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十大生產性服務業,才是經濟增長的靈魂

黃奇帆,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
任何技術進步、任何大生產的發展都涉及社會分工。分工越細,就越需要協作、協調。透過協作、協調把各種碎片化的分工連線成無縫對接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這當中表現出來的分工協同就是服務業。製造業的分工產生生產性服務業,生活的分工產生生活性服務業,當今人類社會的服務業就分成了與製造業有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和與生活有關的生活性服務業兩種。
我們可以直觀地想象,製造業是一個社會發展的脊樑,所以生產性服務業一定是在人類社會的服務業中佔大頭。高質量的製造業,一定伴隨著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把生產性服務業搞上去,如果一個社會生產性服務業不發達,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南轅北轍。
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技術創新和生產力的提升,使得社會分工趨於複雜化和多樣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工業文明和現代化的生產系統形成了以下十大類生產性服務業。
第一,產業鏈上的科研創新。一是發明新的工業產品。不管是工業裝備還是耐用消費品終端,總之是一個創新產品。二是構成這個工業產品的零部件開發。一個複雜高精尖產品拆開來有幾百上千個零部件,這些零部件也是發明創造。三是生產線的開發。把這些零部件組裝在一起的生產線,是一個工藝流程的發明創造。總之,產業鏈涉及的各個環節的研究開發都屬於生產性服務業。
第二,產業鏈上的各種軟體研發設計。包括為全社會服務的作業系統、生產製造環節的工業控制軟體、供應鏈管理環節的管理軟體、產品設計與研發環節的工具軟體、資料分析與決策支援的工具軟體、基礎技術支援層的平臺系統軟體、跨領域協同的工具軟體、各行業的專用軟體的開發應用等。
第三,產業鏈上的檢驗檢測及市場準入。一個產品涉及上千個零部件,這個社會可能有3000個企業分門別類地做這些零部件,每個零部件又有好幾個企業能做,但是到底選誰?要選質量最好、效率最高、成本相對較低、比較忠誠、可持續的企業進入產業鏈。這時候供應商准入、產業鏈准入、市場準入的選擇,以及對各種零部件質量的檢驗檢測成為現代工業生產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越是高技術產品,工藝越複雜,這塊業務就越多,越能代表產業鏈把關的能力。這種把關往往都是由產業鏈龍頭自己做判斷或者委託第三方來做,比如蘋果產業鏈的准入由蘋果公司直接下診斷書,華為產業鏈的准入由華為直接主導。
第四,產業鏈上的物流配送。物流包括鐵路、公路、空運、海運、水運和倉庫的無縫對接及高效協作。產品的零部件來自全世界,上千個產品要同時到位,如果一些零部件提前到位,就會壓倉產生成本;如果有一個零部件不能準時到位,就會使其他零部件躺在那裡窩工,造成整個生產線誤工。要想做到既不誤工又不壓倉,產業鏈物流全球化配送必須準確到位。
第五,產業鏈上的金融。產業鏈上產品的買賣,資金怎麼清算?產業鏈上大大小小上千家企業的金融結算不是一個一個互相串聯著支付,而是由鏈頭企業搞一個清算中心,所有企業把買貨的資金或者要收的資金直接並聯在這個清算中心,然後形成快速高效的結算。產業鏈金融還包括產業鏈上企業的融資貸款、租賃抵押、風險投資、發債、上市、REITs(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等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等。
第六,產業鏈上的生態環保、綠色服務。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工具,對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全面的環境影響評估,準確識別關鍵環境影響因素,並提出針對性的最佳化措施;結合行業領先的實踐和技術,為企業提供定製化的清潔生產解決方案,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顯著降低環境汙染;還包括環境法規遵從性指導、環境管理體系建設與認證支援、供應鏈環境績效評估、環境監測與資料分析、碳足跡評估與減排策略等服務。
第七,產業鏈上的數字化賦能。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網際網路對傳統產業的賦能。透過整合先進的數字技術,對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度最佳化和重構,以實現價值最大化和效率提升。透過工業網際網路的賦能,生產流程實現高度自動化和智慧化,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透過產業網際網路賦能,涵蓋從市場需求分析、產品設計、研發到生產、物流配送、銷售乃至售後服務的資訊流暢和協同高效,實現跨部門、跨地區的資訊共享和協同,縮短新產品開發週期,加速新產品上市程序。
第八,產業鏈上的貿易批發、零售及售後服務。可以是線上的貿易批發零售,也可以是線下傳統的貿易批發零售。透過供應鏈的數字化,將線上線下融為一體,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響應速度和靈活性。利用大資料分析技術,企業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市場需求,最佳化庫存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多渠道的分銷策略使企業能夠透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拓寬銷售渠道,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購物偏好。售後服務不僅僅是我們以前說的產品銷售後的三包服務,那是淺層次的。現在的售後服務,往往是一個硬體賣給你,過了三五年,裡面的軟體隔半年、隔一年就升級,升級以後功能更加強勁、使用更加流暢,透過迭代升級服務使客戶跟企業長期掛在一起,同時企業就可以不斷地延長對客戶的服務收費。
