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諮詢近期課程(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
一個男孩,從小學習就非常優秀,曾經是全國奧數冠軍,後來又考上了名牌大學。
但是,除了學習能力,其他方面並沒有優勢。
在學校時,同學組織聚會,他總覺得“刷題更重要”,還嘲諷別人浪費時間。
大學時,他和舍友處不好關係,有同學看他孤獨,給他帶一杯奶茶,他卻懟過去:你們就是想看我笑話。
因為不會洗衣服,不會做家務,不打掃宿舍衛生,因此遭到室友的排擠。
於是,他開始頻繁地自我懷疑:我是不是很差勁?
為什麼許多曾經優秀的孩子,長大之後卻變得:承受力弱、情商低、社交能力也不足?
哈佛大學曾針對“學霸群體”的研究顯示:
40%的受訪者存在親密障礙,35%的受訪者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甚至存在著長期的社交障礙。
這一刻,你會發現有些孩子學習越優秀,心理能量卻越脆弱。
因為:很多父母養孩子,都把時間砸在了教育投資上,而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實際上,真正養孩子,重要的不是教育投資,而是這幾種“硬核投入。”
01
做孩子的情緒“充電寶”
曾經看過一個學霸和媽媽的對話:
孩子一放學,媽媽就說:
“期中成績出來了,這次數學低了幾分,我已經給你準備了幾套練習題,吃完飯就去做。”
這個孩子一聽,立馬發怒:
“一天天就知道說這些,我是人不是機器。生病了就不能讓我休息嗎?是不是我累死你才滿意?”
然而,媽媽在一旁冷漠地看著:“我做這些還不是為了你!”
很多父母,還在進行傳統的“雞娃”教育,只看重孩子的成績,忽略心理素養的培育。
開口談的都是成績,忽視孩子的累、不開心,更是厭煩孩子發脾氣。
他們雖然物質上對孩子沒有缺失,但精神上的無節制損耗和索取,正在慢慢消耗孩子的能量。
根據《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有3000萬人正遭受情緒障礙和情緒問題困擾。
他們在父母面前得不到情緒關注、內心積壓著許多壓力,於是變得抑鬱、自卑,甚至叛逆。
孩子的心理撫養其實比成績更重要,只有讓孩子體驗到被關注和被包容的感覺,他才會擁有情緒能量,有動力去強大自己。
曾經有一個高考裸分705分的學霸,採訪他母親時,她說:
“他考砸了,就找我發發牢騷。我就安慰他,給他擁抱。我也沒別的辦法,就這樣一直寬慰一直寬慰,一天天就過去了。”
父母就是孩子情緒的能量棒,孩子累的時候,安慰、鼓勵會讓孩子放下疲憊;孩子遇見情緒困擾,這時候父母就是“充電寶”,傾聽,能為孩子充上正能量的電。
情緒有依靠的孩子,才會持續注入心靈能量。
02
給孩子“廢媽式”放養
網上有一個段子調侃:爸爸帶娃,能活著就不錯了。
我們發現,孩子只要跟著爸爸,動手能力就非常強。
因為,很多的父親和孩子待在一起特別懶,對於孩子屬於能用則用的態度:
吃完飯了,讓孩子幫忙收個碗;
想喝水了,喊孩子幫忙倒一杯;
甚至不想出門,讓孩子跑腿買包煙都是常事。
這樣,孩子還樂此不疲。
可是,媽媽們呢?
怕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然後變成“又愛指責又動手”的媽媽。
殊不知,這樣的言行會造成:
削弱孩子的行動力,讓他變成依賴的人,最後什麼都不會做,什麼都做不好;
指責孩子做不好時,實際上在指責孩子“你太差”,然後會陷入指責-代替-指責這樣的惡性迴圈,一點點消減著孩子的生命力。
看到一個新型詞語“廢媽式放養”,指的是:會做的事,裝不會;不會做的事,求助孩子;必要的時候,要“管住”自己的手,多讓孩子去動手。
比如:
孩子想吃雞翅,我們就教他做,等他第二次想吃時,就裝“弱”,說不舒服,讓他自己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了;外出買菜,假裝擰不動,孩子就會心疼你馬上來幫忙;學習時,說這道題好難,我都看不懂。
把自己裝得無能一點,為孩子去騰出發揮他能力、孩子感覺到“他有用”。
當孩子的需求感被填滿,即使內心會恐慌、會害怕,但他們的心裡有種“爸爸媽媽需要我”的聲音在喚醒孩子,就會刺激孩子去行動。
真正睿智的父母,並不是隨時都要強,而是用最柔軟的方式去喚醒孩子的能量。
03
夫妻之間要有“粘合劑”
曾經有一個女孩說,自己的父母經常吵架,吵完了之後還會將她當出氣筒,讓她兩頭受氣。
所以,每次她回家之前都特別忐忑,害怕回到家又見父母吵架,也害怕父母又將矛盾指向她。
她每天小心翼翼,主動討好父母,心裡的委屈無法訴說,因此產生焦慮情緒。
如果一個家庭總是衝突不斷,孩子會被迫成為夫妻關係的犧牲品。
因為,父母發生衝突,和孩子的關係也會出現不對等,他會用討好的方式去應對這樣的氛圍,慢慢地他就會變成討好型人格。
曾看過一項針對兒童心理的研究表明:
長期處於緊張環境中的孩子,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父母的關係過於緊張會讓孩子長期處於不安的情緒中,缺乏安全感和關愛就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特別懦弱、自卑。
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有觀察力,也更敏感脆弱。
夫妻間一個冷漠的眼神,幾句難聽的話,在孩子那裡很可能就是一束烈焰,灼傷到他們稚嫩的心。
有人說過:父母相愛的家庭,孩子抗挫折能力自動+50%。
如果夫妻之間:
經常準備儀式感,會讓孩子對未來有期待;
父母彼此尊重,孩子也會同等的去尊重他人;
夫妻之間氛圍和諧,孩子的精神世界才會充滿安全感。
因此,父母之間需要粘合劑,讓彼此的感情牢固一點,為孩子建立“愛”的種子。
彼此陪伴、溝通、理解、支援,去給孩子做榜樣。
孩子被愛環繞,世界都會是一片光亮。
04
做孩子失敗的“能量場”
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有很嚴重的畏難情緒:
孩子寫作業時,一遇到稍微難點的題就不想做;
學腳踏車學到一半依然學不會,就不願意再去努力;
遇到挑戰,不敢面對或者直接放棄;
經常把“我不會”、“太難了”掛嘴邊……
為什麼有些孩子一遇事就否定自己呢?
