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圖片▲立即試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每逢五一假期,有個夜終究要熬,我們總說看一次少一次,但很可能這是真的最後一次。
當地時間上午9點,被稱作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巴菲特股東大會在小鎮奧馬哈舉行,負責全程直播的CNBC以《一個時代的終結:沃倫·巴菲特將要求伯克希爾董事會任命格雷格·阿貝爾取代他擔任執行長》為主標題,為這次大會定了性。

2025年5月3日,巴菲特和繼任者阿貝爾
圖源:CNBC
自1965年收購一家瀕臨倒閉的紡織廠以來,沃倫·巴菲特和已經去世的搭檔查理·芒格(享年99歲)用60年的時間,將其打造成為一家獨一無二的美國企業——伯克希爾哈撒韋,而60年來的時間積累,令他成為當代社會獨一無二的“時代活化石”和“奧馬哈先知”。
儘管無人刻意提及,但包括巴菲特本人在內,對於這場有可能是巴菲特最後一次主持的股東大會,人們似乎有了一定默契。
他本人高調宣佈了自己權力交接和對未來持股的處置,而對今年參會的4萬名股東而言,無論是提出個人投資疑問,還是尋求這位投資傳奇人物對當前美國形勢的看法——期待最後箴言的氛圍始終濃郁。
這位94歲的投資傳奇也沒讓大家失望,儘管走路時需要拄著柺杖,但在長達四個小時的問答中,他以不同於同齡人的精力和清晰的思路一一作答。

現場觀眾
圖源:CNBC
在所有問題中,人們最關心的,無疑是美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伯克希爾的投資範圍廣泛,從鐵路、保險、能源、零售、航空、製造業到科技,巴菲特過去常說,伯克希爾哈撒韋所經營的各項業務一定程度是“美國經濟的縮影”,投資伯克希爾就是押注美國。
押注美國成就了他的“股神”事業,1965-2024年,公司實現了20%的年複合收益率,而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約為10%,也給了他評論美國經濟獨一無二的資格。
世界即將進入沒有巴菲特的時代,藉由這篇文章,我們記錄了他對美國乃至世界的幾大忠告。

反對貿易戰:
“不能只讓3億人沾沾自喜”
問答環節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一記非常尖銳的直球:關稅戰。
“您最近表示關稅是一種經濟戰爭的行為,這是否意味著您對貿易壁壘的看法有變化?”
儘管巴菲特很警惕地沒有談到特朗普,但他還是就關稅問題給出了迄今為止最為直接的言論:
貿易不應該被當成武器來使用。美國應該尋求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我們應該做我們最擅長的事情,他們也應該做他們最擅長的事情。
他警告美國不要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為敵:“在我看來,(貿易戰)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這導致全球75億人不太喜歡你,而只有(美國的)3億人以某種方式沾沾自喜,炫耀自己做得有多好。這是不對的,也是不明智的。”
他認為,美國一直都在從自由貿易中受益,“世界其他國家(暗指中國)越繁榮,就越不會以犧牲我們為代價,我們就會越繁榮,我們就會越感到安全,你們的孩子將來也會感到安全。”
巴菲特提到的上述觀點是古典經濟學中的自由貿易理論和國際分工理論。不同國家透過自己的比較優勢進行合作從而達成共贏。自250年前開始,美國就透過種植棉花和菸草和全球各國進行貿易,從一片空白到成就偉業,這是中國高中生都知道的西方經濟學原理。
實際上,早在2003年的時候,巴菲特就在《財富》雜誌撰文,“預言”了貿易戰的到來。
在他看來,美國每年的貿易赤字都在不斷擴大,儘管底子雄厚,但美國就像是一個擁有大筆田產的富家子弟,年年揮霍無度,最終只能靠變賣田產度日。
為了讓美國實現貿易平衡,當時巴菲特發明了一種叫做“進口憑證”的東西,試圖透過這個類似貿易通行證的東西,來穩定美國的貿易逆差。
然而,巴菲特的“進口憑證”最終沒能實現。

