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被西方史學隱匿的歐洲被殖民史

【老何史地雜記 】

西班牙半島曾經是阿拉伯帝國的殖民地

被西方近代史學隱匿活埋的古代八百年歐洲史

中世紀歐洲有一個被阿拉伯人統治的時代,對此,近現代西方出版的《歐洲史》基本上是完全隱匿不提,或者移花接木改了名字而後匆匆一帶而過。所以,盲從於西方的中國知識界對此一重要歷史幾乎普遍一無無知。

【覆蓋歐亞非的倭馬亞帝國】
建立於公元7世紀中葉的倭馬亞王朝(英文名稱Umayyad Caliphate), 中文又譯伍麥葉王朝、奧美亞王朝,是一個橫跨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大阿拉伯帝國。
倭馬亞王朝由阿拉伯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即後來的哈里發穆阿維葉一世)於661年建立。
倭馬亞帝國時代,阿拉伯的對外征服達到了高峰,疆域最廣闊之時東至中亞、西至西班牙、法蘭克(法國)倭馬亞王朝是阿拉伯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
倭馬亞王朝首都是大馬士革,官方語言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貨幣名第納爾,人口數量3400萬(公元750年),主要民族包括 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在倭馬亞時代,伊斯蘭教遜尼派居統治地位。
倭馬亞帝國的全盛時期,國土關聯歐洲、亞洲、非洲三洲,面積超過1340萬平方公里(公元750年)。包括歐洲的後倭馬亞王朝,最後滅亡時間為公元1492年。
倭馬亞王朝統治和影響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葡萄牙地區)達到八百年以上。
【倭馬亞家族 】
倭馬亞家族原是麥加阿拉伯貴族古萊什部落12支系中最強盛的一支,是一個富裕的商業家族。為公元4世紀阿拉伯古來氏族著名首領庫賽伊的長子阿卜杜勒·馬納夫的族裔之延續。
 倭馬亞家族,作為阿拉伯商業貴族,在歷史中影響深遠。穆阿維葉的父親曾經堅決反對穆罕穆德,但是他的叔叔奧斯曼卻是穆罕穆德的忠臣,一直陪伴在穆罕穆德的身邊,幫助他度過所有劫難。
穆罕默德死後,由生前緊密跟隨他的四大哈里發相繼執政。
但是此時伊斯蘭內部由於家族門戶之爭發生嚴重分裂。
【什葉派與遜尼派】
擁護穆罕默德家族為繼承人一派,推舉穆罕默德女婿阿里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領袖伊瑪目,這一派稱作什葉派。
“什葉”在阿拉伯語中是“追隨、親黨”的意思。什葉派(英文:Shi'ites)是隻擁護阿里的一派,故又稱作阿里派。什葉派認為只有阿里及其後裔為哈里發的合法繼承人,尊奉阿里與其後代為“伊瑪目”,認為他們是“受安拉保護,永不犯錯誤”的賢人。
與什葉派對立的遜尼派,他們主張哈里發不一定必須出自雜湊姆家族,重要的是哈里發能夠體現伊斯蘭的正統主流經義和思想。
遜尼派全稱“遜奈與大眾派”,阿拉伯語“遜奈”的意思是教義,遜尼派的阿拉伯語意為“遵守遜奈者”,亦即“遵循正統者”,即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遜尼派人數約佔全世界穆斯林的85%以上,穆斯林信徒大多屬遜尼派。
擁護 穆罕穆德的雜湊姆家族,跟隨阿里一系的為什葉派。
擁護非雜湊姆家族出身的哈里發的為遜尼派。
倭馬亞家族不是雜湊姆家族出身,屬於遜尼派。
【倭馬亞世襲王朝的建立】
“倭馬亞”一名,得自阿拉伯商人倭馬亞·伊本·阿卜杜勒·沙姆斯的名字,他是倭馬亞家族始祖。
穆罕默德傳教時期,倭馬亞家族的首領阿布·蘇富揚是多神教麥加貴族的政治代表,堅決反對穆罕默德。
公元622年,阿布·蘇富揚驅逐穆罕默德及其追隨者離開麥加,迫使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阿拉伯人稱這一年為希吉拉(遷徙)。伊斯蘭教曆法則以這一年為紀元元年。
而與此同時,倭馬亞家族另一重要成員奧斯曼·本·阿凡,卻是穆罕默德最早的忠實追隨者和最親密戰友之一。
