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厚彬|AI焦慮症是人類對新技術恐懼的歷史重現

前言:
我們都知道Ai時代已經來臨。在過去多年裡,我們迎接過狩獵時代、農耕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航海時代、工業革命時代、電氣時代、以及資訊時代。每一次新時代的到來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工作效率變得更高,人類不僅僅沒有滅亡,還越發蓬勃發展。
今天,人工智慧時代已經到來,然後呢?
新技術都需要時間才會被接受
是的,有可能以後人工智慧能夠自己思考,甚至變得比人類更聰明,但那是否應該成為我們焦慮的理由呢?在新技術面前,貌似人類被分成了兩種。一種是技術的積極擁抱者,正因為此人類才會有不同的新技術發明出來。同時也有一部分會對新技術保留恐懼和謹慎態度的人,這在歷史上並不罕見。每當有新的技術問世,總會有一段時間,大部分人需要適應和接受。然而在經歷了逐步瞭解和熟悉之後,這些新技術最終被普及,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比如當電話剛被髮明出來時,很多人對這個新奇的裝置感到好奇,同時也充滿了疑慮。那個時代的技術進步迅速,但人們對新發明的認知和理解還不夠深,因此難免會產生各種誤解和擔憂。電話的發明者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在1876年展示了他的革命性發明。當時,人們對電話機的外觀和操作方式都十分陌生,加之它能夠將聲音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這在當時被認為是非常神奇甚至是不可思議的
當時,有些人看到電話機這個新裝置,會感到莫名的恐懼,擔心它會無緣無故地爆炸。當時的電氣技術還在起步階段,電力本身也常常被認為是危險且不可控的。電話機內的電線、電池和其他部件,都讓不熟悉的人感到不安。因此,最初接觸電話的人,尤其是那些對電氣裝置瞭解不多的人,會本能地對電話保持距離,擔心它可能會突然帶來不可預知的危險。據說當時有人會站在遠處,透過別人使用電話來觀察它的安全性,而不敢親自靠近和使用,然而,電話最終還是走進了千家萬戶。
同樣的情況還有照相機,人們當初對這種能夠捕捉和儲存影像的新技術感到既神奇又不安。一些人認為照相機會捕捉我們的靈魂,一些人認為照相機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和安全,還有一些人會因為宗教和文化的原因而產生牴觸,然而,這些都沒有阻擋照相機得到廣泛應用。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新技術都經過類似的歷程,比如廣播、電視、計算機、或網際網路,都曾在一定時間內引起過人們的焦慮,最後又得到全面的普及。如今我們無需過度炒作人工智慧的到來,而低估人類的接受速度和學習能力,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
教育需要改變,AI正當其時
如果你問一個在教育領域工作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也可能會說:“教育中一切都需要改變,徹底改革整個體系!”即使我們在不同的國家問類似的問題,得到的答案也會差不多。追求改變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所以每次的美國總統選舉或者不同國家首腦的新年獻詞,也差不多落在“改變”這樣的點上,這在教育上表現得更為直接。然而作為一名教師,甚至是學校領導者,即使我們想要“徹底改革” 整個體系也無能為力。
然而,我可以做的其實更多的是在體系內的創新,一小步一小步的改變,最終促進教育體系的改變。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為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每一所學校的使命都是幫助學生學習、成長,併為成年以後的生活做好準備。作為父母,他們也抱有一樣的希望,要為孩子做最好的事情。所以AI來得剛剛好,我們剛好有這樣的一個機會,來幫助我們的年輕一代適應未來的AI時代。但是如果我們認為AI將改變一切,那麼我們就過分焦慮了。因為,即使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也仍然需要逐漸的改變,這跟以前是一樣的情況。AI不可能突然改變整個系統,我們有足夠的時間適應這種改變的過程。
當下,對於人工智慧融入教育的過度炒作,會讓我們產生莫名的焦慮,也讓我們對未來教育產生嚴重誤解。我們要是看到歷史上所有的新技術在產生時都會經歷類似的情況,或許就會明白所有新技術從產生到深入我們的生活都需要一個過程,從來都沒有任何技術會突然之間改變一切。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解釋:新技術的理論支援是科學家的責任,把新技術發明出來是工程師的責任,然而讓新技術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則是我們所有人共同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快與慢,則完全取決於我們對新技術的適應情況,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適應這種新技術,那麼它就不會融入我們的生活。
因此,是我們這些使用者決定了AI將以什麼樣的速度進入我們的生活與工作。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教授,《智慧合作:與人工智慧共生共事》一書作者,莫利克(Ethan Mollick)對人工智慧生活和工作的四種未來場景進行了解讀:
1
美好時光
人工智慧技術保持一定的持續性和穩定期,改進是微不足道的,只關注對現有AI技術的漸進性改變和輕微更新。在這一階段,人類無需投入過多的時間與精力來保持對AI技術的學習,所以稱為美好時光。
2
緩慢增長期
人工智慧雖然在繼續發展,但速度較慢,這種變化可以預測。AI的能力不再呈指數型瘋狂增長,取而代之的是線性的較慢增長。這種較慢的步伐讓社會各行業都能逐漸適應變化,在不過分衝擊社會結構的情況下將人工智慧融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這包括醫療、科研、娛樂和教育。
3
指數增長期
人工智慧技術加速發展,遠遠超過人類適應能力。在短時間內,這種場景能看到人工智慧的能力大幅提升,導致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深刻變化,包括安全、娛樂和人際關係。快速發展還可能增加與人工智慧相關的風險,如加強駭客攻擊和虛假資訊活動。這很容易讓人產生焦慮,不過技術的增長與生活中的應用會相互影響,人類只有具備足夠的時間、能力與興趣,才會真正把新技術應用於真實生活。
4

AGI (通用人工智慧期)
人工智慧達到並超過人類水平,導致出現不僅與人類一樣有能力,而且可能遠遠優越於人類的機器。這可能導致超級智慧的產生,從根本上轉變社會的方方面面和人類生活。
當我們讀到第四種的時候,我們可能開始焦慮了,然而,我們目前僅僅處於“美好時光”或“緩慢增長”的情境中。雖然我們討論大資料有些年頭了,但 ChatGPT 是在2022年11月22日才向世界釋出的,到目前還不足兩年的時間,我們所見證的,只能算漸進性增長。那些讓我們產生焦慮的AI技術與功能,都還沒有變為現實,大多隻是處在各種媒體的描述中,所以我們的焦慮從何而來呢?
