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斯里蘭卡的開齋節。整個白天不能吃喝的漫長齋月結束啦。開齋節這天,豐盛的食物呈上來,供人們盡情享用。
但是…喂喂?開齋節不是伊斯蘭教的節日嗎?佛教國家斯里蘭卡怎麼也會有呢?下面就是斯里蘭卡第三大民族的故事。
▼圖 | 試穿典型的斯里蘭卡穆斯林旁遮普式服裝。斯里蘭卡是一個佛教國家,截止2018年,人口為2167.00萬人(資料來源:世界銀行)。這裡70%以上人口信仰佛教,也有印度教徒、天主教徒和穆斯林。其中穆斯林人口約200萬,大多數是遜尼派穆斯林。
錫蘭國的穆斯林:漂洋過海來小島
斯里蘭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當年很多往返於此地經商的阿拉伯人留了下來。這些阿拉伯人有的留在島上世代繁衍,成為了現在斯里蘭卡的穆斯林——“摩爾人”(The Moors),如今是斯里蘭卡的第三大民族。在斯里蘭卡從事餐飲、寶石行業的,許多是摩爾人。

▼坎達拉瑪遺產酒店:建築師傑弗裡.巴瓦代表作
著名設計師傑弗裡.巴瓦的爺爺,就是一個摩爾人大律師。點選回顧:富二代、終身未婚、同性戀、辭職走遍歐美…這位混血錫蘭人,他被稱為“斯里蘭卡之光”。大概是有阿拉伯人經商的基因,斯里蘭卡的穆斯林很會做生意。摩爾人曾經在殖民時期被葡萄牙人視作競爭對手,被放逐東遷。
他們一路從西部沿海,逃到中部和東部。這就解釋了為何在一些斯里蘭卡東部城市是穆斯林人的大本營,比如拜蒂克洛、亭可馬裡,人口構成上僧伽羅人、泰米爾人、穆斯林各佔約1/3。

▼斯里蘭卡東部小鎮卡坦庫迪街景
人口稠密的卡坦庫迪可以說是東部最繁榮的穆斯林小鎮:這裡穆斯林居民比例高達98%。
但是斯里蘭卡的穆斯林社群也分為不同派系,比如我們曾經寫過的博拉派。點選回顧:解密 | 世界博拉穆斯林大會在斯里蘭卡舉辦,10天超2萬人湧入科倫坡,這說明了什麼?

▼博拉穆斯林女性特徵:不遮擋臉部,穿著兩件式分體連衣裙"rita",顏色鮮豔,配有花邊和圖案,以區分遜尼派穆斯林女士服裝,在人群中比較有辨識度。博拉派穆斯林通常也比較富裕。
穆斯林聚集區:斯里蘭卡“寶石城”
斯里蘭卡的崇山峻嶺之中有一片區域叫做拉特納普拉。僧伽羅語中“拉特”是指寶石,“普拉”是城市,這裡的確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寶石之城,也是整個亞洲最大的寶石礦區。更難能可貴的是,這裡的寶石礦層較淺,蘊藏量豐富。人們用十分原始的手段就能開採出珍貴的寶石。

▼Ratnapura附近的寶石礦井
兩岸的樹林或田地裡總可以看到圍繞礦井搭起來的簡陋工棚。採礦工人甚至需要手持蠟燭進行作業,用這種原始的方法確定空氣中氧氣是否足夠。
作為寶石之國,珠寶開採和銷售行業解決了錫蘭小島上許多人的就業問題。蘭卡從事珠寶生意的人也非常多。在拉特納普特多轉轉不難發現,買賣寶石的很大比例是蓄著鬍子,穿著長袍的穆斯林。

▼斯里蘭卡南部的穆斯林人
他們是古絲綢之路上,留在小島繁衍的阿拉伯人後裔。
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貿易的興起,則把錫蘭寶石引向了世界。航海時代,到訪這座島嶼的水手們帶回到西方的錫蘭首飾讓歐洲人驚歎不已;4-5世紀,中東人、波斯人在印度洋上的絲綢之路航行,將神秘的錫蘭寶石帶到東方交易,這引來了更多的阿拉伯人為寶石前來錫蘭探險。

▼停留在斯里蘭卡生活繁衍的阿拉伯商人後裔被稱為“摩爾人”,他們是斯里蘭卡的第三大民族。
家族式經營也是穆斯林珠寶商們的一大優勢。很多做得好的家族都是分工明確,各管一塊。許多珠寶商有家族成員分工明確:有的在外採購原石、有的負責國內銷售網路,有的專司協調和銷售。

(遊客在寶石城觀看寶石打磨)
一般來看,穆斯林多從事貿易環節,而僧伽羅人原來主要從事寶石開挖和切割。現在這種分工越來越模糊,但大部分礦老闆都是僧伽羅人。這樣,穆斯林和信仰佛教的僧伽羅人能相對和諧地相處,都從這個國家豐富的礦藏裡分一杯羹。

▼人們在河床和溪流中“淘寶”
歡 迎 探 討 合 作
聯絡微信:srilanka-nanggii1

斯里蘭卡小妞:資深島民,寫蘭卡最多的中國人。
長居科倫坡的中國記者,出版7本書,斯里蘭卡國營報紙《星期日觀察》專欄作者,曾獨家專訪時任總統、總理、外長、國防部高官,商界人士和藝術家等。
多次赴京全程報道全國兩會,並曾受邀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慶招待會。同時也是旅行者和徒步愛好者,住遍島上酒店,足跡慢行4大洲30多國。
出版作品包括:指南《中國國家地理.斯里蘭卡旅行指南》、旅行筆記《印度,不可思議》, 譯作《勇者征途:攀登七大高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