穆罕默德逝世時未對繼承人的產生方式作出任何指示,所以先知去世後,伊斯蘭世界在哈里發人選問題上發生分裂。最終以元老推選的方式選舉產生了新的哈里發,進入了短暫的哈里發時代。 
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本·阿凡於公元644年被推舉為哈里發。他繼位後,大力扶持本家族成員在帝國境內擔任軍政要職,引發穆罕默德一族的雜湊姆家族不滿。
很多人仍然記得倭馬亞家族曾經是先知創教初期伊斯蘭最兇惡的敵手。
公元656年奧斯曼·本·阿凡遇刺身亡。先知的堂弟兼女婿,雜湊姆家族的阿里·本·艾比·塔裡卜繼任為哈里發。
奧斯曼的堂侄穆阿維葉是擁有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敘利亞總督。於是,穆阿維葉集聚遜尼派發動了大規模內戰。
穆阿維葉是穆罕默德傳教時代的宿敵阿布·蘇富揚的兒子,但他父子在公元630年皈依了伊斯蘭教。
穆阿維葉於公元633年參加伊斯蘭對敘利亞的征戰,後被任命成為阿拉伯駐大馬士革總督。穆阿維葉在其堂叔奧斯曼任哈里發時代,獲得了對整個敘利亞地區 的軍政統治權。敘利亞成為了他的私人領地。
公元657年,穆阿維葉在隋芬戰役中戰勝阿里的軍隊。阿里(被稱為最後一位“純潔的哈里發”)於公元661年被刺殺。於是穆阿維葉制服反對者,成為帝國的新 哈里發。
公元679年,穆阿維葉宣佈其子葉齊德為他的 繼承人,此舉將哈里發的伊斯蘭選舉制度徹底破壞,此後阿拉伯帝國成為世襲王朝帝國。
【強大的倭馬亞帝國】
穆阿維葉任哈里發以後,就調兵遣將,開始對外開疆拓土,同時武裝傳播伊斯蘭教。
阿拉伯軍隊的東線大軍於公元664年佔領阿富汗斯坦首府喀布林,然後揮師北上,進軍中亞內陸地區。先後征服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剌子模等廣大地區,直至帕米爾高原始為唐朝和吐蕃人所阻。而伊斯蘭也隨阿拉伯大軍傳播到中亞地區和中國西域,直至今日。
與此同時,東線的另一支阿拉伯軍隊,南下遠征印度,迅速征服了今日巴基斯坦的 信德和旁遮普地區,標誌著伊斯蘭教從此在印度河流域紮下根基。
在西北方,阿拉伯軍隊三次進攻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帝國 ,佔領了安納托利亞的大片區域,只是由於羅馬皇帝立奧三世利用君士坦丁堡天險頑強抵抗,而未能攻克這個名城。
倭馬亞王朝是阿拉伯帝國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倭馬亞王朝崇尚白色,故中國史書稱其為“白衣大食”。
【進軍西班牙】
穆阿維葉一世建立了阿拉伯人的第一支海軍。
公元711年,倭馬亞王朝的埃及總督穆薩·伊本·努塞爾手下的摩爾人將領塔裡克·伊本·直布羅陀率領穆斯林軍隊渡過海峽——該海峽此後即以塔裡克的名字直布羅陀命名,GibalTariq)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712年,西班牙被倭馬亞王朝攻佔,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政省,首府設在今日西班牙的科爾多瓦。

不久穆薩·伊本·努塞爾本人率領更多軍隊渡海。阿拉伯軍攻佔西班牙全部領土,進而征服日耳曼人,摧毀西哥特王國,建立了安達盧斯阿拉伯王朝。
公元732年,穆斯林軍隊穿越比利牛斯山,進攻法蘭克王國。
至此,倭馬亞王朝時代的阿拉伯基本結束了大規模的對外征服。初期四任哈里發和倭馬亞王朝的兩次大規模征服運動,為阿拉伯帝國奠定了廣闊的疆域基礎。
到公元8世紀前半葉,阿拉伯帝國基本形成遼闊的版圖,東起印度河和帕米爾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開灣,南自尼羅河下游,北達裡海和鹹海南緣,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土地,是當時世界上領土最廣大的帝國。
倭馬亞帝國版圖
【倭馬亞王朝的滅亡】
在倭馬亞王朝的內部 ,反對力量也一直在活動者著。最大的反對派就是伊斯蘭什葉派。
什葉派拒絕承認倭馬亞哈里發的合法性,認為哈里發一職只能從先知女婿阿里的後裔 中產生。
