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是偉大的,但是這種偉大有時候總是被用義務這一類的詞稀釋掉。
女性在生育前後可能遭受的痛苦和窘境,她們可能需要面對:產後的身體不適,餵奶時的心驚膽戰,睡覺嚴重不足;擔心自己對孩子照顧不周,比平時更加焦慮,疲勞;經濟壓力變大,生育過程影響職業發展,來自社會的壓力...
大約每10個產婦中,就有一個會得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60%-80%的圍產期婦女會在孕期和產後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情緒(Momself《新媽媽情緒藍皮書》)。
生育中,女性面對的這些情緒和困境,值得被看見,更值得他人多一些理解和保護。
01
君龍人壽保險公司,自 2022 年開始推出「小青龍少兒重疾險」產品,經過資料分析發現,購買少兒重疾險的客戶70%都是媽媽群體,新手媽媽非常不易,尤其在產後面臨著重大的壓力。
因此基於上述情況,2025 年 2 月,君龍人壽保險公司攜手簡單心理,在釋出的「君龍小青龍6號少兒重大疾病保險(網際網路)」,健康關愛增值服務權益中,首次增加「心理服務權益」,並命名為「小青龍專屬心理諮詢室」服務。
為面臨以上場景的女性群體,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援和陪伴,包括:包括:心理測評、即時傾訴、心理諮詢(影片諮詢)、心理諮詢(面對面)、心理諮詢(代金券)、心理諮詢(自費折扣價)、自愈課程等多種服務內容,並根據不同的保單型別,匹配不同的心理服務權益套餐。
保單使用者透過君龍人壽與簡單心理合作的心理服務標準化平臺,鑑權領取權益後,即可一站式使用上述心理服務。

02
當前,保險行業與心理服務的結合正在逐步深化,除了君龍人壽保險外,簡單心理目前還在與 人保健康、泰康養老、平安健康上海分公司、愛選科技 等大型險企或機構展開深度合作,客戶群體覆蓋教育、網際網路、金融等多種行業。
這種跨界合作不僅提升了保險產品的附加值,還滿足了客戶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需求。
尤其在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受到社會關注的背景下,這種合作模式也逐步成為保險公司提升服務差異化、增強客戶黏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頭部的大體量保險公司也愈發重視健康管理服務的佔比。
03
基於簡單心理過往的合作經驗及調研觀察,目前「商業保險」與「心理服務」的結合,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以「EAP(員工幫助計劃)」為團險福利權益的形式
團險渠道的客群,主要以企業/組織為主。常見的合作模式為,企業為員工投保時,作為企業團體保險的增值服務,保險公司聯合專業心理機構為企業客戶提供EAP服務,包括心理健康熱線、即時傾訴、心理培訓、心理健康篩查與干預等,如平安健康推出的到企服務等。
團險作為企業福利的一種,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控制福利成本,同時還可以助力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透過優質的福利吸引人才,增強員工的穩定性、歸屬感等。
當然團險作為企業的「標配」,綜合當前市場的反饋,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比較突出:如保額通常較低,服務覆蓋範圍有限;靈活度較低,團體心理服務方案的調整需企業決策,難以滿足個體需求;標準化服務,缺乏差異化價值,員工的體驗感低,常認為是附加的福利等。
2.以「定製心理服務包」為個險福利權益的形式
除了團險渠道,個險渠道也尤為重要。當前「個險+心理服務」的結合,仍以「權益增值服務」為主要合作模式,但隨著市場環境的發展、客戶群體的需求變化等情況,「心理權益服務」的定位也逐步發生一些變化。
在「個險產品+心理服務」結合的前期階段,其實現方式主要是將心理測評、心理課程等輕量級心理支援產品,組合成「心理服務包」,以健康管理的一種形式服務於保險產品及其客戶,並以此作為保險服務亮點吸引客戶投保,常見的如學平險、惠民保、定期壽險等。
但由於大部分保險產品的保費較低,配置心理服務的產品種類也有限,常以輕量級的自助化心理資源為主,對於客戶來講,該服務缺乏深度的體驗和連線,心理支援效果並不明顯。
因此基於上述情況,綜合近幾年市場的發展情況,即與保險保障責任越匹配的心理健康服務越受歡迎(比如重疾、少兒、女性等高度個性化場景),保險公司對於「心理權益」的服務定位,也逐步由「有心理權益」的普適性需求向「精準客群量身定製」的深度性需求發展,而「心理服務包」則在輕量級的心理產品基礎上,逐步引入「心理評估」、「心理諮詢」等更重量級服務。
如何將心理產品再組合、再改裝,精準匹配不同客群的需求,這對心理服務機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也是簡單心理一直堅持朝向的服務理念:即「以友商需求為中心、以服務質量為基石、以使用者體驗為保障、以定製服務為競爭力」。
3.以「心理服務平臺」為保司增值其服務質量的形式
除了團險和個險渠道,網際網路保險渠道與線上心理服務的結合,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目前保險行業的銷售渠道已全面線上化,依託自營平臺的APP或小程式(常見大型險企)、第三方平臺(如支付寶等)或直播/短影片等,可以提供產品購買、續保、理賠等全流程服務。
客戶群體更多以年輕人為主,注重自我體驗,場景需求更為線上化、個性化、熱點化等,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
因此保險公司在網際網路渠道,加入更為輕量級、趣味性、傳播性廣的心理產品,如「線上趣味測評」、「線上遊戲」、「冥想音訊 」、「AI傾訴」等,以此作為引流產品,促進購買轉化等。
與此同時,為保障線上的專業質量和服務效果,保險公司也常選擇具備網際網路屬性、具備線上服務運營優勢的心理健康平臺或網際網路醫院進行合作,並以此補充心理產品資源到自有平臺上等。
04
雖然國內保險與心理服務的合作潛力巨大,但仍處於探索階段,社會對心理健康認知的提升、心理服務落地的專業性與合規性、差異化產品的設計、盈利模式等,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當然,未來我們也希望與更多的保險公司合作,共同探索出更多更加符合使用者群體需求、市場環境需求的服務模式,如依據客群特徵提供專屬化心理服務、依據渠道特徵提供差異化產品與服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