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富海陳瑋:創新是打敗增長天花板的唯一手段

創新是打敗增長天花板的唯一手段,是不斷幹掉平庸的過程。
來源 | 東方富海
近日,東方富海創始合夥人、董事長陳瑋發表了主題演講《信心、耐心、創新:新質生產力與創業投資》
以下為演講實錄:
很高興來到清科年會,作為創投行業年度盛典,嘉賓們都講了很多真知灼見。
實際上2018年以後,創投行業就面臨著一些壓力,現在政策面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體感可能不太好,但行業環境正在轉暖
所以我覺得2024年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年份。
如果拉長了看,這一年特別值得關注和紀念,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跟未來五年和十年密切相關。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兩個人,其中傑弗裡·辛頓是“AI教父”,透過人工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這也是史上首次諾獎頒給人工智慧。
次日,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給了三個人,其中哈薩比斯是透過人工智慧來預測蛋白質的結構。
同時,山姆·奧特曼在最新一輪融了66億美元,非常不容易。
還有英偉達在11月8日股價突破148美元,市值達到3.65萬億美元,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大的公司。
12月6日,Open AI開啟12天連續直播,包括新Sora在內的一系列新產品釋出真的讓人非常激動。
奧特曼說,我們現在離超級人工智慧只有幾千天的時間。
最近馬雲也講,未來20年AI時代能帶來的改變會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我覺得人工智慧是本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創新發明,當然也是最大的投資機會。
必須深刻認識到人工智慧對我們的影響,在投資時必須考慮人工智慧,因為人工智慧對很多行業都具有顛覆式的影響。
其次,在924國新辦釋出會政策“多箭齊發”後,股市連續五天漲了600點,中國創造了歷史。
10月8日節後的第一天,A股成交額接近3.5萬億元。
業內人士都為這次股市上漲歡呼雀躍,因為股市能夠提振信心。
而且可以看到科技型股票漲幅尤為明顯,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軟體服務等行業。
所以這次股市是一次牛市,還只是一次反彈?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疑問。
我在深圳創業投資同業公會擔任會長,會議上我們做了一個小遊戲,20多個人來預測今年年底股指大概是多少?
最低的人預測是3400點,我是預測3600點,有四個人預測的是4000點。
我們認為應該在不久的將來,明年春節過後或第一季度,股市有可能到4000點。
40年來,中國經濟創造了非常大的奇蹟,然而以房地產、電解鋁、鋼鐵和水泥等為主的傳統行業產能全面過剩。
未來要靠新的生產力,就是半導體、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生物醫藥、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等。
當前中國的多項宏觀經濟指標反映出經濟增長面臨壓力,因此我們一定要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未來的復甦和發展值得預期,但也仍需時間。
所以政策很重要,在中國做企業、做投資,一定要關注政策。
歷史上有過幾次政策暖風,而今年出的所有政策全是刺激政策、寬鬆政策和推動政策,此前鮮少出現。
說明當前經濟確實需要一個寬鬆的環境。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寬鬆的環境,必須重新構建金融體系,而這個金融體系就需要創新資本。
可以看出,美國以直接融資為主,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
20年來,美國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超過了3.5萬億美元。
市值1萬億美元以上的公司已經有8家。
而中國最大的公司是騰訊,市值5000億美元;
A股最大科技公司是寧德時代,市值1600億美元。
