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10年向央視“求救”意外走紅,“失蹤”22年後她現狀曝光,人設卻全面翻車了?網友:面相都變了!

作者:朵媽陪娃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朵媽陪娃(ID:duomapeiwa
那個曾向央視“求救”的農村婦女,終於回來了!
2002年,穿著一身大紅色的劉小樣含著淚光說出那一句“我寧願痛苦,也不要麻木”,震撼無數人的心。
張越說過,自己當主持人這麼多年,採訪過上千位女性,但劉小樣始終是大家最喜歡也最好奇的一位。

2024年,主持人張越在新節目《她的房間》第一集裡,再度與她對話。
劉小樣說:“當初你們忽然就來了,忽然就走了,現在你們回來了,我就可以踏實睡覺了。”

網友曾評價她是:“出走失敗的娜拉”。
如今22年過去了,劉小樣身上發生了什麼?她是否還那麼“痛苦”?又或者是已經變成那個“麻木”的人呢?
“平原上的娜拉”,回來了
2024年秋天的大理。
當劉小樣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時,她在灶臺邊上擀麵下鍋,招待遠道而來的欄目組,一如當年。

她好像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留在農村老家,但變胖了,也更愛笑了。
兒女都已結婚,她的家門口也種滿了紫茉莉和玫瑰。

她說:“我的詩,就是我院子裡的花。”

提到自己之前的生活,她形容:“沒什麼,都是西西弗斯的石頭。”
簡短的一句話,卻讓張越震撼不已。
她沒想到,劉小樣也在研究加繆的哲學,而她的理解和描述又那麼準確。
“她的人生,我們的人生,人類的宿命,不都是西西弗斯在推石頭嗎?
人類終其一生就處在這樣的奮爭裡,時而像個勇敢的抗爭者,時而像個沮喪的失敗者。”

劉小樣對張越提起自己自己當初去南方打工時的小插曲:
從宿舍到工廠,每天都是兩點一線,這和她想象中的“遠方”很不一樣。
有一天她看到幾簇特別紅的花,找了幾個人問,可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麼花。
後來她終於在一個保安口中得知那是山茶花,也讓她直覺這不是自己要的遠方:
“詩和遠方應該有花啊。忽略美好,就等於辜負了美好,那我們出來的意義又是什麼?”

當年她總覺得“眼前的生活太平了,土地也太平了”,於是堅定地走了出去,如今卻覺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也並不在那裡。
就這樣兜兜轉轉十幾年,劉小樣又回到了她曾經最不想待的鄉村。
有人對她的選擇如此評價:“明知徒勞一場,還要撞破南牆。
但,這是我見過最壯麗的詩篇,用普通人的方式,與靈魂擊掌。”

結婚10年上央視,她喊出自己的痛苦
出生於陝西咸陽農村的劉小樣,從小就跟別人不一樣。
初二那年,父親叫她回家裡果園幫忙,她就再也沒上過學。
因為身邊的女孩子都是如此:“認識幾個字就該回家了。”
長大、上學、輟學、幹活,到了一定的年齡便相親、結婚、生子,大家都有著相同的生活軌跡。

然而她心裡卻一直躁動不安:
“我不要我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就很滿足,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這樣就很好了。我不滿足這些,我想要充實的生活。”
於是她在繁重的農活之餘,喜歡上了聽收音機。
她聽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也聽新聞和報紙摘要,逐漸瞭解外面的世界。

23歲時,她經人介紹與隔壁村的王樹生結了婚,這個在外面闖蕩過的男人讓劉小樣覺得自己嫁對了人。
婚後,丈夫帶她去西寧和西安旅遊,第一次真切見識到外面世界的劉小樣卻失聲痛哭。
她不懂為什麼自己生活的地方那麼小那麼平,與這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那麼不同。
不久後兩人有了一雙兒女,照顧孩子成了她唯一的“工作”,她的腳步更是被禁錮在那個小小村莊。
外人眼中的她是賢妻良母的典範:操持家庭、撫養孩子、照顧老人……
可她並不甘心於做一個做飯的人,一個所謂的“好媳婦”。
“我想要充實的生活,我想要知識,我想看書,我想看電視,從電視上得到我想要得到的東西——因為我不能出去。”

孩子上學後,劉小樣會想很多東西。
她試圖用筆寫下來,可很多東西又說不出來,她恨自己當年沒多讀些書。
有一天,她在央視的一則公益廣告裡看到一個穿著紅棉襖的女孩,在雪地裡翩翩起舞:
“她為什麼要穿著紅棉襖在那兒跳舞呢?她穿著紅棉襖就好像是我在那兒,田間地頭就是我的舞臺,鍋碗瓢盆就是我的音樂。”

2001年秋天,結婚10年後的劉小樣按照以前一直喜歡看的《半邊天》的地址,給央視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寧願痛苦,不要麻木”的語句讓她的信從幾千封信中脫穎而出,引起了節目組的注意。
在漫天黃土中,她穿上一身大紅色棉襖接受了採訪,訴說自己的痛苦。
但同時她也很清醒:
“我雖然痛苦但我不悲傷。我的痛苦可能也是一種蛻變,生活就是要不斷地蛻變,它才能前進。”

