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134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未來幾年就業都會很難嗎?是不是機會越來越少?”
這是昨天直播的時候有小夥伴問到圓方的問題。其實關於就業和失業的話題,圓方前面已經寫了很多了。
先問問大家的判斷,大家感覺未來幾年是就業情況會逐步改善呢,還是會變得愈發艱難。
其實關於就業問題,圓方覺得是一個其實會超出我們這代人認知的一個問題。
也就是說,其實在未來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新的就業機會會越來越多,超出想象的多。
但與此同時,“傳統行業”的就業的確會變得越來越難。
這兩者很大是同時共存的,而且因為地域和行業的差異,溫差會愈發的變大。
02
在直播的時候,圓方舉了一個90年代的例子:
大家是不是都覺得90年代的時候充滿機會,不管做什麼都能賺錢。許許多多東南沿海城市都充滿機會,特別深圳和上海有著一波一波的暴富機會。
很多人什麼都沒有,跑到海南炒房,用不了一兩年都能賺出億萬身價。即便不在東南沿海,在內陸城市做點什麼生意都還能發家。
今天的人回憶起來那個時候。感覺是一個創業的黃金時代。但是這個“記憶”真實嗎?其實不是的。
因為實際上你去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河南的農民,如果你是一個東北的下崗工人。如果你站在的是落後生產力的這一邊,在90年代,感覺是極其痛苦的。
很多人不知道90年代的農村農民有多苦。2000年時任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曾經寫給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有一封信,信中說: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
農民真苦:農民收入下降、稅費負擔沉重,部分家庭甚至無法維持基本生活 。
-
農村真窮:因1994年分稅制改革導致基層財政赤字嚴重,公共服務滯後 。
-
農業真危險:土地撂荒、勞動力流失,糧食生產面臨危機。
那個時候的農村遠比城市要苦的多。而且是我們父母那一代人所經歷的。
我們今天我們這一代人也有我們所要經歷的。在未來的幾年中,所有不蘊含新之力生產力的傳統行業,日子都不會特別好過。
我們很多行業會確定性的面對這種痛苦,很多城市也會確定性的面對這種痛苦。
什麼時候國家能夠顧得上“共同富裕”,往往都是在生產力已經趨於邊際效應遞減的時候。
過去的十幾年,國家之所以搞了很多轉移支付,搞鄉村振興。其中一個出發點是我們看到生產力的邊際效應在過去十幾年中逐步下降。
而今天,隨著新技術的到來。新技術上的大量投資,邊際收益是非常高的。這個時候國家也好,社會資本也好,就會大量湧向這些領域。投資湧向這些領域之後,其他領域必然會遭受一些削弱。
所以,未來我們一定能感受到就業與失業並存的情況。這個趨勢其實是不太可逆的。畢竟AI出來了,我們大家還能回到沒有AI的時代嗎,無人駕駛出來了,難道我們還要把這個技術再關閉嗎?
我們能做的可能只是說,儘量不要把開網約車等當做一份長期規劃的工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這些新技術取代了自己,其實是沒有太大結果的。
因為這就是時代的趨勢,而在時代趨勢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還是挺弱小的。
03
不過圓方覺得,大家也沒有必要太悲觀。
上世紀九十年代東北工人扛著麻袋去南方賣襪子時,絕不會想到二十年後義烏小商品市場會誕生跨境電商巨頭。
當年在深圳華強北倒賣電子錶的小販,也不會預料到這座城市將孕育出全球領先的無人機企業。
這種顛覆性躍遷往往發生在人們最困頓的時刻,就像暴雨前的悶熱最讓人窒息。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就業重構比想象中更劇烈。當年杭州直播電商基地裡,70%從業者來自東北、河南傳統工業區;而今天許多智慧製造車間裡,操作工也是昔日富士康流水線"逃兵"。
這像極了九十年代農民工南下闖蕩的映象翻轉——當年是空間遷徙改變命運,如今是思維遷徙重塑人生。當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金屬敲擊聲漸弱,錢塘江畔的直播間卻徹夜敲擊著鍵盤。
04
但轉型期的陣痛真實存在。
今年圓方在打車的時候和出車司機聊天,有位計程車司機給我算賬:
十年前開夜班能掙八千,現在跑滿十二小時勉強五千。不過就在同一座城市,新能源汽車研發崗的應屆生起薪已破萬,而且一招就是幾千人。
這種對比殘忍卻真實,就像九十年代百貨大樓售貨員看著對面電器城崛起,手裡鐵飯碗突然變成易碎品。
政策制定者其實比我們更焦慮。某次座談會上,有位市長坦言:"引進全國龍頭企業能創造三百個高階崗位,但被替代的六千個低端崗位去哪消化?"
這種結構性矛盾在縣城更突出,當沿海產業升級的浪潮拍向內陸,很多地方連承接的碼頭都還沒修好。
就像當年國企改革時,深圳已經建起證券交易大廳,而東北老廠區還在為供暖費發愁。
05
而關於就業,最讓圓方覺得最為擔心的其實是教育。
教育系統的滯後令人心驚。
圓方這些年去了挺多的大學,參觀很多學校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教材還停留在十幾年前。而現在所教的一些技術,可能早已被機器和AI所取代。
這種錯位讓圓方想起,九十年代的時候打字員還是一個專門的職業,很多人覺得學個打字就能夠一輩子旱澇保收。可那個時候企業已開始用電腦排版。
現在年輕人刷短影片學AI繪圖的速度,比某些高校更新教材還快,這種民間自發的"野路子"突圍,成了最鮮活的生產力培訓。而我們的專業教育卻好像落後於了時代大潮。
06
站在2025年回望,會發現每個時代都有其殘酷的溫柔。
前兩天圓方參加省人大調研的時候,有一個議題是“審議新修訂的《河南省道路交通運輸條例》”。
其中在發言的時候,就有委員提到“長途客運公司的困局”,那時候圓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很多年沒有做過長途客運班車。
今天,我們每個人讚歎的是高鐵所帶來的出行便利,但是過去那幾十萬上百萬,連結中國各個城市之間的客運班車的命運,又有多少人關注呢?
其實今天這次變革也是一樣,區別在於,這次變革不再給人們"慢慢轉身"的寬容——要麼抓住數字經濟的救生圈,要麼被人工智慧的浪頭打翻。站在時代洪流中,我們終將明白:抱怨自動化奪走崗位,就像馬車伕詛咒汽車——歷史的車輪從不為嘆息停留。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向前,向前,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