截圖:《財富》雜誌
22年後的今天,美國的貿易赤字達到破紀錄的1.21萬億美元,政府債務已經突破36萬億美元。特朗普的上任,更是徹底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這個比他小15歲、總把“交易”掛在嘴上的商人總統的所作所為,將巴菲特和他的公司帶入了前所未見的防禦狀態。
伯克希爾當前手持創紀錄的3470億美元現金儲備(摺合人民幣2.5萬億元),並未下注,伯克希爾在其第一季度財報中表示,關稅和其他地緣政治事件給該集團帶來了“相當大的不確定性”,該公司表示,目前無法預測關稅可能帶來的任何影響。

伯克希爾現金儲備
圖源:網路
衝擊反映在了利潤上,今年第一季度,伯克希爾的營業利潤下降14%,至96.4億美元。大部分跌幅是由於保險承保利潤暴跌48.6%;與此同時,美元貶值也對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盈利造成了打擊。該公司表示,其外匯相關損失約為7.13億美元。
在市場上,巴菲特已連續10個季度拋售股票,並在2024年拋售了價值超過1340億美元的股票,減持了其最大的兩家持股公司——蘋果和美國銀行。

動盪中的美國:
大教堂不能被賭場吞噬
對外他直白表達了對貿易戰的擔憂,更用錢投票做了選擇,但言語上一旦涉及美國的內政問題,股神選擇了以只談過去的方式“打太極”。
有投資者問:應該如何看待美國當下接近“革命性”的變化?到底是樂觀還是悲觀?
他顧左右而言其他:“從1930年到現在美國經歷了很多的事情,自己作為出生在美國的男性感到‘非常幸運’”。
但我們依然可以從其他回答中一窺巴菲特對當下美國的真實看法。

巴菲特在現場回答問題
圖源:CNBC
◎ 其一,將過去的美國比作大教堂。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始終認為:伯克希爾只有在美國才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而即使伯克希爾從未存在過,美國也會取得如今這樣的成功。
在巴菲特看來:“昨天”的美國是資本主義的光輝典範。
善用比喻的他,將美國的制度比喻成一個附帶賭場的“大教堂”。
美國的資本主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它是一座宏偉大教堂的結合體,這座大教堂創造了一個世界上從未見過的經濟體系。在那座大教堂裡,人們基本上是在設計能為三億多人口生產商品和服務的系統,這種規模在歷史上前所未有。同時它旁邊還附帶著一個巨大的賭場。誘惑非常大,尤其是現在,誘惑就是走進那家賭場。賭場裡,大家玩得很盡興,金錢流動頻繁,但你也必須確保大教堂得到供養。未來100年裡,美國必須確保這座大教堂不會被賭場吞噬。
這套比喻其實可以引發多重解讀,它既可以暗示當前美國製造業面臨的“空心化”問題,也能表達出分配回報上的“隨意和反覆無常”以至於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動盪不安等觀點。
同時,這也與巴菲特隨後提及的幾個美國困境相互對照。
◎ 其二,願意投身美國基礎設施的轉型。
巴菲特指出,美國的電網、高速公路系統都已經落後於當前人口和經濟的增長速度,這之間存在重大的轉型需求。
他認為,要推動這些改變,美國政府必須採取更強有力的措施。就像二戰後,他們在很短時間內動員了整個製造業支援戰爭,當時效率驚人。但和平時期,要實現同樣的效率,並不容易。
基於此,巴菲特和繼任者阿貝爾均表示,伯克希爾願意在未來參與其中——“我們確實擁有資本,也擁有足夠的知識,這使我們能夠參與其中。但光有合作願望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
◎ 其三,對美國未來的治理和財政狀況感到不安。
巴菲特展現了對美國未來的治理和財政狀況的極大不安與擔心,尤其他暗示“當被選上的人說一套、做一套”的時候。
他說:
我一直認為,政治人物如果有錢但沒有信用,那對我來說是非常負面的訊號。在財政政策方面,美國長期以來沒有真正解決財政赤字的問題,這從來都不是一個被徹底解決的議題。我們現在的財政赤字狀況難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我們不知道這意味著(能持續)兩年還是二十年,因為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像美國這樣,這種情況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從資料來看,美國財政已經是很難救回來的爛攤子:在可持續的情況下,財政赤字佔GDP佔比應該在3.5%左右,但美國已經高達7%,遠遠超過警戒線。
此外,儘管沒有直接談到DOGE,但巴菲特坦言,削減預算赤字是一項艱鉅但重要的任務。
“那不是想做的工作,但那是一個應該做的工作”,但“國會似乎沒有做這件事”。
“我們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擁有全球最多的創新人才,但我們也確實存在很多結構性問題。如果有地方出問題了,這些問題不會立刻爆發,但它們一定會慢慢發酵。”
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巴菲特股神依然堅定看好美國,依然相信“美國例外論”尚未結束。
只是“就像在公司裡一樣,哪怕是最成功的公司也不可能沒有問題”。
“我們經歷過經濟大衰退,經歷過世界大戰,經歷過我出生時做夢也想不到的原子彈的研製,所以即使我們似乎沒有解決所有出現的問題,我也不會灰心。如果我今天出生,我會在子宮裡一直談判,直到他們允許我去美國。”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成立60週年紀念冊
圖源:CNBC
因此,未來巴菲特和伯克希爾的投資重心依然會在美國,他明確表示,美元確實有各種問題,但是其他貨幣也擁有同樣甚至更多的風險,相比之下,美元依然是最優秀的貨幣。
當然他也不忘補上一句:並不排除未來探索和關注其他貨幣的可能性。
至於因關稅問題引發的市場動盪,股神則輕描淡寫地表示:“過去30到45天發生的事情……真的不算什麼。”

