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VS傳統企業,資料分析的“代溝”有多大?

很多同學好奇:總說網際網路資料分析,到底啥是網際網路資料分析?和傳統企業有啥區別?今天系統講解下。

01 典型的傳統企業

典型的傳統企業,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商業模式是:
1、進原料,生產成產品
2、透過經銷商,賣到全國
3、承擔產品的售後、服務工作
因此,其部門劃分通常如下,分為:供應、研發、營運、營銷、銷售五大板塊。
這五大板塊,也帶來了相應的資料分析需求(如下圖)。
傳統企業之間也有差異,首先在供應鏈。比如汽車、地產、家電、傢俱等重資產的傳統企業,擁有龐大的生產線。原料採購、生產成本控制、庫存管理都是大問題,因此分析的重點在成本端,看如何控制成本,提高產出效率
其次,銷售端也有銷售渠道的差異。線上網店、自營門店、電話銷售、業務員跑單,是思種典型的銷售方式,分析思路略有區別(如下圖)。
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傳統企業也沒有那麼傳統化了,有很多方面在向網際網路看齊。

02 網際網路+以後的傳統企業

網際網路+,改造了傳統企業的銷售模式。透過自建電商APP/小程式,傳統企業也能直接做toC生意。在營銷端,現在傳統企業也很流行做自媒體矩陣,在各個新媒體平臺上建賬號,搞運營,搞社群。
這使得:
  • 傳統企業對自營APP的分析,從技術手段到思路上都和網際網路行業是一樣的。
  • 平臺店鋪的分析,則和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店鋪運營的分析思路是一樣的。
  • 傳統期內的新媒體內容傳播,和網際網路的內容運營、新媒體運營思路是一樣的。
所以,即使目前身在傳統企業,也是有和網際網路一模一樣的地方,好好整理這些經驗,對於想跳槽到網際網路行業的同學有很大的幫助
那網際網路企業,又有哪些特點呢?

03 典型的網際網路企業

典型的網際網路企業,是短影片、直播、社群論壇、遊戲、影視、音樂這一類應用。因為這一類應用提供給消費者的,壓根就不是實體商品,而是遊戲體驗,音樂/影片體驗,文字閱讀,主播表演,激情互噴……
由於沒有實體產品,導致了整個供應鏈的分析完全不存在,實體店、售後自然也不存在了。同時,由於要交付虛擬商品給使用者,所以技術開發的工作量特別大,相應的,分析的重點,也轉移到我設計的APP使用者體驗如何?使用情況如何上。產品分析是一個重要議題(如下圖所示)
在銷售端,大部分網際網路業務為虛擬產品,不再需要銷售員推銷。如何讓使用者用上APP,才是難題。因此網際網路的推广部門,起到了類似傳統企業銷售的角色:透過應用商店、百度搜索、短影片廣告、使用者裂變等各種形式,把APP推廣出去。相應地,推廣成本也非常高昂,和實體企業渠道費類似。
這些是網際網路和實體企業的最大差異了。不過有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和實體企業差異沒那麼大。

04 O2O以後的網際網路企業

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提供的是O2O服務,為線下企業提供交易平臺。一旦開始涉及線下,就有很多類似常見出現。比如倉儲、物流等分析。
這些平臺型網際網路企業,需要向傳統企業銷售自己的服務,也離不開傳統的電話/業務員銷售渠道,因此衍生出:銷售管理/銷售運營類崗位,這些崗位對應的資料分析任務,和傳統企業是類似的。
綜上,可見:雖然名為網際網路/傳統企業,可在網際網路+的大趨勢下,有越來越多的場景是相通的。想要找到更高薪資,更合適自己的機會,不是簡單分成網際網路/傳統,而是結合自己的經驗,在某個領域多積累經驗,才能拿到高P崗位。不認真研究場景,單純刷SQL題,背誦AARRR,不但體現不出優勢,還會因為競爭力差,被各路人馬排擠。
當然,以上還只是簡單的分類。有可能有些公司規模很大,旗下事業部都有很多分支,業務形態也更復雜。
源 |  接地氣的陳老師(ID:gh_abf29df6ada8
作者  接地氣的陳老師  ;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