迫於倭馬亞王朝的巨大壓力,阿里的長子哈桑主動放棄了哈里發的繼承地位。儘管如此,他仍然被穆阿維葉一世的下人毒死。
於是,什葉派轉而支援阿里的次子侯賽因,侯賽因也在公元680年被倭馬亞軍隊殺害。
在整個倭馬亞王朝時期,哈里發政權與什葉派的戰爭一直持續不斷,但遜尼派也始終未能消滅什葉派。
倭馬亞王朝後期,國家內部矛盾已發展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什葉派仍然要推動阿里的後裔復辟。伊斯蘭哈瓦利吉派則根本反對知世襲制,要求恢復公選哈里發的伊斯蘭民主制。
帝國中的新穆斯林、非穆斯林、波斯人、美索不達米亞人,普遍 反對王朝的經濟和宗教的壓迫制度。古來什部落的雜湊姆家族與倭 馬亞家族的歷史性對立,在哈里發問題上已經激化到不可調和 。
起義和動亂在帝國中此起彼伏,遍及各地。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身雜湊姆——穆罕默德家族的貴族人物艾布·阿巴斯乘勢而出。他以波斯的呼羅珊為根據地,利用什葉派的支援,聯合波斯人,發動了反對倭馬亞王朝的大起義,在各地起義軍的猛烈進攻下,倭馬亞王朝垮臺了。
而後,艾布·阿巴斯登基哈里發,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王朝——阿巴斯王朝。阿巴斯王朝是什葉派和波斯人當權的王朝。
阿巴斯掌握帝國的最高權力後,立即開始清算和屠殺倭馬亞家族,對遜尼派也進行鎮壓。
【西班牙半島的後倭馬亞王朝】
早在倭馬亞帝國時期的712年,阿拉伯軍隊已經自北非登陸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佔領安達盧西亞(今西班牙南部),伊斯蘭教隨之傳入歐洲。
750年,阿巴斯王朝對倭瑪亞家族進行大屠殺時,倭瑪亞第十任哈里發希沙姆的孫子阿卜杜拉·赫曼·伊本·穆阿維葉(731—788)倖免於難。
阿卜杜拉先後逃到巴勒斯坦和埃及,於755年到達北非的休達,受到其母舅統治的柏柏爾部落的保護。
755年末,阿卜杜拉·赫曼率阿拉伯的柏柏爾人,從西班牙格拉納達南部海岸登陸伊比利亞半島。
756年,阿卜杜拉率軍自塞維利亞北進,在瓜達爾基維爾河畔,同阿巴斯王朝駐西班牙總督優素福的軍隊決戰,優素福敗逃。
阿卜杜拉攻佔科爾多瓦,於此建都稱王——“王號埃米爾”(阿拉伯語,國王、總督)。
阿拉伯人伊比利亞地區建立了阿拉伯人的後倭瑪亞王朝,即歐洲人所說的科爾多瓦阿拉伯人的哈里發王國。
西班牙成為了阿拉伯人的歐洲殖民地,而科爾多瓦作為首都,成為9世紀以後整個歐洲最輝煌繁華的城市。
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曾經是 阿拉伯王朝的都城
在後倭馬亞阿拉伯人統治西班牙的800年中,宗教政策一直比較寬容。來自中東的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人徒和平共處,並不存在宗教歧視,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國取代阿拉伯人後,天主教發起了驅逐異端的大規模宗教迫害,伊斯蘭和猶太人遭到屠殺或驅逐。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是現存於西班牙科爾多瓦市內具有典型阿拉伯建築風格的古蹟。
大清真寺建於786年,是穆斯林佔領了科爾多瓦後所建(近代以後西班牙基督徒將清真寺已改變為天主教教堂)。
公元786年前後, 後倭馬亞王國埃米爾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欲使科爾多瓦成為與東方匹敵的偉大宗教中心, 於是建造了這個大清真寺。後來經過不斷擴建,到1236年時, 該寺院的面積比初建時擴大了2倍, 一次可容納2萬多伊斯蘭信徒從事宗教活動。
清真寺內景
在哈利發希什姆二世和哈里曼三世時期,擴建工程達到最高峰。建築風格和特色始終沒有改變, 只是建築面積越來越大,裝飾越來越豐富。寺院完全是按阿拉伯清真寺的傳統風格修建起來的。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的穹頂,但繪畫已被改變
757年,埃米爾阿卜杜拉下令停止在聚禮日為阿巴斯王朝哈里發祈禱。
