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常識與洞見
作者:劉遠舉
在俄烏戰爭中,俄羅斯經常會提到核武器,用核武器當作一種威懾。
11月1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任何無核國家在有核國家參與或支援下對俄羅斯的侵略視為對俄的“聯合攻擊”。包括巡航導彈和無人機在內武器攻擊俄羅斯境內。
俄羅斯前駐美國大使安東諾夫也表示,如果美國允許烏克蘭人用美國提供的遠端導彈來攻擊俄羅斯腹地,那麼意味著俄美兩國爆發核衝突打開了道路。然而,就在普金簽署命令的當天,烏軍就使用援助的ATACMS遠端導彈襲擊了俄羅斯境內。
雖然對援助烏克蘭武器以及使用範圍更加謹慎,但總體來說,西方似乎不怎麼在乎核威脅了。
冷戰時期,人類被核末日恐懼籠罩。為什麼現在不一樣了呢?因為,核武器的威力很可能被誇大了,而新技術的出現,使得核武器的威脅變得緩和了。
一、鋼筋混凝土的城市,降低了核武器的威脅
首先,人類的核武器沒有毀滅地球的威力。讓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坑直徑180千米,但只有地球周長的0.45%。撞擊能量達100萬億噸當量,是人類現今全部核彈威力的五萬倍。但也只是讓大型恐龍滅絕,小型動物仍可生存。如今的人類,生存能力肯定比恐龍強。
在戰爭中,核武器的意義其實也被誇大了。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核彈,當時廣島人口約為34萬至35萬,原子彈直接導致約7萬人死亡。到年底,由於輻射和傷亡,死亡人數增至9-16.6萬。爆炸摧毀了廣島70%的建築,另有7%嚴重受損。
但當時日本人的房子,多為木製結構,禁不起衝擊波,也很容易失火。基於同樣的原因,東京大轟炸造成投下16 萬噸炸彈,導致14萬人死亡,直接傷亡多於原子彈。
廣島原子彈造成的損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那就是沒有預警。
廣島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已經體現出抵抗衝擊波的能力。廣島城天守閣,離爆心只有一公里,其木質結構被炸成碎片。但距離爆心投影點距離380米的日本銀行廣島分行大廈,建築主體結構完好。戰後,這座建築正常使用。大廈三樓,當時有12 名員工,只有5 人當場死亡,建築保護了人。

現代城市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更能扛住衝擊波。再加上有預警時間,可以進入人防地庫、地下室、地鐵站。這既可以避免衝擊波,也可以避免被輻射直接傷害。
所以,網上流出的各國核武檔案,戰略級的核武器攻擊,一個大城市,往往要配置多枚核彈。這也是僅僅是癱瘓城市,並不是要炸掉每一棟建築。
現代核武器的當量比廣島原子彈大很多,但威力的提升並不呈線性關係。實際衰減速率更接近三次方甚至更高,也就是說,威力提升1000倍,有效摧毀半徑只提高10倍。
一個50萬噸的核彈爆炸,廣島銀行大廈只要位於兩公里之外,就能屹立不倒、外牆和結構均完好的狀態。人類史上最大核彈大伊萬,5000萬噸當量,廣島銀行依然可以在10公里外保持完好無損。如今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顯然比當時日本廣島的質量更好。而且,這還沒有考慮地下室。
二、戰術核武器的出現,使得威脅變得緩和
根據現代核武器的發展,用途分為戰術級和戰略級。戰略核武器是用於大規模破壞敵方城市,大當量、長射程,目標是摧毀敵方意志。戰術級核武器,則主要用於直接支援陸、海、空前線戰場作戰,打擊敵方重要目標。一般是近射程,當量小於1萬噸TNT。

