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數字時代:在機遇與挑戰中勝出的德國職業教育

在全球經濟快速變革和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職業教育不僅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和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動國家經濟轉型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路徑。尤其是在技術變革、綠色經濟和全球化的大潮中,職業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文丨朱玥龍    排版 | 李嘉祺
技能型人才短缺,行業面臨技術熟練工人匱乏的困境;校企合作不足,企業在職業教育中參與度和主動性偏低;社會認同感低,學生和家長輕易不願意從事職業教育學習……這些挑戰不僅制約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迎接挑戰,德國在適應未來變革、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01
“雙元”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的典範
德國“雙元”教育模式是全球職業教育的典範,其核心理念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這一模式在德國已有數十年曆史,被認為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的同時,要在企業參加實踐培訓。這種學習模式能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所學知識,掌握多項技能。
深度的校企合作:企業與學校在課程設計、教學實踐等方面緊密合作,確保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匹配。企業不僅提供實習崗位,還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評估,以保學生獲得高質量的培訓。
靈活性與多樣性並重:德國“雙元”教育體系靈活性很高,會根據行業需求和學生興趣不斷調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選擇不同的培訓方向,以增強未來的崗位適應性和就業靈活性。
德國“雙元”教育系統下的校企合作不僅深入,而且廣泛。
企業參與課程設計:企業透過與學校的密切合作,參與課程設計以確保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需求匹配。
實施“企業導師制”:許多德國企業實施“企業導師制”,企業導師不僅是學生的實踐指導者,還是其職業發展的指導者。
深度的實踐培訓:企業提供的實踐培訓不是簡單的實習,而是系統的、有計劃的技能培訓。學生參與真實的生產和服務過程,透過實際操作提升技能水平。在這種模式下培養的畢業生就業率很高,許多學生在完成學業後直接被企業錄用。
透過“學徒制”培養的學生,不僅具備紮實的理論知識,還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寶貴的技能型人才。
02
終身教育:
職業發展與終身學習的融合
在全球化和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已不再侷限於為學生提供初入職場的技能培訓,而是逐漸演變為貫穿個人職業生涯的終身學習體系。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在這一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其終身教育理念和實踐為全球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鑑。
德國終身教育體系以“雙元”職業教育為基礎,但並不止步於此。在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後,德國的職業培訓體系依然為其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和成長路徑,包括技能提升、職業轉型、迴歸學習、繼續深造等,以滿足其職場發展需求。
首先,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強調多樣化和靈活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可以學習理論知識,還可以透過企業實踐積累實操經驗。而在畢業後,他們依然可以透過職業進修課程、短期培訓專案或線上學習平臺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這種靈活的學習方式滿足了人們不同職業階段的學習需求。
其次,德國的終身教育體系注重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參與不限於實習和培訓,延伸至職場人士的繼續教育。許多德國企業設立了內部培訓部門,定期為員工提供技能提升課程。同時,政府透過稅收優惠和專項基金,鼓勵企業參與職業培訓和終身教育。
此外,德國透過教育機構的線上學習平臺和數字化課程,為職場人士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學習方式,特別是為偏遠地區人士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德國政府還透過立法和經濟激勵等措施,鼓勵企業參與職業培訓和終身教育,鼓勵企業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
03
數字化轉型:
技術賦能未來的職教之路
數字化轉型是職業教育適應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透過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德國職業教育為學生和職場人士提供了更加多樣化和靈活的學習體驗。
在德國,職業教育數字化的典型實踐包括線上課程的應用、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的引入,以及資料驅動的教學評估。德國的學校和企業透過線上平臺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和技能培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這種靈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支援。
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讓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和直觀。例如,在機械加工和汽車維修等課程中,學生可以透過VR裝置進行虛擬操作,模擬真實的生產過程。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不僅有助於學生學習,還增強了他們對職業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資料驅動的教學評估是德國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另一大亮點。透過大資料技術,學校能夠即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也可以依據資料進行最佳化,提升教學效果。這種資料驅動的教學評估,為職業教育的質量提升提供了科學依據。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價值在於為職業教育帶來了深刻變革。
首先,是個性化學習的實現。透過數字技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效果。例如,人工智慧(AI)技術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資料,推薦適合的學習資源和課程,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