更何況,從AI到AI融入教育,再到AI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大部分AI教育產品都是建立在 ChatGPT(或其他類似訓練過的大型語言模型)的基礎上,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為教師、學校系統和學生做各種簡單的任務。並不是說這沒有帶來變革,但我們現在看到更多的只是口頭或者文字的改變,最多也只是“用新方式/工具做舊的事情”而已,很少有創新型的“用更好的方式做新的事情”。比如,作為教師可以利用AI技術,建立多元化的評分標準,但是評分標準只是多了,不能算是新的事情。教師的效率提高了,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更美觀的PPT。但是這並沒有更多值得驚訝的事情,我們做了很多年的PPT,提高效率僅僅是一種“量”上的變化,“質”的提高仍然需要時間。
無知者並非都會無畏
可能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焦慮。當新技術出現時,我們很容易陷入當下的情緒,這一方面表現在我們對孩子們能獲得更好教育而感到興奮,另一方面我們對作為教育者將要面對的新局面產生焦慮。然而,我們再看看過去幾年出現在教室的各種技術,沒有哪一種不是在逐步改變的,但也沒有哪一種突然改變了整個體系。比如,智慧白板的出現,如果你瀏覽以前的網頁,你會發現人們曾經投入大量時間去討論智慧白板的優劣,有無畏有人憂,但是智慧白板如今確實很尋常了,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像討論的那樣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甚至也沒有在學校全面普及,當然也沒有給教師的工作帶來我們所擔憂的阻力。
在談及AI的時候,我們一般會發現教師由三種群體:
1
躺平型教師,這樣的教師應該知道教育在改變,但是他們喜歡等待,等到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應用新技術的時候,他們就是焦慮的那個群體,這些教師最終會慢悠悠的被帶動起來。
2
對技術總是持保留意見的反對派,就是反對應用新技術的教師。當面對未知的時候,最容易做的決定就是拒絕。改變現狀是最難的事情,很多時候哪怕只是一點點改變也很難,所以我覺得創新就是往前一毫米或者半毫米,僅此而已。反對改變,反對應用新技術是最糟糕的事情,我們一方面需要培養創新人才,然而一方面作為教師我們不去思考自身的改變,這是一個很悲哀的矛盾。沒有哪一個創新教師是懼怕改變的,也沒有任何一個懼怕改變的教師可以教育出創新的學生來。在這群教師中,焦慮應該是最輕的,因為逃避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反對。
3
幸好,我們還有一種教師喜歡擁抱新技術,這些教師對新技術在教室的應用總是可以全力以赴,爭取了解新技術、琢磨新技術、使用新技術,而且可以創造性地使用。這些教師,就是推動創新教育的中堅力量。這些擁抱新技術的教師,最終會成為變革者,會成為領導力量。但這一群教師本身也有技術上的焦慮,因為他們會發現瞭解得越多,想了解的就更多,創新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道路。同時,這也是一個“製造焦慮”的群體,很多同行的焦慮其實都是來自於這群教師的進步,正是這些教師的好學、宣傳與鼓動,其他教師才發現自己的落伍,從而產生焦慮,當然這種焦慮又會成為另外教師群體自身前進的動力,變革由此展開。所以,擁抱AI的教師,才是改變的中堅力量。只有一直反對新技術的教師群體才會越來越不瞭解新技術進展,對新技術越來越無知,最終被逐步期待。
由此看來,面對新技術的發明只有焦慮程度的不同,並沒有不焦慮的教師。消除或者減輕焦慮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了解AI、逐步應用AI。我們對AI的焦慮還會持續,一方面AI普及需要時間,另一方面焦慮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瞭解AI將如何改變教育,要著眼於目前的技術應用,同時也需要採取長遠的眼光,而不僅僅是看“現在我們能做什麼”。我們總需要一些時間,才會發現子彈最終將飛向哪一個方向。
這正如我們常說的,不僅要專注於眼前的任務,還要仰望星空,心懷詩意和遠大的理想。
我們對新技術的焦慮並不鮮見,這只是人類對新技術恐懼的歷史重現罷了。
校訂:Lilly Li
排版:Beibei Zhu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