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到銀幕:電影夢想的另一種可能

在2024年的戛納電影節上,肖恩·貝克的新片《阿諾拉》奪得金棕櫚獎,影片透過講述烏茲別克裔美國性工作者阿諾拉的故事,深入探討了她對成功的追求和人生的反抗。
肖恩·貝克是美國獨立電影界的一位重要導演,他的作品常常聚焦於邊緣群體的生活,透過細膩的敘事手法,展現普通人物的真實面貌。在2014年,曾用手機拍出一部電影。
《橘色》劇照
2014年,為了降低製作成本,肖恩·貝克全程使用手機拍攝了電影《橘色》。與精簡的裝置相匹配的,是精煉的製作人員。《橘色》在拍攝過程中全劇組只有六個工作人員,總共使用三臺手機拍攝,他們穿梭在洛杉磯的街道、好萊塢和比佛利山莊外,用手機鏡頭看這個城市
在次年的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上,《橘色》引起轟動,一方面是肖恩·貝克全程用手機拍攝引起行業的關注另一方面,內容題材之新穎也令人印象深刻。

《橘色》幕後照
以往談起電影製作,總會和漫長、龐雜的工業流程掛鉤,而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已逐漸打破了這些陳規。為那些擁有好故事,礙於製作成本、經濟實力、複雜操作而望而卻步的獨立創作者,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操作方法。
十年過去了,手機攝影技術不斷發展,經過數輪更迭完善,可以更好的幫助年輕創作者完成創作。他們用手機講述自己的故事,踏上了導演之路。
萬物皆可電影
談起華語電影,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為中國內地電影的三大獎項。
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從2019年至今,已連續五年與華為手機合作開闢手機電影的評選獨立單元,不斷探索手機電影創作上限,將手機電影這一作品型別透過官方評選,讓年輕的創作者,也有了在電影業嶄露頭角的機會。
今年, “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已經來到第五屆,參與的創作者也越來越多,投遞作品數量、題材型別以及質量均有所提升。平日觀影中可見的題材幾乎均有涉獵——現實題材、科幻題材、自然題材、藝術實驗、紀錄片,還有將手機作為第一視角,帶領觀眾深入故事,在一旁窺察影中世界。
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部分入圍影片
在影片主題上,手機電影的創作者們也呈現不遜色的視野。
影片《好著呢》討論的是當下銀髮一族缺失親情陪伴的社會現象,以兒子為母親購買了掃地機器人的情節展開——母親從一開始嫌棄掃地機器人,一直到因家中無人而出現了意外的情況,幸好兒子透過掃地機器人的攝像頭及時發現事故才讓這個家庭免於悲劇。

《好著呢》劇照及幕後照

本片以華為Pura 70 Ultra拍攝,全片採用掃地機器人的第一人稱視角來講述,掃地機器人作為貫穿全片的主要線索,也是母子感情變化的助推器。這種獨特的拍攝手法,也讓大眾感知到,手機不單單只是拍攝工具,更是可以化作敘事的一環參與劇情發展。其中巧思,值得細細品味。
再如,影片《過家家》使用華為Mate 60 Pro拍攝,以孩子的視角以及行為映射出父親家暴的現象,引發社會對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進行討論。
《過家家》劇照及幕後創作照
《章魚母親》則使用華為Pura 70 Pro+拍攝,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了一隻雌性章魚的生命旅程。章魚與海洋的故事,鮮少被埋頭於瑣事中的人類所注意。

