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六六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曾經刷到這樣一個影片,印象深刻:
一位當卡車司機的爸爸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兒:
“爸爸兩天只睡了四個小時,為了省錢一天只吃一頓飯;每天在車裡連空調都捨不得吹,只能跑到倉庫裡睡一小會兒,一會就熱醒了;36度的高溫都不捨得休息,我不怕吃苦,就怕你以後像我這樣。”
女兒聽著爸爸的話,內疚地低下頭,眼裡蓄滿淚水。

爸爸本意是想透過向孩子哭窮,來督促孩子好好努力,可帶給孩子的卻是沉重的心理枷鎖。
評論區一片唏噓:“父母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窮了心。”
是啊,物質匱乏尚可彌補,但若父母從小就向孩子索取這4樣東西,毀掉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01
不要伸手要“情緒價值”:
父母的脆弱,不該成為孩子的枷鎖
聽過一句話:養娃就像種花,除了澆水施肥,但別忘了給孩子陽光。
父母的好情緒價值就是那束陽光,可以滋養孩子的心靈,給予孩子最好的託舉。
可是我卻見過不少父母,不僅不能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還反過來和孩子要情緒價值。
綜藝《媽媽是超人》裡,董潔就是如此。
可能因為是單親媽媽,她顯得對兒子頂頂格外依賴。
頂頂正在跟小朋友開心地玩耍,董潔卻覺得自己被兒子忽略了,還耍起小脾氣:“你再不過來,我就要哭了。”
頂頂很為難,但又不想讓媽媽看到,只好默默地走上頂樓偷偷哭泣。
滑雪的時候,頂頂想自己玩,可是董潔非要頂頂幫她拖著雪圈一起玩,還不停地和兒子唸叨:自己一個人真的很累……
在這段親子關係中,她自己更像是一個小孩,兒子則像是一個大人。
頂頂明明還只是個8歲的孩子,可他卻要被迫成為小大人,要學會看著媽媽的臉色說話做事,壓抑天性。
想起心理諮詢師黃仕明教授的一句話:“一個家庭最大的心酸,就是父母向孩子索取情緒價值。”
孩子天然是對父母有情感依賴的,可當父母無法看見或滿足TA的需要,相反卻讓TA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時,實際上是在忽視孩子的感受,消耗孩子的生命能量。
孩子生來是獨立的個體,並沒有義務成為父母情緒的照顧者。
作為父母,我們要讓自己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傾瀉給孩子。
無論如何,父母要學會提高自身能量,讓自己成為一個核心穩定的人,才能給孩子的身心鬆綁。
02
不要伸手要“選擇權”:
孩子的未來,不是父母的續集
知乎上有個問題:“那些被父母安排人生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網友@田野答道:“像喝慢性毒藥,一點點侵蝕掉自我。”
從小到大,父母都給他安排好生活的一切,從未讓他參與過學習以外的事情。
這導致他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
剛上大學時,他因為害怕和陌生人交流,遲遲沒有勇氣跟新舍友說話。
僅僅因為能在學生會的面試中流利地講話,也足以讓他高興得跟什麼似的。
大學四年時間裡,父親依舊給他安排好了一切:包括選什麼專業,報什麼社團,訂什麼時候的機票回家……
結果畢業那年,一直聽從家中安排的他,一下子變得迷茫不已,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在哪,求職屢屢受挫。
要知道,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意志的續集,更不是夢想實現的託付。
父母若把孩子的選擇權攥在手心,看似是為孩子鋪路,實則折斷了孩子想要飛翔的翅膀。
作為當代物理學界泰斗的楊振寧,卻從沒有要求自己的子女繼承自己的事業。
他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給了他們充分的選擇權。
長子楊光諾從小就對電腦很著迷,楊振寧理解並支援兒子的選擇,還為兒子的興趣花費了大把時間和資金去培養。
最後楊光諾博士畢業後,成為了一名量子計算機專家。
次子楊光宇從小就對天文學感興趣,在化學方面也很有天賦,長大後取得了美國化學博士學位,還利用業餘時間發現了2000多顆小行星。
