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的減脂餐,吃完“10天胖5斤”?

文/饃王
編輯/閆如意

前段時間,編輯部的小k,學了一套“便利店減肥法”。
此後,每天在便利店精心配比減脂餐的他,在半個月內無痛長胖了5斤。

看著無數有共同遭遇的網友,小k心裡納悶:
為什麼無論如何精心計算熱量,只要把用餐地點選在便利店,就必定會發胖?
一直被他視為戰友的“便利店”,怎麼一到關鍵時刻就把他背刺了?

便利店,成就多少“疲勞肥”?
盤兒亮條兒順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減肥過程中,“熱量計算”是最重要的部分。
先估測出自己每日的基礎代謝,再讓攝入的能量低於這個基礎代謝值。如果每天保持如此,即使體感上吃得再多,最終也一定會瘦下來。
可熱量這東西就像黑匣子,你只知道它存在,但看不到它產生的過程。
看網上那些減肥博主們每次做飯前給食材一一稱重的樣子,還以為他們投資了實體黃金正在驗貨,繁瑣程度讓人望而卻步。
所以,有沒有這麼一個地方,既能在吃飯時候看到熱量還方便計算?
打工人的天線豎起來:這不就是公司樓下的便利店嗎?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soda

便利店的食物有兩大特點:一是冷,二是乾淨。
冷就不說了,便利店主食如果不讓店員加熱一下,吃起來就像工作日的心一樣冰冷。
而乾淨就有門道了,把一張原料和營養成分都標註清楚的標籤,貼在一個通體透明的塑膠蓋子上,再配合上便利店的白色燈光,很容易給顧客一種”明廚亮灶的開放式廚房“感覺,沒有套路,只有敞亮。
也因為這個特點,便利店最盛行的日本和中國,都興起了一種”便利店減脂法”。
只要不高於自己的基礎代謝值,便利店裡的所有食品都可以划進選擇範圍內,減肥一下變成了萬以內加減法。
網友們見狀群情激昂,大有一種把便利店吃成自助的勢頭。
有人講究葷素結合,用煮玉米配合牛肉蝦仁粉皮卷。
色香味俱全的同時,就站著把肥給減了。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晗

還有朋友貫徹“可以吃不好、不能吃不飽”的原則。
每天服用一大框湯湯水水的關東煮,照樣能完成低卡目標。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天山董姥

囊中羞澀的朋友還從冰箱裡淘出了“雜糧組合”便當。
只要9塊9,又能買到豐富的膳食纖維,還能給你整上優質蛋白。
這價格還要什麼腳踏車,這都已經騎上新能源摩托車了。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在逃鍋包肉肉肉

然而,算盤珠子打得再響,也不如體重秤震耳欲聾的沉默。
滿心以為自己正在減脂陽關大道上前進的朋友們,終於發現了一個問題:
我怎麼還在胖?還胖得更厲害了?
有朋友只是每天中午吃一份“袖珍”盒飯,就無憂無慮且不明不白地胖了五斤,還有人吃頓飯就因為多點了一隻小麵包,第二天直接長在身上了。
便利店,我們說好的熱量缺口呢?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珍妮瑪士多

靠關東煮掉秤的朋友,也進入了“平臺期”。
雖然肉沒怎麼長,但把自己吃成了儲水的仙人掌。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海苔肉鬆小貝

便利店,你贏了。我入了你做的棋局,也進了你搭的豬圈。
可說到底,憑什麼按照熱量表吃還能胖這麼多?
思想警惕的網友,在排除了諸多可能性後,終於把目光鎖定在了便利店的重量標籤上。
便利店,難道你一直偷偷往我碗裡添飯?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小巴吃不飽

把便利店食物依次上秤之後,所有網友都傻了。
本以為不缺斤少量就達標的便利店食品們,居然大多數都“超重”:
有網友在便利店買了一塊標重110克的三明治,回家放到秤上後居然顯示出150克,超出了標準重量近三分之一。
某網友買到195克飯糰回家稱出快280克之後,覺得自己可以代替劉謙上春晚表演魔術。
質量守恆定律在便利店的食品面前是如此不堪一擊。
在這裡,你只要吃了三個飯糰,那麼你就吃了四個飯糰。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顛人的攝入

更高的重量,衍生出了多餘的熱量。
經過網友對便利店三明治的細緻拆解後發現,在沒計算沙拉醬熱量的前提下,標註150大卡的三明治,實際熱量已經往230大卡以上去了。
相當於在便利店吃飯的朋友,每頓飯比自己以為的多吃了一半。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番茄醬公主

說到底,重量超標這件事,幾家歡喜就有幾家愁。
對餓鬼打工人來說,這多出來的好幾十克就無疑是天降富貴。就好像午休去加油站想加半箱油,結果發現服務員偷偷給我加滿,下午幹活的時候,低血糖的手都不抖了。
但小k這樣對飲食有嚴格規劃的自律派可就傻眼了,明明只吃了一個三明治,嘴跟胃要對一天的賬。
都說青春沒有售價,減肥更是沒有容錯。
公司只想讓我們出勤,便利店卻盼著我們“出欄”。
偷偷把我養肥,難道是想把我論斤賣?