第九,產業鏈上品牌專利的保護和推廣營銷。品牌專利保護,包括專利檢索與分析、專利申請與代理、專利佈局與規劃、專利監測與預警、專利爭議解決等服務。品牌推廣營銷,包括品牌定位與策略諮詢、數字營銷與社交媒體管理、公關活動與事件營銷、市場調研與消費者行為分析、創新設計與視覺傳達、營銷效果評估與最佳化等服務。透過這些服務,企業可以在保護品牌專利的同時,有效地推廣品牌,提升其市場競爭力。
第十,產業鏈上的各種服務外包。任何一個產業鏈上都有成百上千個企業,需要律師服務、會計服務、人力資源服務、諮詢服務、技術服務、各種需求分析與評估、供應商選擇、市場營銷、合同談判、服務監督與管理、績效評估、風險管理、教育培訓等。服務外包的目的是透過利用外部資源,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並專注於其核心業務。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數字化的推進,服務外包已成為許多企業最佳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以前說的微笑曲線,一頭是研究開發,另一頭是售後服務,中間就是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構成經濟迴圈的全過程。隨著技術進步和分工細化,現在這十大生產性服務業都攀附在這個微笑曲線上,使微笑曲線延伸了,左邊研發越來越超前、往前移,後邊的售後服務也越來越長,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使得微笑曲線進一步拉昇,就像一匹馬的臉拉得長長的,這條拉長的微笑曲線就變成了馬臉曲線。
生產性服務業透過提升產業附加值、最佳化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技術創新擴散,已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源,其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一個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生產性服務業不僅僅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態、環境和土壤,更是自帶光環,其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表現在現代經濟發展上,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國家GDP最大板塊的增長極,是驅動服務貿易發展的堅實基礎,是各種高階終端產品高附加值的靈魂和基因,是資本市場產生“獨角獸”的動力源泉,也是提高一個國家全要素生產率的核心引擎。
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GDP最大板塊的增長極。越是發達的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越高;越是相對不那麼發達的國家,服務業的比重越低。2024年,我國GDP中服務業增加值佔56.7%,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的佔比為31.4%,和歐盟的40%、美國的47.7%相比差距較大。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最大的短板之一。換言之,我們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如果我國能將生產性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由31.4%提高到38.4%,增加7個百分點,在我國134萬億元的GDP裡就是近10萬億元的增加值,折算成銷售值就會是30萬億元。30萬億元的生產性服務業絕對會增加幾千萬個就業崗位,這些就業崗位就會將我國目前過剩的寫字樓全部填滿。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房地產業中寫字樓過剩的關鍵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這裡有個概念,生產性服務業決定製造業的利潤多少、產業附加值高低和GDP的含量。比如,蘋果在中國一年一共生產1.7億部手機,1部手機賣1000美元,總銷售額是1700億美元。由於中國綜合製造成本較低,蘋果手機在中國有40%左右的稅前毛利,也就是680億美元。蘋果沒有出一分錢搞固定資產投資、生產線建設和硬體製造,也沒有出一分錢的流動資金買零部件來搞組裝,卻硬生生從680億美元的毛利中拿走約510億美元(75%)。中國的製造業企業拿走170億美元也挺高興,因為整個中國製造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7%,給蘋果打工能拿到10%,大家還蠻高興的。京東方的螢幕被蘋果選上了,京東方的股票也會上漲一點,因為效益好。蘋果憑什麼能拿走75%的利潤?因為蘋果管理著產業鏈的研究開發、物流配送、市場準入、檢驗檢測、綠色低碳、數字化賦能、金融清算、銷售及售後服務,是提供十大生產性服務業的總龍頭。誰負責管理十大生產性服務業,誰就是這個產業鏈的鏈頭和靈魂,誰就是價值的堆積者。它的專利要收費,服務要收費,各種其他的服務專案都要收費,最後生產性服務業決定現代製造的含金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華為2024年的總營收有8600億元,無論是手機、伺服器、路由器還是5G基站,他們都沒有自己製造。華為東莞松山湖基地、上海青浦基地,包括在全球、全國其他地方的總計20萬名員工,幾乎都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工作人員,不搞製造,具體的製造都外包給別人。在華為的8000多億元總營收中,有800多億元的淨利潤,在中國企業中名列前茅。他們每年要拿出1000多億元作為研發經費,相當於8000多億元的20%。這麼大比例和大額度的研發經費,實際上投入了十大生產性服務業的全部業務開發。
