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走失,電梯直達
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作者:米磊 曹慧濤 李浩 張程
巴以衝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衝突仍在持續。
以色列是全球著名的創新中心,該國人口約為979萬,卻擁有近6 000家創業公司,密度為全球第一。
特拉維夫是以色列金融、商業貿易、交通和文化中心,有“以色列的紐約”之稱。特拉維夫始建於1909年,總面積為51.76平方千米,人口約40萬,聚集了以色列70%左右的高科技企業,每平方千米就有19家創業公司。
開放多元的現代都市、不拘一格勇於冒險的年輕創業者、鼓勵自主創新的生態系統等諸多因素成就了特拉維夫這座別具特色的創新城市,它被譽為“僅次於矽谷的創業聖地”。
本文摘編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硬科技2:從實驗室到市場》。這本書深入探究科技成果產業化問題,從體制機制、人才、金融、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生態等方面,以國際比較和歷史視野,破解我國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難題。


“迫不得已”的創新
軍事威脅、惡劣的地緣政治環境,使得特拉維夫走上高科技創新和全民創業之路。以色列自建國以來就與周邊國家矛盾不斷,這種惡劣的社會環境使得國家安全和國土完整的概念深入每個以色列人的內心,以政治、軍事手段保護本國成為必需。
以色列投入了大量資本進行軍工技術的研發,主要表現在材料、通訊、電子、醫療等領域。同時,因交通受到周邊國家的阻隔與封閉,研發企業更傾向於研究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這也使得企業具有較強的成長性。
以色列土地貧瘠、水資源極端短缺,建國初有近2/3的土地被沙漠覆蓋。在這種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投資科技研究、運用科技手段突破自然條件限制是唯一齣路。以色列政府在財政上對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給予充足的支援,每年用於農業科研開發的專項經費高達8000多萬美元,佔農業總產值的3%。
特拉維夫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其文化呈現多樣性顯著特點。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擁有不同的歷史、教育和文化背景,他們在對待同一事物時會有不同的見解,這為多元化思想觀點的碰撞提供了沃土。創新創業文化的傳播,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創新創業者、高水平人才不斷湧入,為特拉維夫的創新創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猶太人分佈於世界各地,並且具有非常成功的社會地位,特別是在金融、科研領域,同時猶太人注重歸屬。這三者集於一身就為以色列的創新提供了巨大支援。
猶太人與世界各類前沿研究機構的緊密聯絡,使得他們掌握了各類科學前沿的知識和技術,特別是自然科學和工程學領域的知識和技術,這些人長期來往於以色列和其所在國家,大大促進了以色列與世界各國的科技交換與資訊交換。

