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吃街,被“登峰造極”的網紅頂流佔領了。
作者 | 內參君 輪值主編|張心笛
視覺、插圖|張勁影 編輯 |權紫君
來源 | 餐企老闆內參(ID:cylbnc)
這個卡是不是也可以不打。
春節假期,在當地熱門小吃街、隨著人潮緩緩挪動,終於擠到小紅書收藏的高贊打卡攻略裡的奶茶店前面,看到價目表後,安安心裡打起了退堂鼓。
她和同行的朋友開始猶豫要不要點單,因為小程式顯示要再等半小時。以及要不要再加30塊錢買個印著旅遊城市名的杯子,大部分打卡筆記,基本都是拿那個杯子拍的。買的話,“奶茶花銷”直接奔50元。
但放眼整條小吃街,“打卡”哪家店都是相似的情況。街上清一色的網紅小吃,梅花糕、熱奶寶、拇指生煎、一米薯條、酸奶麻花、金幣麵包、文字燒。網紅小吃清一色的不便宜。安安本來打算一次體驗好多小吃,一次發個朋友圈9圖,現在覺得自己打不起卡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紅小吃變得越來越貴。
熱奶寶,之前4-6元一個,現在加料後漲價到十幾、二十元一個;
大熱狗披上華麗的外衣後“身價”大漲,同樣從個位數升至兩位數;
烤紅薯不再淳樸,前段時間#冰雪大世界一個烤紅薯賣38元#還登上了微博熱搜;
比火炬冰激淋還要大塊頭的煙囪冰激凌,40元一個;
……
小吃越來越貴,原因並不難看出。網紅小吃在“漲價”這條路上狂飆時,也進化出了一些似乎配得起身份的特點:
場景迭代升級:從流動地攤,到餐飲店引流附加產品,再到專門店、集合店
小吃,這種品類在早些年間多是在街頭、地攤上,有三兩商販挑著扁擔進行售賣。因為能夠就地取材,反應當地的一些風俗文化,消費者往往不是奔著“吃飽”而是“解饞”的目的,品嚐當地多元化美食。因此區別於正餐,取名“小吃”。
經過多年的進化,小吃也慢慢從地攤、街頭、夜市等場景,開始駐進餐飲店或是含蓄些納入選單。有的甚至把網紅小吃搬上店招,作為門店的主打之一,有的直接海納百川,開“小吃整合店”,賣各種各樣的網紅小吃。
比如分米雞上了“烤豬蹄”單品,火鍋店裡賣“烤苕皮”,炸串店還有“肥腸卷大蔥”……這些店家多是以“網紅小吃”為賣點,將食客“引導”到店中,哪樣小吃正當紅,哪樣小吃就競爭上崗。
現在,網紅小吃開始獨當一面,有越來越多新的小吃品類入駐商場,開出專門店、集合店。如熱狗品類有LICKING DOG 美式熱狗、髒髒狗美式熱狗店;辣子雞店有老韓煸雞、萬麻子煸雞等;以及在各景區中大機率能見到,但很難說清是哪個品牌的竹筒奶茶……
分量不斷加碼:本體增量+不斷堆料,超越“零食”分量以提高身價
現在的網紅小吃,整體的分量越來越紮實。
在每個產品的個頭上做極致。要麼極致大,走巨無霸路線,比如煙囪冰淇淋,分量大到兩人合吃一個冰激凌,也吃不完;要麼極致小,走迷你路線,但售賣方式是一個組合,主打豐富體驗,因此最終分量也不小。
除了在本身個頭上做文章,許多小吃也在瘋狂新增“小料”,給自己裹上更加豐富的外殼。
像芝士、海苔碎、醬料、糖霜都已經是非常基礎常規的小料,新興的網紅小吃新增的小料更加特別,也更復合。
比如烤紅薯里加的奶茶“珍珠”(木薯粉圓子),黑糖珍珠紅薯、芝士紅薯、焦糖糯丸子紅薯、奧利奧紅薯、焦糖紅薯冰淇淋等;苕皮裡面包萬物,鹹、酸、辣口的配菜皆可往加,如雞爪、小龍蝦等。

營銷持續發力:緊跟潮流前線,主動追蹤熱點,持續複製
讓小吃成為貴价網紅小吃,離不開“包裝”。不僅是幫助網紅小吃更好“凹造型”的異形包裝,而且更是營銷方面的包裝。