剛才提到,蘋果每年將生產性服務業輸入我國,最終獲得510億美元的毛利,這相當於中國人購買了它510億美元的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人將大量的生產性服務業輸入其他國家,將大量的工業製造放在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製造出來的產品附加值的2/3~3/4被他們拿走。拿走之後GDP並不算在美國,而是算在生產國。例如蘋果在中國所獲得的510億美元毛利肯定算在中國的GDP中。2024年,美國的GDP是29.2萬億美元,它的生產性服務業輸出到世界各國,變成利潤拿回去,如果拿回去2萬億美元,這2萬億美元根本沒有算進它的GDP,從本質上看,29.2萬億美元GDP的含金量相當於31萬億美元。
如果一個地方生產性服務業比重較低,即使這個地方的製造業規模大,也一定是二流、三流水平的附加值較低的產業體系,生產出來的產品含金量不高。如果該地區工業規模較大,產品附加值極高,但生產性服務業水平較低,那麼一定有第三方在向該地區輸入生產性服務業,從而提高其產品價值,產生的大部分利潤就被輸入生產性服務業的企業拿走了。中國式現代化,如果沒有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只是為他人作嫁衣,即使工業產值達到了全世界的30%,它的大塊利潤也會被人家拿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現代化生產體系、生產力體系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生產性服務業,而非製造業。我國的製造業規模已經達到世界第一,硬體製造能力也不差,但製造業大而不強,其原因就是諸如研究開發的生產性服務業不到位,由此可見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性。
生產性服務業是驅動服務貿易發展的堅實基礎。一個國家的進出口有貨物貿易,也有服務貿易,服務貿易包括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國際化活動,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只要一跨國就叫服務貿易,在國內就是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貿易含金量比較高、人才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而旅遊接待的服務貿易是勞動密集型的,含金量比較低。
中央反覆強調要把服務貿易搞上去,2020年9月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黨和國家領導人、各部部長和各省省長悉數參會,商務部印發了《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出臺了122條促進服務貿易的創新措施,並且確定今後每年召開一次相同規格的會議,可見黨中央、國務院對服務貿易的高度重視,同時也說明服務貿易的重要性。開會部署和出臺創新措施的基礎和核心就是要把國內的生產性服務業搞上去。
生產性服務業是各種高階終端產品高附加值的靈魂和基因。服務價值嵌入裝備、終端產品中,其價值比重佔比很高。當今世界,所有高階裝備及終端產品的價值,50%可能是硬體製造的價值,還有50%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服務價值。比如一部手機賣了7000元,可能3000多元是硬體製造的價值;還有3000多元是軟體、作業系統、晶片內建的程式和各種專利體現的價值,拆開來,這些服務是看不見的,組合在一起,手機的靈魂就是這些服務,所以它的含金量佔40%~60%。這些服務的具體表現就是十大生產性服務業嵌入產品中,它們的價值就裝進製造品裡去了。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高檔製造品中服務價值的比重很能說明問題,如果這個比重達到40%~50%甚至更高,當然是高階。
生產性服務業是催生資本市場產生獨角獸企業的動力源泉。資本市場是服務業市場和金融市場,其中美國獨角獸企業的市值佔資本市場總市值的30%。美國資本市場總額有40多萬億美元,30%即12萬億美元,折算成人民幣約為90萬億元。目前國內股票市場總市值為80多萬億元,如果將科技創新類板塊視為“獨角獸”,在股票市場中,其市值不到10萬億元。我國代表新質生產力的獨角獸企業佔比並不高。
生產性服務業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核心引擎。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標誌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達到GDP增長動力的50%以上,是新質生產力發展良好的社會標誌和宏觀經濟指標。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有著密切的關係。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數智技術、金融服務等,能夠最佳化企業和行業的資源配置。透過提供更高效的資金和資訊流動平臺,這些服務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決策和安排生產,降低資源浪費。
