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這麼錯下去,中產被吃幹抹淨是遲早的事

戳上方藍字關注我哦
有讀者在星球問了我一個問題:
球友的意思是,明明全社會都知道投資已經救不了經濟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增加人們的收入,但為什麼政策上還是執迷不悟,一直不改?
其實很大一個原因,是在稅。
因為拉動內需與當下稅收制度,實際是矛盾的。
很多人一直不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都生產過剩了,還是要堅持投入生產,難道地方政府不清楚,這些資源投出去,如果形成不了可供消費的資產,都成了爛尾樓,那不就是浪費嗎?
事實是,知道,但沒辦法。
因為從稅收角度來說,我們國家主要收的是標準的間接稅,而間接稅的特點,就是和消費沒什麼關係,所以它只能從生產和流通環節徵收。
而正是這種從生產和流通環節徵稅的政策導向,會使得地方政府在做決策的時候,更傾向於投資生產,而非推動消費。
簡單解釋一下,比如說我國目前第一大稅種是增值稅,而增值稅就是針對生產端的貨物銷售增值額的徵稅。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在生產和流動環節就把稅給收了,那麼政府在作決策的時候,會怎麼選擇呢?
不用想,他一定會促進生產為主,因為只有這個環節,才能給它帶去實質的收入。
爛尾樓等模式看上去很可怕,但實際在建設的時候 爛尾樓的稅收已經被收走了。
而在這個模式下,你就會很能理解為什麼我們會一直生產過剩了。
原因很簡單。
因為生產過剩,是最符合稅收邏輯的,你看上去的生產過剩,實際是稅收過剩。
你帶這個稅收邏輯,再去理解房地產,其實就容易理解了。
為什麼經濟這麼不景氣,你去看地方上的專案,各種基建活動還是上個不停,建房子的步伐從來就沒停過,為什麼開發商明明房子都賣不出去了,政府還是要堅持賣地。
原因就在於稅收。
因為稅收邏輯停留在生產環節的時候,產能過剩就是一種最優解。
當然,這種邏輯不一定是有問題的。
因為在我國過去那種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把資源投入到生產端,形成基礎設施、電力能源、科技研發等等,最起碼是形成了資產的。
但這種模式天然就會存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你習慣在生產端徵稅的時候,你是很難轉換到拉動內需的。
因為內需,和稅收邏輯是反過來的。
舉個例子,這幾年各種消費券發個不停,但民眾對此的感觸,可能並沒那麼深。
原因也很簡單,你看上去這些消費券都在發,但再仔細一查發的地方,全是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像什麼三四線縣城,很少,或者沒有。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道理不難理解,因為對地方來說,發消費券是一件完全吃力不討好的事。
我在之前說過了,我們的稅收環節是在生產端收的,那麼對地方來說,你消費的東西必然不是我這邊生產的,我這邊消耗財政給你發消費券,你消費了我又收不來錢,這不是白花了?
而對於北上廣深或者省會來說,他們大多是大公司的總部,有稅收,而且他們大多承接著本省的生產環節,能夠收稅,所以這些城市,相對願意發消費券。
理解了稅收的差異,你再去看這兩個地方的政策差異,是不是就很明顯了?
所以你再去看地方的操作,對什麼會熱衷一點?
對提振消費?
不,提振消費對當地經濟可能有幫助,但對當地稅收來說,沒半點好處。
對地方來說,他們最好操作方向的就是基建投資,搞房地產投資,因為搞不搞得成是一回事,但至少稅收是有了。
這就是內需為什麼拉不起來。
最後,我們再聊一下稅收在生產環節的問題。
那就是被大家詬病很多的質量問題。
為什麼我們國家的產品老出質量問題,但地方對此不是很重視。
原因很簡單,因為稅收不在消費環節,而在生產環節。
生產環節交過稅了,消費環節,稅收是不關心的,那既然無關,為什麼要對消費環節負責呢?
房地產如果是在消費環境收稅,那麼一定不可能存在爛尾樓,但恰恰是在生產環節收稅,所以才會產生一系列爛尾樓。
稅收過了,誰還關心爛尾樓?
看懂了這些,你就知道為什麼拉動內需這麼困難了。
因為你看上去要求的是拉動內需,但實際上根本不是拉動內需,而是要對現有稅收體制動刀。
後者,是很難的。
全文完。既然已經看到這裡,請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我們另開設有知識星球,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先點選以下知識星球的介紹連結看一下:
往期閱讀:

這個是加入星球的二維碼:


微信渠道,便宜50  搜尋sweet99430 即可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共同探尋投資和財務自由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