761年,阿卜杜拉再次擊敗來攻擊的阿巴斯軍隊,又打敗法王查理曼大帝,鞏固了後倭馬亞政權。此後後倭阿拉伯國同基督教歐洲遂以比利牛斯山脈為分界。
912年,阿卜杜拉·赫曼三世(891—961)繼任為新埃米爾。他足智多謀,勵精圖治,善於用兵,使後倭瑪亞王朝得到輝煌中興。
920年,阿卜杜拉率軍北征,擊敗基督教萊昂國王奧多諾二世的聯軍。
928年,阿卜杜拉滅西班牙南部西哥特王朝,俘虜王室權貴。
929年1月,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加稱伊斯蘭最高尊號哈里發,下令在祈禱和公文中,以“保衛安拉宗教的哈里發”稱呼自己。
此後,史學家稱該王朝為“科爾多瓦哈里發帝國”,歐洲史著作中稱之為“西薩拉森帝國”。
932年,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向南部的法蒂瑪王朝和北方的基督教諸王國不斷髮動軍事攻勢。
931年,攻佔休達,倭瑪亞帝國將領土擴張到北非,阿拉伯海軍稱霸西地中海。倭瑪亞帝國成為雄峙歐洲及大西洋的強大的伊斯蘭阿拉伯國家。

11世紀起,後倭瑪亞王室內部爭權奪利,禁衛軍專權,哈里發更迭頻繁,政局陷於混亂。1031年,哈里發希沙姆三世(1027—1031)被廢黜,哈里發國家分裂為20多個由封建主掌權的小國。

1492年1月2日,首都格拉納達被西班牙天主教徒攻陷,後倭馬亞王朝滅亡。從公元8世紀算起,阿拉伯人統治及殖民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將近八百年。
西班牙人滅後倭馬亞阿拉伯王國後,繼承了阿拉伯人的航海技術和力量。
1492年這一年夏季,冒險家哥倫布率船隊由西班牙加迪斯港灣出發,開始大航海冒險。10月12日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並登上巴哈馬聖薩爾瓦多島。在發現及佔領西印度群島後,西班牙掠取了新大陸的大量黃金及白銀而成為海上強國。此後,西班牙殖民者開始了對拉美的征服和佔領,將疆土擴充套件到大西洋的彼岸和菲律賓
【後倭馬亞西班牙王朝的文化】
伊比利亞半島又稱比利牛斯半島,是歐洲第二大半島,南歐三大半島之一(與義大利等國所在的亞平寧半島、希臘等國所在的巴爾幹半島並稱為南歐三大半島)。
從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人征服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包括今天的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部分地區)。在此後的將近 7個世紀裡,阿拉伯人為歐洲帶來了先進的東方文明,建立了一個偉大獨特的阿拉伯化的西班牙文明,使得西班牙成為中世紀歐洲的金融、經濟和 文化中心。
後倭瑪亞王朝統治西班牙七百餘年,成為歐洲最繁榮富庶的地區,使伊斯蘭教及其學術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
後倭瑪亞王朝最高統治者為哈里發—埃米爾,掌握著全國的軍事、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權。後倭馬亞王朝以伊斯蘭遜尼派教義為國教,以阿拉伯的教法學說立法和執法。哈里發之下設侍從長,行使首相職權,由各部大臣和樞密院官員組成最高行政會議。
後倭瑪亞王國分6個省區,由瓦利(al-Wali,即省督)負責軍政事務,司法權由哈里發委派宗教法官執行,朝廷設大法官。
後倭瑪亞王朝有10萬常備軍。東方的騎士貴族制度,由阿拉伯人 傳入歐洲。
騎士戰時出征,平時執行交通和對外貿易任務。後倭王朝以商業立國,在12世紀義大利半島銀行城邦興起之前,是歐洲最大的金融和商業中心。
後倭王朝鼓勵農業 ,興修水利,開墾土地,改良耕作技術,發展畜牧,植桑養蠶,鼓勵手工業和商業,開發礦產資源,進行東、西方貿易,經濟十分發達。
【歐洲文明化的起點】
西班牙阿爾罕布拉阿拉伯王宮
西班牙格拉納達埃米爾國(英語:Emirate of Granada)的王宮阿爾罕布拉宮,是西班牙的著名故宮。