生產性服務業為各行業提供技術支援,尤其是在資料處理、人工智慧、自動化、雲計算等領域。透過這些技術的應用,企業能夠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並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更高的產出。生產性服務業的多樣性使得不同企業之間能夠透過外包和合作等方式,專注於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推動產業間的整合與協作。這種協作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提升了企業的整體效率。特別是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和完善,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使得企業能夠有效使用資本進行技術改造和生產擴張。這有助於提升資本的生產性,進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另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助於推動市場競爭。更高效的服務可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促進更多創新型企業的出現,從而推動經濟整體的生產率提升。總之,生產性服務業不僅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還透過技術創新、資源配置最佳化等多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分工也不斷細化,生產性服務業的業態也在發生變化,其產業組織和企業執行模式表現出五種不同的方式。
第一種,成千上萬個專精特新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這些企業分佈在各個城市,為全社會各行各業開展不同的服務。
第二種,一手抓生產性服務業、一手抓製造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它們兩手抓,既搞研究開發、物流配送、售後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同時也是大規模的製造業企業,比如中石油、中石化、格力、海爾等。
第三種,專注於某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比如法國的施耐德電氣,為全社會提供綠色低碳、數字化轉型服務。還有新加坡的普洛斯,為全球提供智慧物流服務。
第四種,專做生產性服務業的鏈頭企業。它們圍繞著一些產業技術先進、市場需求巨大的世界級的工業產品,比如手機、計算機等產品,在產業鏈叢集中只做與這些產品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製造全部外包給代工龍頭企業。比如蘋果、惠普、微軟、華為,產業鏈十大生產性服務業都是它們自己管,就做鏈頭,製造業都外包給富士康、廣達電腦、比亞迪電子、立訊精密等代工企業。
第五種,產業網際網路企業。隨著數字網路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推進,當下世界最高效的以銷定產、以快打慢、以新打舊的產業組織方式是產業網際網路+產業鏈叢集,這將是新質生產力又一個標誌性的推進。
由於產業網際網路是近幾年流行的新生事物,在這裡我特別強調:產業網際網路才是真正的藍海。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的網際網路實現了從無到有到強的躍升,消費網際網路孕育出一系列新應用、新模式、新業態,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如今網際網路已行至下半場,消費網際網路增長紅利正在逐漸消退,發展的天花板已近,想要繼續走在世界前列,需更多聚焦產業網際網路,開啟賦能產業新空間,激發更多新質生產力。
產業網際網路的三種模式
與消費網際網路不同,產業網際網路下,每一個行業的結構、模式各不相同,並不是“一刀切”的,而是針對不同行業生態的“小鍋菜”,需要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推進。汽車產業鏈的產業網際網路就不適用於電力產業鏈,化工產業鏈的產業網際網路也無法直接平移複製到金融行業。
產業網際網路具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大型企業集團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由一個企業或者一個集團內部的數字智慧化部門來推進,實現整個企業的市場資訊採集、設計開發、生產製造、採購銷售、物流運輸等全鏈條的數字化,把自己上中下游的產業鏈搞成一個產業網際網路。比如青島海爾公司卡奧斯平臺。
二是行業性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依託網際網路的平臺和各種終端,將行業內幾百家提供研發設計/金融保險/物流運輸等生產性服務業的企業、上千家制造業企業以及上萬家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透過數字系統、網路系統全面貫通,並將觸角延伸到全世界的消費者,根據消費者偏好實現了小批次定製、大規模生產、全產業鏈貫通、全球化配送。比如廣州番禺的希音公司。
三是區域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一個第三方的數字化網路平臺把一個城市、一個縣、一個鄉鎮的產業鏈叢集透過網際網路兜起來,產業鏈叢集中每個產業本身都有資訊反饋、設計研發、物流配送、生產製造上中下游配套、採購銷售、售後服務等環節,然後把這些環節進行全數字化的表達,透過萬物發聲、萬物萬聯、人機互動、智慧網聯將這些環節串在一起,這樣網際網路與一個個產業鏈叢集就實現了完全的數字化融合,形成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比如阿里巴巴的1688平臺、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等。