節目播出後,引起了輿論的巨大反響,不少人都在劉小樣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此後的二十年間,總有人時不時想起那個一身紅色的女人,掛念著她的命運。
“一直讀書,一直痛苦,一直愛著”
劉小樣的二十年,出走過四次。
第一次出走是去縣城當服裝銷售,這至今還是她引以為傲的經歷,那是她第一次嚐到“遠方的甜頭”。

每天從家騎車半小時到縣城,一個月工資600塊。
她享受化著淡妝,說著電視裡的同款普通話給客人搭配衣服的感覺,因為“它是遠處的聲音”。
商場經營2年後倒閉了,她又踏上了去貴陽的列車,在那裡賣化妝品。
那是她第一次獨自一人出遠門,卻感到不對勁,哪兒哪兒都不適應,不到一個月她便回了家。

後來她又去了江蘇,又去了西安,去學校當過生活老師,在崑山一家工廠食堂做過員工餐,但都沒有做很長時間。
一次次的出走,換來的是她對大城市的不解和失望:
“你們城裡人怎麼了?你們從來不看周圍的東西,你們佔有了那麼多好東西,你們也不享用,也不關心,也不看。你們為什麼不看看哪?”

年過半百時,婆婆突然生病,劉小樣主動提出去照顧婆婆的晚年生活,從此不再遠行。
有人認為她的人生是一個悲劇,她否認:
“我這樣的人,也許很多,只是咱不知道。即便發生在別人身上,也不能說是悲劇。我不會報以同情,憐憫或者怎麼回事,我可能就是欣賞。”

曾經的她因為“不知道”而走出農村,如今的她因為“知道了”而回到家鄉。
回家後的她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麻木,依然愛看書,也喜歡花花草草,還種著十畝麥子。
麥子快收割時,那種金燦燦的黃,她覺得比花兒還要美。
“我的詩就是我院子裡的花,就是我的莊稼地,也可以是我的孩子呀。”

她按照自己的喜好佈置院子,和身邊的所有事物融洽相處。
她可以在玉米地裡教張越如何有效地掰玉米,侃侃而談那些在農地裡獲取的知識。
也可以舉著荷花仔細端詳,眼裡閃耀著滿足的光。
曾經的她遵守著農村裡約定俗成的規矩:
“不可以交際,不可以太張揚,不可以太個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壞。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要打破它就會感到無助、無望、孤獨,好像好多眼睛在盯著你。”
現在她很驕傲地說,她不覺得孤獨,也不覺得總是保持思考會累。
她開始習慣自問自答,當自己回答不出來時就持續地看書,或者過陣子發生一件事,就會給她答案。
“只要我一直讀書,我就能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與自己的無知、偏見、狹隘見招拆招,從痛苦荒蕪裡生出來的喜悅。”

當年她身穿紅衣只為讓自己的生活“色彩斑斕一點”,如今她穿著不起眼的T恤,卻活得更加鮮豔:
“紅衣服不一定要穿在身上,也可以穿在心裡。”

*注:文章配圖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寫在最後·
張越曾總結劉小樣的變化:
“她不光替自己活明白了,她還替我們大家活明白了,她活出了一種我們該有的樣子。”
“劉小樣既是她自己,又是我們每一個人。”

如今的劉小樣,兒女都已成家,小日子過得和順美滿。
談及兒媳婦時,她的快樂溢於言表,她說不是“喜歡”這個兒媳婦,而是“愛”這個兒媳婦。
23年前不甘心只成為“好媳婦”的她,在成為婆婆後決定親手打破那些既定的規則。
在她這裡,沒有令人頭疼和棘手的婆媳矛盾,在分享兒媳給自己買康乃馨的幸福時,她笑得比花還甜。

劉小樣還聊起自己曾在節目中看到一個跳舞的女人,很羨慕對方能自由起舞,用肢體去表達自己。
她知道自己很難用寫作去表達,肢體似乎更容易,可是她也意識到自己“沒有藝術細胞,做不到”。
說完,她便無聲哭泣起來。
但看到如今已經獲得更多自由的她,依然在嚮往更自由的自由時,實在令人動容。

她不一定是所有人的榜樣,但卻給我們帶來了足夠多的啟發。
就像張越說的那樣:
“就算痛苦,幸好還未麻木,我們一起清醒地向前走,哪怕只是一小步。”
你如何看待劉小樣的選擇?你是否也有過跟她一樣的迷茫呢?點個在看,評論區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本文為朵媽陪娃(ID:duomapeiwa原創|
三胎寶媽、網際網路創業者、國家家庭教育師(高階)、500萬父母信賴的陪娃夥伴,分享優質育兒乾貨、教子心得、精選好物,以及家庭生活感悟,在愛孩子的旅程中,也別忘了關愛自己~

致親愛的家人們,有讀者反映最近看不到封面頭圖。
因為平臺規則調整了,在這裡提醒大家

設為星標

”。

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文章推送和精美封面哦!看圖指示,莫錯過!

喜歡本文戳在看】推薦,贊同的人都點了【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