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 Palace),名字來自於阿拉伯語,意為“紅堡”。阿爾罕布拉宮是格拉納達埃米爾穆罕默德一世在1238年興建的,1492年格瑞那達陷落後王宮被荒廢。1828年在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資助下,修繕與復建恢復原有風貌。
這個宮殿被認為是中世紀阿拉伯人留存在西班牙所有古蹟中的精華,有“宮殿之城”和“世界奇蹟”之稱。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裝飾堪稱世界奇蹟,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爾罕布拉宮和其周邊的附屬建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這個王宮是歐洲地區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也是後來法國凡爾賽王宮和奧地利維也納王宮模仿的建築原型。
後倭瑪亞王朝大力倡導和贊助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在各主要城市創辦各種學校、圖書館、書店、天文臺、醫院,阿拉伯語得到傳播和使用,促進了歐洲由野蠻向文明的發展。
中世紀西歐神權統治和宗教裁判所禁錮的時代。西班牙是阿拉伯世界和東方,科學技術和儲存下來的小亞細亞人文著作(所謂的“希臘”文化)傳入西歐的橋樑。
阿拉伯語文與西歐本土語的結合產生了拉丁語。
西班牙的阿拉伯人進行了歐洲歷史上著名的百年翻譯運動,把東方的經典包括亞里士多德學說輸入歐洲。東方文明的一些重要成果,包括航海火藥造紙術和阿拉伯數字,也都是由西班牙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可以說,對歐洲前期文藝復興貢獻甚巨而起傳播橋樑作用的,正是後倭馬亞王朝。
在阿拉伯人的扶持下,修道院與大學的建立,興起成為文化中心。在10世紀時,後倭王朝首都科爾多瓦有居民11萬戶,約40—50萬人,是當時歐洲最大 的城市。
後倭王朝前三任埃米爾創辦免費高等學校27所,並在最大的科爾多瓦清真寺創辦歐洲第一所科爾多瓦大學,吸引東西方的穆斯林及信奉基督教的學生來此學習。這所大學的圖書館藏有40萬冊圖書,許多書籍都是珍本。在該城還建有清真寺700座,公共澡堂300所。
中世紀時期,科爾多瓦與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齊名,成為西方世界的三大文化中心之一。
後倭王朝聘請和鼓勵不同信仰的東西方學者從事哲學、自然科學和宗教學術研究,並透過翻譯活動將阿拉伯東方伊斯蘭文化與希臘文化相結合,在伊斯蘭教義學、教法學、哲學、天文學、醫學、數學、語言學、史學和文學等領域取得大量成就,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學者。
其著述豐富多彩,在中世紀伊斯蘭學術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伊斯蘭科學文化透過科爾多瓦和托萊多兩城傳到西歐,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
阿拉伯 學者,科爾多瓦的雕像
【被西方現代史學活埋的阿拉伯歷史文明】 
西方史學為了抹去阿拉伯帝國對歐洲歷史的影響 ,也採取了慣用的移花接木的改名術。例如,西方為了掩蓋東方羅馬帝國的歷史,將羅馬帝國改名為莫須有的拜占庭帝國。為了掩蓋印度河文明的起源和中心地,而把恆河以南的婆羅門教地區改名為印度 。
同樣,他們不稱科爾多瓦伊斯蘭國為阿拉伯王國,而 稱之為摩爾人即摩洛哥王國。著名的阿爾罕布拉宮,明明是阿拉伯後倭馬亞帝國的王宮,但在現在所有的歐洲導遊介紹中,這個王宮卻都 被莫名其妙地稱為“北非的摩爾人在西班牙留下的最著名的建築”。
而著名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1238年天主教“收復失地運動”後,被改造為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
大 清真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