一是產業網際網路具有產值疊加效應。
產業網際網路與消費網際網路有本質的不同。消費網際網路賣掉1000億元的產品就是1000億元的銷售值。產業網際網路如果賣掉1000億元的服裝,那麼這1000億元的服裝是由這個網路平臺裡的製造企業生產出來的,就相當於網路關聯的這個製造企業群製造了1000億元的工業生產值,同時網路又銷售了1000億元的銷售值,兩個1000億元產值的疊加就是2000億元;同時,網路平臺裡為製造業配套的零部件企業、原材料企業可能佔了60%的生產成本,又有600億元,再加上平臺上研究開發、物流配送、其他服務的產值往上疊加,又有1000億元,所以就構成了三個1000億元的疊加,產生3000多億元的總產值。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包括品牌、市場渠道都跟這個產業網際網路連上了,產業網際網路變成包打天下的一個重要品牌,幾千個、上萬個企業都在這個品牌的“大樹”下活動。
二是產業網際網路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並使之重新煥發生機。
作為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希音公司將珠三角地區原本要轉移到東南亞或者關門的上千個勞動密集型服裝製造企業留了下來,同時帶動了為服裝製造企業服務配套的原材料企業、輔料企業、物流企業、設計企業等總計上萬個各種各樣的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又帶動了100萬人就業。由於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對產業鏈中上萬箇中小微企業進行了數字化賦能,從而實現了市場需求、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物流配送、市場銷售等全網一盤棋,牽一髮而動全身。希音公司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幾百個銷售點,他們把線下B2B(企業對企業)、B2C(企業對消費者)和全球線上B2B、B2C的銷售情況,以及同步的市場需求及市場行情分析情況,在第一時間交給網上的幾十個設計單位,設計單位立即設計出20個樣品,製造企業每個樣品製作1000件,迅速推到市場銷售。如果有5個樣品的產品一賣而空,那麼馬上反饋回來,製造企業迅速組織生產,製作幾萬件暢銷產品推向市場,實現以銷定產、以快打慢、以新打舊,這種快速反應的優勢一旦建立,就會在市場競爭中取得領先。這種領先優勢既帶動了上萬箇中小微企業同步發展,又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歡和認可,還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希音公司還未上市,其估值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角獸企業。
三是產業網際網路必然會推動一個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
一個產業網際網路之所以能夠將上萬家企業網路聯動,不是靠對上萬家企業股權投資,不是靠財務補貼,不是靠渠道壟斷,更不是靠親屬關係,而是靠生產性服務業的全方位發展和完善。一個成功的行業性產業網際網路,生產銷售的規模往往會很大,將帶動一個地區的製造企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鏈叢集,使這個地區成為某個產業的生產製造中心;因為銷售值很大,也會使這個地區成為貿易中心;因為生產銷售需要物流配送,又由於體量巨大,也會使這個地區成為物流中心。產業網際網路不僅帶動了這個地區的製造業、貿易批發零售、物流運輸,還會帶動產品的研發設計和品牌開發,成為某個產業的研發和品牌設計中心。圍繞這些中心的各種生產性服務業也會一併展開,會產生大量的會計師服務、律師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綠色低碳服務、品牌專利保護及推廣服務,以及各種金融業務的服務、各種諮詢服務和服務外包的服務,等等。這些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也將搭載在產業網際網路平臺上與製造企業融合在一起,互相纏抱依靠,形成產業網際網路生態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
四是產業網際網路將實現金融科技的全面到位。
金融科技旨在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產業網際網路使上萬家企業在網上形成生產體系,各環節互相聯動,每家企業的需求、生產和訂單一目瞭然。商業銀行與產業網際網路一聯網,對各企業盡職調查的資料應有盡有,可立體地對每個企業畫像,信用、槓桿、風險高下立判,就像主辦銀行一樣,能夠快速地為產業網際網路中的企業貸款融資,從而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同時產業網際網路還會將網路上產生的各種產值和稅收引流到公司註冊地,使當地形成一個區域的金融中心,不但增加這個區域的GDP,而且GDP的含金量還會特別高。
各地招商引資,再用各種優惠政策搶蛋糕的辦法已難以為繼。哪個地方能培養出幾個行業性產業網際網路,或者引進幾個行業性產業網際網路到當地落戶,就可以將製造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生產性服務業中心拉到當地,在別人一點感覺還沒有的時候,你已先行者通吃。當今世界,逐鹿中原,得產業網際網路者得天下。
這就是產業網際網路加上中下游產業鏈叢集、水平分工加垂直整合的產業新模式,是新質生產力未來發展的新業態,也將是各地、各種企業競爭的關鍵。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本文整理摘自《中國經濟2025》(劉世錦、黃奇帆、黃漢權等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