多少打工人的兩餐,被便利店霸佔?

其實,普遍出現在便利店的熱量超標,並不是他們故意為之。
為保證新鮮度,一般的便利店主食保質期很短,普遍在2天左右,一旦過期便不能售賣。
如果每一批都挨個稱重、打不同標籤後再出廠,那花去的時間可能讓這些食物剛剛卸貨,就得當成臨期食品進入櫃員的肚子裡。

圖源頭小紅書使用者@彌勒7

雖然不單獨計算每一份食品的熱量,但是食品出廠前,會採用一個更加簡單的甄別方法。
他們把食品分批次稱重後,規定一個“最低重量”,重量達標的組別繼續出場流程,而不夠數的組別,就視為“瑕疵品”返工。
於是,為了防止主食重量不達標被返廠造成的損耗。
“塞爆”,成了廠家對便利店食品的常規處置方式。
不能少,多塞點總沒錯吧?
於是就全塞打工人肚子裡了。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momo

便利店食品的熱量表,通常是透過用供應商和食品成分的資料庫計算而得出的。
於是配上加量不加價的主食,實際熱量便和標註熱量產生很大出入。
根據某食評網站的便利店主食抽樣測評,他們將六款便利店食品送實驗室檢測。
得出的結果是:5款脂肪超標,4款能量超標,重量也基本沒有幸免。
看完答案的打工人們面面相覷,相視苦笑:
果然是錯怪工作了,胖最終還是因為多吃了。
不過,便利店熱量超標能在網際網路上引發如此多的討論,也確實是因為:
在便利店吃飯的人,比我們想象的更多。
有的朋友因為預算有限,在所有工作餐選項中瀏覽一圈後,斷定便利店快餐才是最具價效比的選擇。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你的名字

還有窩囊打工人朋友因為老闆不讓在工位吃飯,只能被迫在午休時間跑到便利店解決溫飽。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小黃是個打工人

除了衷心喜歡便利店的朋友之外,吃便利店總像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瘦子千萬種,胖子都雷同,“牛馬膘肥、中產肉柴”好像已成人類肉質定理。
卷錢跑路的健身房烏央烏央,幾片菜葉賣天價的輕食店叮咣叮咣。
這些聲勢浩大的場面,對本來就沒太多時間投資自己的打工人們,可能沒那麼大影響。
他們通常不像中產有時間和精力搞徒步、騎行等甩肉專案,也不能在午休的時候找一間安靜寬敞的餐廳細嚼慢嚥。
但所有在便利店裡的創造力,都透露了打工人的不屈和倔強。
不甘於疲勞肥,用種種方式將便利店使用得更合理更健康,難道不是一種改變現狀的努力嗎?

“便利店默契”,也是城市人的疏離感

儘管有熱量、健康種種方面的擔憂,提到便利店,小k還是願意先甩出一打它的優點。
暴雨沒帶傘、旅行漏帶洗漱用品,女性突發生理期,男性出差忘帶剃鬚刀……
生活千瘡百孔,便利店縫縫補補。
被都市快節奏生活衝得兵荒馬亂的陣腳,進了便利店就能重新列陣站穩,再戰幾百回合。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ko112

便利店對於都市打工人來說,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它給不了你最好的,但能給你最湊合的。
它還致力於告訴你,現實中不存在萬無一失,但是每有一失你都可以去便利店看看能不能找補一下。
正因為這種紙尿褲般的“兜底感”,讓很多大城市通勤的朋友,都和便利店產生了過命的交情。
便利店身上最讓小k喜歡的一種特質,還是流淌在顧客間的一種默契。
一種把便利店,當作“公共場合”裡的“私人空間”的默契。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whoru
儘管有時候,購買的東西很“個人”也很“隱私”。
但即使再狼狽的顧客,在便利店裡也能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的行李箱開啟整理。
儘管餐桌的座位很小,顧客間的距離也可以說是“摩肩接踵”。
然而每個在吧檯吃飯的人,仍然能營造出一種上班時間坐進了“全封閉隔間”的安心感。

也許,便利店的櫃員見過人脆弱的一面,僅次於急診室門外的護士。
就像寸土寸金的辦公商圈裡,只有便利店面前的這截小桌子,才是一個你可以把自己放心攤開在桌上的地方。
60釐米x60釐米,放得下一份熱量虛標的便當、一杯無糖飲料,還有一個帶支架的手機。
沒有工位的如芒在背,也沒有休息區的高強度社交。
有的只是你、你的飯,還有屬於你的短暫逃離。
跟溫暖比起來,熱量或許真沒那麼重要。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