英偉達3.5萬億美元市值,有沒有可能變成5萬億美元的公司?
目前看有可能性。
但是寧德時代距離成為一家市值萬億美元的公司,似乎還有一定差距。
這也反映了雙方之間的差異。
另外要關注GDP與股市的關係。
過去20餘年中國GDP增長12倍,上證指數只上漲了1.4倍。
美國過去的20年GDP增長率2.6倍,納斯達克上漲了6.5倍;
日本過去的30年,GDP漲了1.1倍,股市漲了2.4倍。
現在中國需要科技,科技就需要融資,融資就需要以股權為主的直接融資體系。
但是中國目前仍以間接融資為主。
M2有300多萬億元,居民儲蓄存款接近150萬億元,現在直接投資最大的池子不是創投行業,其實就是股市,所以股市有非常大的機會。
鄭永年教授說,創業投資是美國二戰以來最偉大的金融發明。
美國為什麼有今天?
創新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創新的核心就是打造創新生態,有創業投資,還有納斯達克幫助創業者變現,所以中國必須要重視創投。
中國今年前三季度,創業投資募資1萬億人民幣左右。
目前中國PE/VC基金規模2萬億美元左右,我們的總量只相當於美國的四分之一。
而且中國有一大批GP,一輩子只能募一隻基金,真正有效的和在幹活的GP並不多。
另外還有招商引資和返投問題。
GP拿錢的時候,一定要平衡所謂的市場化和政府資金的問題。
同時,國內創投資金耐心不夠,而美國基金的存續期都是十年起。
現在政策開始倡導耐心資本——
存續期十年以上的基金多了起來,15年以上的基金開始有了,也看到政府在設立20年的基金,這在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環境下是絕對必要的。
因為企業成長需要時間,科創板上市公司平均的創業年限有16年,創業板公司平均創業年限也有14年。
換言之,資本不耐心就支援不了科技,支援不了創業企業。
Open AI一天虧損80萬美元,這次公佈產品,每天做直播,準備商業化運作,現在已經是估值1500億美元的公司。
美股過去40年來看,40%以上的上市公司,特別是在納斯達克上市時都是虧損的,比例最高的年份80%的企業都是虧損上市。
所以中國還需要進一步對創新寬容,允許更多未盈利的科技企業上市。
美股科技七巨頭,英偉達上市的時候市值才3.9億美元,而現在市值在二級市場漲了將近8000倍。
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META、特斯拉也都在二級市場蓬勃發展,這才是一個好的資本市場。
所以科技產業真的需要耐心+創新,不僅僅是時間,還要允許他創新,四平八穩的專案肯定沒戲。
今年的退出環境也很特殊。
只有近100家企業IPO,而常態化IPO意味著至少有200家上市。
未來可能一年上300、400家的機會很少了。
個人認為,未來退出一半靠IPO,一半靠併購。
《併購六條》是近十年最有力支援併購的政策,允許跨界,允許估值有彈性,允許併購虧損企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訊號。
所以併購在中國未來是非常大的機會。
未來我們這個行業一年有150家-200家IPO,一年有500家-600家併購,這個市場就有活力。
最後,中國的政策推動是非常關鍵的,創業環境更好,創業者科技含量也會越來越高。
中國能否迎來iPhone時代?
蘋果市值增長是伴隨著產品的不斷迭代,創新是打敗增長天花板的唯一手段,是不斷幹掉平庸的過程。
在中國,小米做手機時市值最高是1600億元,現在是7000億元,原因就是跨到另外一個賽道。
比亞迪買秦川汽車時市值才1000億元,現在將近8000億元,最高曾突破一萬億元,也是因為跨界創新。
賽力斯搭上了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和華為以後,也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投資唯一的目標就是有創新、未來有巨大潛力的公司。
展望未來,我相信還有一系列政策在路上,明年是中國經濟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
今年是政策年,明年是落地年。
我們的低潮已經過去了,未來應該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好時節。
  ·   END   ·  
視 頻 推 薦
合 作 對 接
尋求報道、商務合作、投融資對接媒體互推、開白、投稿、爆料等……

掃碼新增投資人說運營者微信,備註「商務合作」詳細溝通。


超 級 社 群
【投資人說】正在組建超級投資者社群、超級創業者社群、超級讀者群、超級媒體群等,目前總人數已超1000人。
關注【投資人說】微信公眾號,傳送資訊「進群」,與各行業精英直接交流,共同進步。
旗 下 媒 體
發現在看了嗎,戳下看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