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考慮重塑核威懾體系

波蘭總理圖斯克在3月7日向議會表示:“如果我們擁有自己的核武庫,我們將更加安全。”他提到,美國地緣政治發生了“深刻變化”,這是對唐納德·特朗普外交政策的不點名批評,這種變化也促使波蘭必須擴充常規武裝力量。
圖斯克並未立即提議讓波蘭研發核武器,而是強調,這條路會非常漫長,需要廣泛的共識。他是在回應德國候任總理弗里德里希·梅爾茨的呼籲。梅爾茨建議,與英國和法國展開磋商,以“補充美國的核保護傘”。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在3月5日也宣佈,將就“如何利用法國的核威懾保護歐洲盟友”展開戰略討論。
這場討論面臨兩個核心問題:可信度與能力。近80年來,美國為歐洲提供核保護傘,但這種擴充套件威懾本質上是不自然的。一國必須承諾在另一國遭受攻擊時動用核武器,而這意味著自身也可能遭到核打擊。為了增強威懾力,美國建立了龐大的核武庫,並在全球範圍內部署。英國的核力量雖然較小,但也被“分配”用於北約防務,儘管只有英國首相才能下令使用,但這一安排暗含著在必要時保衛芬蘭、羅馬尼亞或土耳其等盟友的承諾。
相比之下,法國對核擴充套件威懾的態度更為複雜。20世紀50年代,法國選擇發展獨立核威懾能力,因為比英國更懷疑美國核保護傘的可靠性。法國至今仍未加入北約核規劃小組(NPG),該小組是北約成員國討論核政策的論壇。“法國的理念是保持總統的選擇自由,”巴黎戰略研究基金會的埃馬紐埃爾·梅特雷表示,“法國一直對任何可能限制總統行動自由的承諾保持謹慎。”
然而,法國曆屆領導人都曾表示,法國的“核心利益”具有“歐洲維度”。1995年,英法兩國達成協議,宣告“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脅,另一方的核心利益也同樣處於危險之中”,這實際上擴充套件了法國核威懾的適用範圍。24年後,法國和德國在《亞琛條約》中使用了相同措辭。極右翼“國民聯盟”黨魁喬丹·巴爾代拉最近也承認,法國的核武器“天然地保護著某些鄰國和部分歐洲夥伴”。
問題在於,這種保護在實際行動中意味著什麼?2022年,馬克龍明確表示,如果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核武器,法國“顯然”不會進行核反擊。他還補充說,法國的核心利益“有明確界定”,而在烏克蘭或“該地區”發生核打擊,並不屬於這種情況。這一表態被解讀為,法國的核保護並不涵蓋東歐的歐盟和北約盟友。此後,馬克龍立場趨於強硬,併成功改善了與東歐國家的關係。然而,即使是法國最親密的盟友,私下仍對未來法國總統是否願意冒核戰風險來保護他們表示懷疑。
歐洲盟友正在詢問馬克龍願意走多遠。圖斯克表示,他想要“詳細瞭解法國核武器的實際使用許可權”,似乎暗示希望波蘭能在某種程度上獲得核武器的發射權。他還強調,如果歐洲決定走這條路,必須確保“核武器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終決策權也應由我們自己掌握”。
這一想法讓人想起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多邊核力量”計劃,即歐洲各國共同擁有和操作核武器。當時的設想是讓25艘艦船各搭載8枚北極星導彈,每艘艦船的船員來自至少三個北約國家。後來,在60年代,英國提出了“大西洋核力量”計劃,希望將英美核力量置於國際指揮體系下,並允許各國擁有否決權。
這些計劃最終未能實現,如今也難以獲得支援。馬克龍已經排除了讓法國核武器共享發射許可權的可能性。他強調,法國的核威懾是“完全獨立且主權掌控的”,核武器的使用決策“始終由法國總統和總司令作出”。此外,法律也構成障礙。如果英國或法國向其他國家轉讓核武器的控制權,或非核國家嘗試研發核武器,都將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或不得不退出該條約。
不過,仍有其他可能性。前英國國防官員彼得·沃特金斯建議,法國可以作為觀察員加入北約核規劃小組,而非正式成員。另一種更有力的選擇是,法國可以明確表示,歐洲聯盟《里斯本條約》第42.7條款(即歐盟的共同防禦條款)可透過包括核武器在內的所有手段來執行。
法國還可以借鑑美國的核共享模式。長期以來,美國在歐洲部署了約180枚B61戰術核彈,儘管這些武器仍受美國控制,但比利時、德國、希臘、義大利、荷蘭和土耳其的空軍可以在戰時搭載並投放這些核武器,而其他盟軍空軍則提供電子戰干擾、空中加油等支援。
英國則難以複製這種安排。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的核武器完全依賴潛艇,而潛艇的位置高度保密,不像戰機那樣可以在盟友領空巡航展示威懾力。不過,法國擁有可空投的核武器,專門用於在升級到戰略核打擊前發出“最後警告”。法國空軍每年舉行四次“撲克”演習,模擬遠端核轟炸任務。2020年,經歷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的衝擊後,馬克龍邀請盟友“參與”法國的核演習。2022年,一架義大利加油機首次為法國戰機提供燃料,而最近幾天,其他盟友也表達了參與興趣。
問題是,這種合作能走多遠。近年來,法國的核戰機越來越頻繁地參加與立陶宛和德國的聯合軍演。2018年,法國戰略專家布魯諾·特爾特雷曾建議,法國可以將未攜帶核彈的“陣風”戰機輪換部署到東歐,以示團結。這不僅具有政治意義,也能擴大法國核武器的有效打擊範圍。
但與美國相比,法國的核力量規模有限。美國的核武庫龐大,能夠在盟友遭遇攻擊時動用部分核武器,同時仍保留足夠力量威懾本土受到襲擊。而英國只有一艘潛艇在執行核威懾巡邏任務,一旦使用核武器,其位置可能會暴露,削弱威懾力。雖然英國2021年提高了核彈頭數量上限,並可能再次增加,但更根本的問題是,它嚴重依賴美國的技術支援。
最極端的情況(儘管可能性較小)是,如果美國切斷對英國核武器的支援,英國可能還能維持現有的導彈存量一段時間,但其未來的核潛艇和彈頭計劃將變得不可持續。一種可能的應對方案是,英國與法國合作。20世紀70年代,法國曾提議向英國出售潛射導彈,80年代也討論過聯合研發核巡航導彈。
目前,這些討論仍處於早期階段。法國智庫專家埃洛伊斯·法耶表示,目前尚無將法國核武器部署到法國境外的談判,法國也未計劃削弱對核武器的自主控制。但特朗普的不確定性,已促使歐洲展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核政策討論。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