其次,是沉浸式學習的體驗。VR和AR技術的引入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在虛擬場景中進行實踐操作,提升職業技能和素養。例如,在建築工程和醫療護理等課程中,學生可以透過VR裝置進行虛擬操作,提前熟悉實際工作環境,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基礎。
數字化轉型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透過線上課程,不同地區的學習者可以獲得同樣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而透過資料分析和AI技術,學校和企業可以即時跟蹤學生的學習表現,提供及時反饋和指導,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04
與區域經濟發展協同:
以德國工業4.0為例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職業教育不僅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與工業 4.0戰略的深度融合,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德國工業4.0的核心是智慧製造和數字化轉型,其目標是透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升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德國職業教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提供大批高素質技術人才。透過學校的理論教育和企業的實踐培訓,學生掌握了智慧製造、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成為工業4.0的生力軍。
其次,是促進了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透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學校根據區域需求調整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如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高科技產業園區透過校企合作,培養了大量具備智慧製造和數字化技能的技術人才。這些人才不僅滿足了園區內企業的用工需求,還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援。
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精準的人才支援。校企合作,直接幫助學校深入瞭解區域經濟和行業需求,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高度匹配。這種精準的人才支援不僅滿足了企業的用工需求,還為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動力。
促進區域經濟的創新驅動。透過職業教育的支援,區域經濟發展有了更多的創新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還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例如,德國的職業學校透過開設創新課程和實踐專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許多學生在畢業後創辦了自己的企業,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透過職業教育的支援,可以縮小區域經濟中的城鄉差距和行業差距,提升整體競爭力。例如,在偏遠地區的職業學校透過線上教育和數字技術,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資源。透過職業教育的支援,偏遠地區的學生獲得了與城市學生同樣的發展機會,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
05
普遍的社會認可:
職業素養與文化的認同
在德國,職業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深深植根於社會的土壤之中。其不僅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更是社會價值觀的體現。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不僅在於其完善的體系和高質量的教育,更在於全社會對職業素養的重視和對職業教育的廣泛認可。這種認可,既源於歷史傳承的積澱,也得益於現代社會的推動。
職業素養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追求,它不侷限於技能的傳授,更注重學生全面素養的培育。在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體系中,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接受企業的實踐訓練。這種模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紮實的專業技能,還培養了他們的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德國的職業教育強調“做中學”,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不斷磨鍊自己,逐漸形成對職業的深刻理解和責任感。
德國職業教育學生素養的培育,還體現在對細節的重視上。無論是機械製造、電子工程,還是手工藝行業,德國的職業教育都要求學生具備嚴謹的工作態度和高標準的職業操守。正是這種對職業素養的追求,使得德國的技術工人在全球範圍內享有極高聲譽。他們不僅是技能的擁有者,更是職業精神的踐行者。
在德國,職業教育是一條與學術教育並行、值得尊重的職業發展路徑。德國是一個以製造業和工業聞名的國家,技術工人一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尊重和認可,早已成為一種文化傳統。這種文化認同還體現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觀念中。
在德國,許多家庭並不認為孩子只有上大學才是成功,他們更看重孩子的興趣和職業選擇。如果一個孩子選擇進入職業學校學習一門手藝,父母和社會都會給予其支援和鼓勵。這種觀念的普及,使得職業教育在德國社會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和吸引力。
此外,德國的企業也積極參與職業教育,不僅將職業教育視為培養未來員工的途徑,更將其視為履行社會責任的一部分。這種企業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了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
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不僅體現在其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技術工人,更體現在其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德國製造業和工業之所以能在全球範圍內保持領先地位,離不開職業教育提供的強大人才支援。職業教育為德國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活力,也為社會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財富。
本文作者留德多年,參加德國大學國際合作與外事工作,從事中德高等教育與就業指導,系 WHO 基金會“藍圖計劃”人才發展公益專案倡議者、GLD 德語發展論壇發起人。
來源:《留學》雜誌總第259期

編輯:李嘉祺
終審:姜乃強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