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產能過剩,只有共識的匱乏

本文是圓方的第1102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對於現在很多行業生產力過剩了有什麼看法?全球市場已經滿足,很多行業還在上產能,難道不是內耗和冗餘嗎?”
上面這個問題是前兩天直播的時候小夥伴們問到的關於產能過剩的問題。
“產能過剩”從定義上來講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但是從解決方案上來看,卻有兩個不同的思路。
關於如何“解決”產能過剩這個問題,學界一直有兩個方向的思考。一個是供給側的,一個是需求側的。
先聽聽小夥伴們的判斷,產能過剩到底是哪一方面的問題呢?
在早上6.30直播的時候圓方是這麼回答的:
產能過剩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和產能過程所對應的一個詞是需求不足。 
你說要解決產能過剩,不是說你要把現有的產能全部幹掉。而是有沒有辦法去提升需求。
舉個例子,今天中國的鋼鐵水泥這些產能大家都知道是“過剩”的,也是經過了幾輪“去產能”之後的過剩。
但是如果說馬上有一顆小行星要撞擊地球。我們要實施流浪地球計劃,為了建造行星發動機。那麼我們現有的鋼鐵水泥產能還過剩嗎?
不光不過剩,可能連10%的需求都滿足不了。
所以產能這個事情是一個確定性的“客觀”結果,但是需求這個事情是一個不確定性的“主觀”判斷。
人類在過去上百年的高速發展,底層驅動力是技術效率帶來的的產能提升。
但是當我們現有的工業能力已經足夠滿足大部分人的基本物質保障之後。而如何去提升需求?或者進一步說如何去創造需求,可能才是在這個時代最最關鍵的事情。
不管是馬斯克的移民火星星辰大海,還是歐洲過去一直講的地球變暖的故事,或者是我們說的全面脫貧,共同奔向小康,底層都是為了凝聚一個共識創造“需求”。
02
人類需求升級的軌跡,本質是文明躍遷的刻度尺。而人類文明史本質上是一部"需求創造史"。
當古埃及人將法老陵墓從方錐體升級為金字塔形態時,當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爭相開闢新航路時,當上世紀美蘇爭霸將科技競賽推向太空時,這些看似"非必要"的需求創造,實則是推動文明躍升的隱形齒輪。

今天,當馬斯克用SpaceX火箭將特斯拉跑車送上火星軌道時,他販賣的不僅是科技產品,更是人類對星際生存權的想象。這種需求創造已超越傳統經濟學範疇,演變為文明存續的底層邏輯。

就像19世紀倫敦市民無法想象地鐵系統會催生"通勤"這種全新需求形態,今天的儲能技術突破可能讓撒哈拉沙漠成為全球能源中心,徹底重構供需版圖。

03

當然,除了技術突破會增加以外,還有

共識的更新。

中國脫貧攻堅戰提供了一個絕佳觀察樣本。當2015年決策層提出"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時,外界普遍質疑這是否會加劇產能過剩。

但實踐展現的卻是另一幅圖景:
– 貧困地區基建投資累計超1.6萬億元

– 農村電商市場規模五年增長12倍至2.8萬億元

– 鄉村旅遊年接待量突破30億人次

這些"被共識創造的需求"不僅消化了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產能,更催生了數字農業、智慧物流等新產業形態。更具啟示意義的是,當10億級人口同步進入現代消費市場時,產生的需求裂變遠超簡單疊加。

又比如中國的新能源戰略,2023年中國光伏產能達全球需求1.9倍,但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裝機量需增長4倍才能實現碳中和目標。這看似矛盾的現實恰恰印證——現有產能過剩本質是需求維度錯配。

04

今天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臨界點上,我們或許需要重新理解一個殘酷真相:不是產能過剩阻礙了發展,而是需求匱乏正在窒息文明的呼吸。

今天人類正站在文明史的奇點上:
要麼用創造需求開啟星辰大海,讓產能成為文明躍遷的推進劑

要麼困在存量博弈的黑暗森林,讓過剩產能化作貿易戰的硝煙

這個選擇,將決定我們是被重力束縛的塵埃,還是照亮銀河的火種。

正如流浪地球計劃裡那1萬座行星發動機——它們燃燒的不是氫氣,而是人類永不滿足的進取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