《章魚母親》劇照

好的創作,重點不是創作者使用何種工具。再好的技術,沒有作者真誠的人文內涵的支撐,終究也是虛浮的。這個時代不缺技術的探索者,或許更需要細膩感知和開啟創作的勇氣。手機不只是生活影像的記錄工具,同樣可以創作出具有豐富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的電影作品。
小螢幕,大創作
當然,技術是電影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為影片的質量設定了基本的底線。當沒有那麼多資金可以消耗時,仍然還可以有機會去創作出優質的影片。
此次影片《章魚母親》是國內首支華為手機拍攝的水下海洋題材類紀錄片,它講述了一隻雌性章魚從覓食、交配到產卵、孵化幼崽的全過程。它隱居在一艘沉船的管道中,對周圍的每一處珊瑚和岩石都瞭如指掌,有時獨自覓食,有時與石斑魚合作捕獵。隨著時間的推移,章魚母親的生命進入了最後的倒計時。她開始為即將出生的幼崽準備一個安全的家園。為了保護這些卵,她停止進食,全身心地守護在洞穴中,細心地清理和照料這些小小的生命。她的生命最終將為她的幼崽提供養分。
本片全程採用水下拍攝,導演黃心馳是一位海洋紀錄片導演,同時也是一位水下攝影師。他的影片強調視覺與科學,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章魚皮膚的肌理,它運動時肌肉的收縮與發力,以在水下變化多端的光影,海洋世界的點滴都被手機精準還原。高質量的畫面呈現為本片增色不少,而這樣的技術實力,也讓手機創作這件事本身如虎添翼。
同時,小體積與便攜是手機攝影獨有的優勢。手機的便攜性讓鏡頭獲得了更多可能。如需要隨時捕捉、跟蹤的紀錄片,手機隨拿隨放可以讓創作者不錯過任何一個精彩時刻。而且,只要你有足夠的創意和想象力,幾乎沒有什麼角度是手機拍攝不到的。
《風送晨曦來》劇照
全民創作的風潮正在形成。人人一部手機的自媒體時代,電影不再是一個高門檻的行業。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評委會主席、著名導演李少紅對移動影像技術的發展也頗有感慨。她回憶道:“幾十年前,我們想拍一部電影,要在前期經歷長時間的學習、磨鍊,扛機器,熬夜,長期跟組,對於那個階段的我們來說執導一部電影是有些遙不可及的事情。如今,手機電影的興起,大大降低了電影創作的門檻,越來越多有想法的普通人開始拍攝專屬自己的手機電影作品”。她說,這是一個“人人皆導演”的時代。華為影像XMAGE首席品牌官李昌竹也感嘆道:“手機電影的藝術邊界正在不斷被突破,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
滑動檢視以下部分獲獎作品海報:
移動影像的正在進行時
華為致力於移動影像的發展已有多年。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被創作者們趣稱為“年輕人的奧斯卡”,因為它對年輕創作者十分友好。以今年投遞影片舉例,高校賽道投遞作品數佔比高達56%。那些自嘲“從電影學院畢業後,啥都能做,就是沒錢拍電影”的年輕人們、被現實條件阻礙的獨立創作者們,都有了一個可觸達的展示舞臺。中國電影也因此獲得了新鮮的創作力量。
手機電影的蓬勃發展,不僅僅為電影行業本身注入活力,更為大眾審美的提高、大眾創作力的激發,帶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近年來,華為一直在移動影像創作領域堅持開創,鼓勵普通人開啟自己的影像創作。今年,華為釋出了其在移動影像領域下一個十年計劃——「華為影像XMAGE共創計劃」。一方面,華為將邀請行業專家、權威機構和創作者,共同擔任“華為影像顧問”,與XMAGE研發團隊深度共創;另一方面,華為將持續投入移動影像文化建設,堅持舉辦全球比賽和巡展,定期輸出移動影像趨勢報告,以行攝、圓桌、大師班等多種方式推廣影像文化。從專業圈層到泛手機使用者,全民均可參與到移動影像創作行列當中。
誠然,高精尖的裝置可以為創作錦上添花。可是生活並不會等待你架好機器、布好光,才上演它的奇妙。那些閃現的靈光,總需要一種更快速更準確的方式記錄下來。
如果你在某個時刻因看到什麼而觸動,拍下它,這就是你創作的開始。沒準,這未來真的能成為一部電影呢?
作者:高令 編輯:影子 運營:yidan 小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