某種程度上,戰術核武器的意義有限。如果把戰術核武器投向城市,1萬噸級,也只能對半徑1公里,造成嚴重損害。這還沒有考慮鋼筋混凝建築的情況。但這無法摧毀敵方,必然招來戰略級的報復,所以,沒人會這樣使用戰術核武器。
所以,戰術核武器,只針對軍事戰術目標。但在戰場上,士兵可以藉助坦克,現代建築,躲避戰術核武器的衝擊。更重要的是,現代戰爭已經不是鋼鐵洪流,叢集衝鋒,一般不會有大規模的叢集。在廣闊的烏克蘭平原上,士兵分小組作戰,幾平方公里往往只有幾十人在活動。使用戰術核武器,可以摧毀軍事目標,但不會造成很大的傷亡。不僅不能摧毀敵人意志,反而在國際社會中,付出極大的政治代價,得不償失。這就是為什麼西方不怎麼重視俄羅斯核威懾的原因。
不過,戰術核武器的本質,在我看來,它不併不在於戰場上的勝利,而是一種意志的顯現。核威懾理論中,形成核威懾的三個因素:核武器,投放能力,以及同歸於盡的決心。什麼最能體現使用戰略核武器的決心,當然是“使用戰術核武器”。
所以一旦動用,衝破這個門檻,核戰升級的風險就大大增加了。這會嚴重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安全。
三、“升級階梯”與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擴散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都假設,一旦使用戰術核武器,接下來的戰事,就一定會升級:使用戰術核武器、大規模使用戰術核武器、戰略報復以及毀滅。在這個恐怖平衡之下,世界保持著和平。

但現在情況有了改變。
俄羅斯不斷揮舞核大棒,是因為他們對使用核武器有了新的預期。
“升級階梯”來描述和平與熱核湮滅之間的諸個步驟,除了舊的“戰事升級”理論,新理論認為,使用戰術核武器後,雙方反而會避免進一步衝突,從而使得戰事降級。
所以,美國政界和專家群體都堅信並憂慮,俄羅斯現在信奉的是:核武器能夠達成“為了逐步降級的升級”。即在常規軍事衝突條件下,當俄羅斯處於劣勢時,有限地使用核武器,最終導向衝突對手服軟,然後戰爭降級。這也是俄羅斯在多個層面放出要使用核武器的原因,而戰術核彈,能完成這一理論。
美國準備的辦法是,不升級,用戰術核武器回應戰術核武器。美軍目前公佈的低當量戰術核武器主要是3種:B61-12型核炸彈、W76-2型核彈頭以及W80型巡航導彈核彈頭。這些戰術核武器當量大多數小於1萬噸TNT,只能進行“初次爆炸”。這些戰術核武器,是對俄羅斯所謂的“逐步降級”戰略的回應。
所以,即便俄羅斯使用戰術核武器,戰爭不會升級。在遼闊的烏克蘭平原和丘陵上,互相發射十來顆針對戰鬥人員的戰術核武器,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這是西方不在乎俄羅斯的核威懾的第二個層次的原因。
但是,降低核使用門檻,並跨入門檻,使用武器,不會改變烏克蘭戰場。但對世界卻有著深遠的,極壞的影響。
有核國家對無核國家的“升級階梯”戰略,會是相當有效的,可以逼無核國家就範。某種程度上,當下有核國家相對無核國家的任何戰爭優勢,都會被世界上的其他觀察者視為核武器的勝利。那麼,能加入北約的國家,會尋求加入北約,以得核保護傘。很多國家沒有核武器,也不可能加入北約,就會尋求自保。隨著特朗普的上臺,孤立主義的崛起,會加劇這一趨勢。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曾經表示,由於主要國家都在探討如何動用核武器,不擴散核武器體系正迎來冷戰後的最大挑戰。
所以,戰術核武器雖然使得核戰不會升級,但它的出現,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門檻,使得核武器成為一種可行的武器,就會促使更多的國家、組織想獲取它。
而在人工智慧時代,核武器的技術門檻降低了,更容易獲取。更重要的是,核武器的本質,無非是大規模殺傷。而生化武器則被稱為窮人的核武器。與上一次大規模毀滅武器的按鈕握在五個大國手中不同,一旦戰術核武器被真的使用,那麼,可能在5-10年間,生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會被握在更小的、更不負責的國家、宗教、組織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