給世界的箴言:
專注於那些美好的事情
六十年來,巴菲特不僅是許多人在投資領域的偶像,也是汲取人生智慧的源泉。很多人都希望從股神口中得到一些真正的“人生經驗”,而兩位老人也樂於分享。在有可能的最後一次股東大會上,巴菲特零零碎碎為大家留下了新的妙語金句。
◎ 有人問,投資中是否可以打破耐心原則?巴菲特表示,有時候投資需要迅速行動,伯克希爾正是因為願意迅速出手賺了很多錢。他認為,我們應該等待機會,而當機會真正出現的時候就不應該遲疑。當然,針對那些永遠不會實現的空談言論也不必耐著性子聽。
◎ 在關於工作的問題上,他認為:年輕人別在意起薪,但要選對老闆和方向。如果你工作的地方是你喜歡的地方,那就是最好的地方。因為如果不喜歡一份工作,就很難長久。
◎ 關於工作和金錢的選擇上,巴菲特說,有意義的工作比金錢更重要,我們可以花時間尋找真正值得合作的夥伴。
◎ 在回答關於“年輕人”投資的提問時,巴菲特說,我建議你去接近那些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請教。花時間和優秀的人相處,找到這樣的機會,分享他們的成功。
◎ 他還給年輕投資者提供建議時說,找到一種獲得滿足和快樂的方式有助於人們長壽,“我認為快樂的人比那些做著自己並不太欣賞的事情的人壽命更長。”
◎ 在回答關於現金儲備問題時,他說:“偶爾會有非常誘人的機會。但不是每天都有好機會。”巴菲特還表示,“投資行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事情的發展並不是有序的。”找到好買入機會的“機率”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越來越高”,這“有點像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來自中國上海的股東向巴菲特提問:“如何應對人生挫折?”
巴菲特則回應道:“我會專注於那些美好的事情,而不是糟糕的事情。人生往往可以很精彩——但也可能遭遇糟糕的挫折。”

尾聲:
一個沒有“股神”的時代到來
股東大會的尾聲,巴菲特意外宣佈:“格雷格(阿貝爾)年底就應該成為(伯克希爾)公司的CEO。”
“阿貝爾並不知道這件事。除了我的孩子之外,董事會的其他成員也不知道”“這就是今天的新聞亮點”。
巴菲特表示,自己“退休”以後,將繼續留在伯克希爾並提供幫助,但是“最終決定權”將會來到阿貝爾手中。
關於巴菲特手中持有的鉅額股票,他表示自己不會出售任何股票,但是會逐漸把股票贈予出去。
話音剛落,現場觀眾爆發一陣陣的掌聲和歡呼。
自此,以巴菲特為核心的股東大會或將結束,聚光燈將從奧馬哈的演講臺離開。
或許全球投資者已經習慣了有一盞明燈為自己的投資決策照亮方向,但歷史最終還是得翻過“巴菲特時代”的終章。
當我們從睡夢中醒來,一個沒有“股神”的時代,就此到來。

2003年5月4日巴菲特與芒格
圖源:蓋蒂圖片社

本篇作者 |王振超、和風月半| 責任編輯 | 徐濤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

點選下圖▼立即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