餐飲圈關於地風道物掀起“溯源”風潮,小吃也開啟標註產區。比如上海一家烤栗子店,就給不同烤栗子標註產區。

營銷發力,更常見的方式是蹭熱點。最出名的當屬“我在XX地名很想你”,大大小小的內容遍佈小吃街,有的是路牌,或規規矩矩放在門店外邊,或立在門店裡面,甚至有在二樓的,主打一個錯落,有是路牌造型的鑰匙、或者冰箱貼,還有做成竹籤的。當然,文字上也有創新,例如改為“我在XX地名很想發財”等吉利話。
小吃街就像一個8G衝浪的野路子營銷好手。當一個物品符號被驗證為具備流量後,小吃街就開始瘋狂複製,無孔不入地安插它的多元版本。不一定做到高大上,但做到讓人記憶深刻。
網紅小吃價格提高,在外表上是小吃場景迭代升級、分量不斷加碼、營銷持續發力,而實質上是小吃的定位轉型,角色從“正餐外”轉型為“餐本身”,小吃主食化。
配合主食化做幾重因素疊加,售價自然就上來了。
但對於不少消費者而言,網紅小吃已經變成全國統一的產品,難說有什麼特色,加上提高價格,更難說有什麼價效比。除卻假日因素短時間內出現供不應求,遊客量下降的平日裡應該怎麼辦?
在上一次內參君盤點網紅小吃時,有位專做小吃的老闆在評論區留下了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我就是成都網紅街賣小吃的,賣苕皮豆乾、五花肉、鍋巴土豆、冰粉,基本上你能想象到的小吃品類我們都賣……這條街上的很多小吃品類,不出兩個月就換了,有的甚至一個星期就能更新替換一次。
什麼火就做什麼。第二天再出攤時看到,隔壁攤位除了人沒變之外,招牌廣告全部換了,就知道這個人在響應速度(指追網紅熱點品類)上絕對是高手。
現在的網紅小吃起步門檻低、技術含量低,很多從業者都是半路出家的,模仿小紅書上教程做的。這些產品生命力不長久,更沒有底蘊,甚至就連宣傳圖也是小紅書下載下來的。所以說做小吃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賺錢,也遵循二八定律。能賺錢的始終只有少數人。”
一年之後,回頭再看2023年的網紅小吃們,會發現在講究“質價比”、“價效比”的今天,像是去年爆紅的竹筒奶茶、包括剛火了沒幾天的罐罐烤奶,即使是在春節人流高峰時期,生意依舊慘淡。
其核心原因在於大家對於“網紅”這個詞語的觀念在轉變。在整個消費降級的背景下,理性、務實的消費理念充斥餐飲賽道,傳統網紅小吃的價格一漲再漲,相對來說會受到更大的阻力,再加上產品創新力不足,導致網紅小吃很難跑出來。
不能否認的是,隨著專門店的開出,我們能觀察到部分具有生命力、創新力和差異化的小吃品類伴隨著專門店開出,不斷崛起。但更多的網紅小吃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其底層邏輯,反而用了更大的門店,更多的人力,更高的價格來進行包裝。
在經歷了場景、營銷、造型等各項突破後,網紅小吃眼下似乎只剩下“在價格上尋求變數”這一條路能走。加價、跟隨著旅遊潮汐起落,然後做成一次性生意。
這樣的加價生意在“質價比”時代還能走多久,對於營銷套路疲倦的消費者還會買多久的賬,網紅小吃麵臨的挑戰還有很多。
*本文由授權野性消費吧轉載,轉載請聯絡原出處。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野性消費吧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