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香港要出資了

開始遴選。
作者 I 楊文靜
報道 I 投資界-解碼LP
投資界-解碼LP獲悉,近日,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和創新科技署舉辦“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簡介會。
現場正式邀請外界就“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簡稱“基金”)提交意向書,並就此列出初步框架,包括策略投資人須承諾出資的金額、基金經理的資格、以及子基金的主要條款,截止時間為3月3日。
至此,香港100億引導基金開始出資,香港招商大潮湧現。
100億,港版引導基金來了
時間回到2024年10月,中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釋出《行政長官 2024年施政報告》,彼時提出香港將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這一母基金致力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系統性建設創科產業生態圈。
如今,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更多細節正式出爐。
具體來看,基金將設立於“創新及科技基金”下,並涵蓋五大主題板塊——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慧與機械人、半導體與智慧裝置、數字化與升級轉型,以及未來與可持續發展。
按照官網公開的佈局構思,香港政府將在每個板塊下各設一至數個子基金,政府作為LP向各個子基金投入資金,並遴選GP管理和募資,基金也將以市場化方式運作。縱觀整個流程,幾乎完全借鑑了內地的引導基金模式。
此外,基金將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資具有潛質、處於成長期的創科企業,做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並透過投資“鏈主”企業或龍頭企業,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等多元化的投資專案促進香港創科產業發展;還將依據實際情況引進企業,達到目標產業鏈上的“補鏈”和“強鏈”,促進產業鏈各節點的企業互相合作,建設具有香港優勢的產業鏈。
至於基金投資要求,香港政府也列出了三大方面:
(i) 100%的基金規模須投資於與香港創科產業及新型工業產業,以及其產業鏈關聯的企業;
(ii)至少50%的基金規模須投資於香港企業,或將會來香港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或創科產業或新型工業產業及產業鏈相關關鍵環節(如國際研發中心等)的非香港企業;
(iii)至少30%的基金規模須投放在香港設立及營運生產及製造基地,涵蓋中試生產線、測試工序等。
而在存續期上,香港同樣參考借鑑了內地“耐心資本”的做法,規定每個子基金期限最長初步設為12年(包括延長期),投資期最長為6年。遴選完成後,香港政府將在2026-2027年度開始陸續啟動投資。
此外香港政府還進一步提到,期望透過專業基金經理的募資能力及策略投資人的參與,使創科產業引導基金下的整體子基金規模達到至少400億元,即市場資金是政府出資總額的至少3倍。
香港方面表示,“根據內地及其他地區的相關經驗,我們的願景是透過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的引領作用,吸引更多基金以外的各類市場資金以不同投資形式積極參與投資創科產業,希望未來十年整體產業投資的規模可達至1000億元。”
香港開始借鑑內地產業經驗
對於100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提到,其標誌著政府革新投資創新及科技產業的思路,充分發揮市場力量,把投資放大並聚焦到指定的策略性產業——這是此前內地提出“政府引導基金2.0”的做法。
不難發現,在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的最新細則中,香港從基金的設立模式、運作機制、投資方式等一系列規劃,幾乎是借鑑了內地引導基金的模式。
其實在此之前,香港就已經開始借鑑內地引導基金的做法,最為轟動的就是2022年“港版淡馬錫”的誕生。這是香港首次出現由政府主導的投資公司,全名為“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HKIC,簡稱“港投公司”)。
港投公司由特區政府全資擁有,進一步運用財政儲備促進產業及經濟發展,並整合管理規模620億港元的四大基金。其中,新成立的300億港元“共同投資基金”就一度被外界視為香港版“政府引導基金”。
其首任CEO陳家齊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港投公司主要聚焦硬科技、生命科技以及新能源/綠色科技——這也是香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與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形成了互補。此後,港投公司已經先後與思謀科技、百圖生科、銀河通用、Spark等多家企業簽約。
在港投公司與幾大專案的合作中,幾乎都提到了專案方為香港當地產業賦能,包括設立科創中心、培養相關人才、合作推進相關業務等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香港借鑑內地思路進行招商引資的具象化。
除了100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香港還提出將最佳化創科創投基金,即調撥15億元與業界配對成立聯合基金,投資策略性產業的初創企業,進一步提升香港初創生態圈建設。如此種種,香港透過基金投資招攬科創企業的決心躍然紙上。
不久前,香港投資推廣署署長劉凱旋公佈了一組資料:2024年,有539家境外和中國內地企業來港設立或拓展業務,按年增長41%,創下歷史新高。這些已完成的專案來自全球39個經濟體,帶來677億港元的外來直接投資,並創造了超過6864個就業機會。
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興產業爭奪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