小女兒楊又禮則有著不輸男子漢的膽氣,從小就夢想救死扶傷,最後成為了一名無國界醫生。
孩子應該是自己生命劇目的主角,在自己的舞臺演繹出自己的篇章。
父母真正的遠見,是讓孩子擁有“選擇權”,走出屬於自己的那條人生道路。
03
不要伸手要“情感債”:
愛不是可以交換的籌碼
我見過這樣一種父母,動不動就把這種話掛在嘴邊:
我這麼一天天累,還不都是為了你;你要做個懂事、優秀的孩子,媽媽才會愛你哦;媽媽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好吃的都留給你,你一定要爭氣……
在心理學上,這種以“犧牲感”為要挾,讓孩子妥協的方式,就是中國式家庭最隱秘的情感勒索。
網友@螺絲艼曾訴說過自己的經歷:
從小到大,父母有什麼好吃的好用的都緊著她,自己卻天天吃剩菜。
出去逛街,她自己看中的衣服父母總會因為嫌貴拒絕買,但會給她帶回來1000塊的羽絨服。
可正是因為如此,父母總是對她有所要求。
但凡她在學習上有一些鬆懈,父母就會質問:“我們拼命工作賺錢,你還考這點成績,你對得起我們嗎?”
她但凡有點抱怨,父母又開始理直氣壯地指責:“爸爸媽媽把最好的留給你,你就這樣對我們?”
整整十八年以來,她一直揹負著這種“負罪感”,一直陷入深深的內耗當中。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父母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幸福,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家長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持久的,不應該當作交換的籌碼。
就像詩人紀伯倫所言:“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給予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父母懂得為自我負責,而不是用所謂的付出去綁架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活出幸福。
04
不要伸手要“關注”:
父母若活成藤蔓,孩子一生都在掙扎呼吸
心理專家陳默教授曾接觸過一個大學生案例。
這個男孩一米八,長相帥氣,但整個人看上去卻特別憂鬱,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和他待在一起都會覺得壓抑。
後詢問才知道,男孩父母很早就離婚了,他從小跟著媽媽一起生活。
打那以後,他就成了媽媽的唯一“關注”物件。
媽媽要求男孩所有事都必須一五一十地坦白,不許隱瞞,否則就會不停地埋怨他,用各種負面情緒要挾他。
就這樣,男孩被媽媽“折磨”了整整18年,幾欲崩潰。
很多父母把自己活成了纏繞子女的藤蔓,每天圍繞著孩子打轉,隨著子女努力生長,束縛越來越深。
父母將生活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不僅會加劇孩子的精神內耗,更剝奪了他們追求自我價值的能量。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專注自己的生活。
一位博主講述自己的媽媽:
她是一位經濟獨立、精神世界十分豐富的女性,結婚生子並不能捆住她。
在她記憶裡,一整個童年時光,媽媽一直都在缺席她的成長,經常長時間地待在國外打拼事業。
因為工作忙碌,媽媽可能一年才回去看望她一兩次。
博主一開始心裡也曾埋怨過媽媽,覺得媽媽沒有那麼愛她。
可是等她長大一些之後,瞭解了世界之大和媽媽所從事的事業之後,開始真正理解了媽媽的選擇。
她甚至把媽媽當作自己的榜樣,不斷努力學習,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如今也成功考取了自己心儀的大學。
父母的人生應該是星辰大海,照亮孩子前方的路。
要知道,父母活成一座山,孩子才能長成樹;父母若活成藤蔓,孩子一生都在掙扎著呼吸。
05
有句話說得好:
父母與子女,本是各自獨立的生命體,卻因血緣締造出世間最深的羈絆。
父母真正的格局,不在於留下多少金錢,而在於能給孩子多少“精神遺產”:
-
穩定的核心:給孩子帶去精神能量;
-
選擇的自由:你的夢想你自己追;
-
無條件的愛:愛你,只因你是你;
-
獨立的勇氣:我先活成光,你再借光而行。
最好的親子關係,不是父母點燃自己照亮孩子,而是各自活成火炬,彼此輝映,照亮人間。
點個“在看”,共勉。
-END-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