這就是因為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太低所致。
心理學上有一種人格描述,叫“失敗陷阱”:指的是一個孩子總是接受批評、打擊,他就會害怕失敗,並且會時常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比如:
膽子太小了,以後怎麼辦?
這次考試怎麼沒考好?是不是沒認真?
可惜了,孩子離重本線就差3分,還是不夠努力啊……
這些長期的負面評價,會降低孩子的能量場,讓他失去信心和堅持,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懼怕困難,不敢嘗試。
養孩子,應該隨時都讓孩子保持正能量,不要給孩子灌輸“你不行”的思想。
《小狗錢錢》中,提到一個“成功日記”,父母記錄孩子每一天自己做成功的事情。
比如:
肯定地對孩子說,鬧鐘一響,你不用我催就起來了;
雖然覺得作業很難,但你依然堅持,你就很不錯了;
不用我提醒,你主動收拾好了書包……
每個孩子都會面臨失敗、挫折,這時候的父母一定要做孩子的能量場:引導孩子在失敗中找到愛與力量。
比如:孩子競選班長失敗,跟爸媽抱怨自己比不上別人。父母說:“你很善良,經常幫助別人。”
讓孩子在失敗中也擁有正能量,他便不會再糾結失敗,從而處於積極正面的情緒中。
05
做孩子的廢話“製造機”
曾經看過一個電影《萬箭穿心》,裡面有一個特別失敗的母親。
她為了供兒子讀書,任勞任怨,可是兒子卻對她充滿怨恨和誤解,考上大學後竟要與她斷絕母子關係。
而他們的關係會變得如此,就是因為:
從小到大,她極少和兒子聊天交流,對兒子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作業寫完了沒有”。
她的眼裡只有孩子的學習,兒子感覺到母親是一個特別冷漠的人。
如果親子關係沒有含有溫度的交流,會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遠。
哈佛心理學家曾指出:父母與孩子間的“廢話”時間,竟是孩子智力和情感發展的重要推手。
為了這個結論,他們還進行了一場實驗,將實驗人員分為兩組:
一組家長堅持每天與孩子進行至少半小時的隨意聊天,無論是討論今天晚餐吃什麼,還是爭論超級英雄誰最強。
另一組家長則保持平時的交流方式。
半年後,結果讓人瞠目結舌,那些“廢話”家庭的孩子,在智力測試中平均分數竟然比對照組提高了12分!
這也就充分證明了:經常參與聊天的親子關係,養育出來的孩子更健康。
親子關係中廢話聊得越多,孩子的腦子就越靈活,親子關係的粘性也會越高。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多與孩子聊一聊這些廢話。
·和孩子聊夢想:找到他的追求和目標。
·和孩子聊生活:為他增添生活的樂趣。
·和孩子聊金錢:教會他理財。
·和孩子聊防範意識:告訴他這個世界的危害,讓他學會保護自己。
·和孩子聊規劃和目標:告訴他人要學會自律。
.和孩子聊興趣:點燃他對生命的激情。
·聊親情關係:教導孩子懂得人情世故,讓他在充滿愛與被愛的環境下接受耳濡目染。
06
董宇輝說:
“蘋果熟得晚,是在給自己儲存糖分,花開得晚,是因為花期未到。有一種晚,是在經歷,是在成長,是在提供走向成熟的養分。”
養孩子,不是隻看他的現在,要學會給孩子做直線教育,讓他未來走得穩妥一點,而不是現在太成功。
除了成績,還要讓孩子去經歷困難,去培養他的情商,去培養他的社會能力,去關注他的心理素質;讓孩子做個勇敢、有衝勁的人。
因此:包容和愛、親密和互動、關注和重視缺一不可。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星星,我們要用愛去引導他們綻放出最絢爛的光彩。
-END-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