“來之不易”的成功
特拉維夫擁有五花八門的創新活動。特拉維夫將城市定位為“永不停歇的創新創業城市”,將構建全球創新中心作為整個城市工作討論的主題,並在世界各國重點城市進行遊說和招商。
特拉維夫市政府每年會舉辦幾場大型的創業活動。在活動期間,整個城市瀰漫著節日一般的氛圍。所有的街邊廣告都換上了清一色的創業活動的海報,顏色豔麗,充滿活力,關鍵詞永遠都有“創新”“創業”“商業”“科技”這四個詞。這座城市裡的任何一個人,都會立即被創業氛圍感染,形成強烈的情感認同,進入創新創業的“集體狂歡”。
特拉維夫實施了亞澤馬(YOZMA)計劃,該計劃被譽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政府引導型風投計劃”,透過利用投資槓桿放大效應,以官方資金引導民間資金增強對初創企業的支援。YOZMA投資專案由三方共同管理,即政府機構、國外風投機構和國內的金融機構或投資者。
起初,政府為YOZMA基金準備了1億美元的母基金,此基金用於投資10支私人風險投資基金,至今YOZMA計劃管理基金已超過 40億美元。
首席科學家辦公室(OCS)是以色列創立的科技創新管理模式。以色列在28個部(第32屆內閣、第33屆內閣減少為22個)設立13個首席科學家和首席科學家辦公室,貫徹落實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協調指導與該部職責有關的科技活動。
OCS下設的TNUFA專案,是專門用於扶持初創企業或個人創業者的種子基金,該基金為有潛力的創業專案發放6.5萬美元的資金支援,並幫助個人創業者或初創公司進行專案技術和市場潛力的評估、專利的申請、商業計劃的起草等。
特拉維夫市政府將自己定位為服務型政府,其充分利用城市設施以及市政府資源,為創業者提供貼心便利的創業服務。例如,專為創業社群提供的圖書館共享工作空間,位於特拉維夫最具有吸引力的創業商業區中心。特拉維夫市政府於2011年在最為繁榮的中心商業區接管了夏農塔辦公大樓七樓的舊公共圖書館,並將其整修成了一個集知識交流、圖書共享、創業辦公為一體的中心樞紐。
此外,特拉維夫市政府專門建立了名為“Tel Aviv Startup City”的網站。該網站非常全面地提供了在特拉維夫創業所需的資訊,內容涉及所有政府可以提供的服務及專案、公司註冊指南講解,以及所有相關活動的即時有效資訊。
“失敗了再來”是特拉維夫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儘管從統計資料來看,大多數創業公司失敗了,但寬鬆的試錯氛圍讓它們不懼怕失敗,這已成為特拉維夫創新文化的基因。
特拉維夫市政府建立了非常詳細的各類企業的發展情況資料庫,包括企業的規模、人數、區位、產品市場、發展階段、生產規模、主要融資形式、當前的主要問題等。透過參考這一不斷更新的資料庫,並透過專業的金融分析工具,可以分析各類企業的最優融資模式和規模,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也使得資本配置更加合理與有效。
首席科學家辦公室的“技術孵化器計劃”,能幫助初創階段高風險的高科技創新企業成長為能夠自主運營的創業公司。該計劃每年的預算為5 000萬美元,扶持期限為2年。政府一旦將資本注入之後,就將其所有權和使用權徹底交給企業、團隊。企業失敗,無須返回資金;如果成功,再逐年返回資金。
特拉維夫資源匱乏、社會環境複雜,但其創新創業能力卻處於世界前列。實踐經驗表明,特拉維夫開放包容的區域氛圍、服務型政府支援與健全的風投體系,支撐了其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建設;系統要素的緊密耦合,成為其打造創新創業之城的關鍵所在。

科技巨頭為何選擇特拉維夫
特拉維夫及周邊地區集聚了以色列三分之二的創業企業總部及200餘家著名跨國企業,包括谷歌、微軟、通用、夏普等公司的研發中心。政府大力支援中小企業在跨國公司產業鏈、創新鏈上特定環節的探索。
近年來,特拉維夫幾乎每年都有四五十家創新企業被歐美的大公司收購,由此也形成了特拉維夫獨特的創新戰略定位——服務全球企業巨頭、融入全球創新網路、科技中小企業快速更替。
而對於微軟、谷歌等這種非常成熟的企業來說,其關注的核心是政府能夠提供的服務(資訊公開、思想開放、辦事流程透明、市場透明、辦事效率高等)和本地的創新支援環境等(各種中小企業在這些大型企業的某些環節的探索、創新)。
特拉維夫集聚了以色列近70%的創新種子企業,大量的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和研發中心遍佈全城。特拉維夫形成了網際網路、通訊、資訊科技與軟體和生命科學四個主要的產業叢集,特拉維夫市政府將工作重點置於中小企業特別是本地的企業。
這就是特拉維夫能夠擁有以色列70%的創新種子企業的原因,也是特拉維夫每年賣給外國大型公司的創新產品在以色列穩居第一的原因。

《硬科技2:從實驗室到市場》
米磊、曹慧濤、李浩、張程著
《硬科技2:從實驗室到市場》基於大量的歷史資料、訪談調研,從思想、體制機制、新型研發機構、關鍵共享平臺、金融、人才、生態等幾方面展開,抽絲剝繭地破解科技成果轉化困局。書中對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的創新機制、研發機構的深度剖析,對西安光機所、西工大、比亞迪的科技成果轉化實踐的討論,都非常鮮活生動、極具啟發。對於準確理解、系統落實、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本書做出了現實的回應。
驚喜福利:本文讀者留言點贊前三名可獲得此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