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人(Moorish),與拜占庭一樣是歐洲人發明的偽史學名稱。
古代歐洲人把居住在北非的人稱為“毛羅人”–也就是摩爾人的語源,意思是棕色皮膚的人。
這個詞包括多個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例如包括阿拉伯人、伊索比亞人(即衣索比亞)、柏柏爾人(今摩洛哥突尼西亞)等。
甚至後來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大洋洲地區的棕色人族也被歐洲人稱作毛利人,也是摩爾人的衍生詞語。
在歐洲系語言中,摩爾人就是廣義的阿拉伯人和北非人的意思。
摩爾帝國,是歐洲人對伊比利亞半島中世紀在西南歐洲建立的阿拉伯歐洲帝國的稱呼。
阿拉伯人則稱這個歐洲的阿拉伯帝國為安達盧西亞。
【西班牙半島原為阿拉伯帝國的總督區,即“西班牙埃米爾國”,後為“科爾多瓦哈里發國”、“科爾多瓦倭馬亞王朝”等。中國史籍稱“西大食”,“綠衣大食”。西方史籍稱“西薩拉森帝國”。】
這個帝國在歐洲曾經存續了八百年,即幾乎包括整個中世紀,這個阿拉伯帝國是當時全部歐洲政治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是歐洲的政治金融和文化中心,對歐洲人的中古及近代文化發生了最深刻的影響。帝國前期首都是今日西班牙南部城市科爾多瓦。
歐洲最早的大學不是歐洲人設立,而是阿拉伯·摩爾人在科爾多瓦設立的,即公元10世紀前後在科爾多瓦大清真寺設立的科爾多瓦大學。
大學體制後來被歐洲天主教大學特別是耶穌會大學所模仿。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及阿拉伯大學
所謂的15世紀“文藝復興時代”以後,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葡萄牙崛起,影響周邊的義大利半島、法蘭西以及荷蘭比利時低地諸國家相繼崛起,引領歐洲殖民金融文明數百年,以至文化的優勢主導力和影響至今仍然存在;根本原因即在於,這個地緣文化區域透過阿拉伯人繼承了中古東方亞洲的先進文明與技術。但是在主流歐洲史中,阿拉伯人統治的摩爾帝國的歷史和文化卻很少被提及,有提及也是一帶而過。受西方史學影響,中國主流世界史學多年來對摩爾帝國也普遍無視,或者所知甚少,西方偽史則大流行。
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摩爾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