處於劣勢。
具體來說,它們必須與擁有壓倒性優勢的品牌、市場地位、客戶基礎和財務實力的現有大公司競爭——這些大公司試圖將創業公司的競爭扼殺在搖籃裡。
現有大廠往往擁有另一個巨大的優勢——能夠借政府之手,設定門檻,將初創公司排除在外。
雖然,佔據主導地位的超級公司,其實也並非一開始就如此。
事實上,它們一開始同樣只是初創公司,一路奮戰,直到達到權力位置,然後尋求鎖定收益,拉起身後的繩索。
它們將自己融入政治體系,尋求特權階層的庇護,化身國企和資產本身——這就導致,一堵保護和鞏固其地位的法律和法規之牆,讓新創業公司不可能擴大其規模。
歷史上,市場監管庇護的結果是,政府強制壟斷,形成不斷吞噬的利益集團和聯盟。
所有壟斷企業和卡特爾的座右銘都是:“我們不在乎,因為我們不需要在乎。”
當這種迴圈繼續下去時,當大公司可以利用政府的武器,來對付初創企業時,結果就是停滯,然後衰退。
當今美國經濟出現許多停滯和衰退的跡象。
經濟學家用生產率增長,來衡量經濟中技術進步的速度。而今天的生產率增長,在經歷了 50 年的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等極其強大的技術普及之後,明顯低於20世紀 70 年代之前。
現實裡,我們已經能看到很嚴重的後果:
  • 生產率增長低意味著經濟增長低。
  • 經濟增長緩慢意味著普通民眾的生活質量改善速度緩慢,甚至完全倒退。例如,物價飛漲,教育、醫療保健和住房質量停滯不前——這肯定是監管限制的跡象。
  • 低經濟增長也意味著零和政治的興起,因為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是以奪走另一部分人的東西為代價的。
  • 零和政治腐蝕了民族的機遇和發展精神。我們身邊處處都能感受到這種腐蝕。
防止這種後果產生的辦法是——鼓勵新的創業公司,推動創新、競爭和增長,並防止大公司利用政府武器來打壓它們。
當前問題
美國政府,現在對新興創業公司的敵意,遠比以前強烈。
比如:
  • 監管機構已獲准使用強力調查、起訴、恐嚇和威脅來阻礙區塊鏈等新興行業的發展。
  • 監管機構正在即時批准對人工智慧採取同樣的措施。
  • 監管機構正在向銀行施加直接壓力,要求將不受青睞的初創企業和創始人排除在金融體系之外。
  • 監管機構正在懲罰性地阻止初創公司被政府在許多其他方面偏愛的大公司收購。
  • 作為國防和情報等關鍵領域的客戶,聯邦政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傾向於青睞大型現有企業,而不是創新型初創企業。
  • 而且,政府目前正在提議對未實現資本收益徵稅,這絕對會扼殺初創企業和為其提供資金的風險投資行業。
美國政府中日益普遍的反初創企業偏見,對美國技術成功的健康和活力構成了明顯而現實的威脅——因而也威脅到美國經濟、美國軍隊和美國人民。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部分原因是政府明確的規定、部分原因是慣性作用。
但也因為科技初創公司作為一個行業,在華盛頓特區和政治體系中,並不像大公司那樣有話語權。
只要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針對科技初創公司的戰爭以及由此對美國的威脅就會持續下去。
因此需要從政治上捍衛小科技公司。
機會和可能
扭轉破壞性政策只是硬幣的一面。我們還可以設想出臺積極的政策,鼓勵科技初創企業蓬勃發展——讓這些初創企業及其客戶受益,並迫使大型企業在初創企業競爭中保持活力和生機。
比如:
  • 對醫療、教育、住房等重要行業進行監管改革,剝奪現有監管者的監管俘獲,以更低的價格實現更高質量的服務。
  • 圍繞自動化和人工智慧重建美國製造業的政策,將整個行業轉移回國內並創造數百萬個新的中產階級就業機會。
  • 新興公司在自主和人工智慧的前沿構建防禦系統,重塑美國軍事工業基礎。
  • 環境改革鼓勵開發和部署核電,以實現無限的清潔能源生產。
  • 擴大高技能移民,鼓勵美國大學和其他學校的外國畢業生來美國建立新公司和產業。
  • 此外,還有一項全政府計劃,旨在推動美國科技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取得成功,以對抗敵對的中國和監管狂熱的歐盟。
我們毫不懷疑,一個真正希望初創企業取得成功、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美國政府將大幅提高普通美國人的生活水平,並確保美國在未來幾十年的技術、經濟和軍事實力保持強勁。
第二個美國世紀的輝煌就在我們眼前,讓我們把握住它。

—————————————————

以上就是a16z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
三體人說:“主不在乎”。

參考閱讀:
新鮮真話,關注一下👆
期待給大家帶來更多實踐裡製造、檢驗的資訊,更渴望能說點別人不說的、說不了的。
朋友圈會發一些具體的案例和商業化日常~ 
AI交流,歡迎加我本人微信:FrankGP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