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真面目

股神在撤退,轉向現金為王。
巴菲特2024年上半年在大幅減持股票,轉為持有現金和短期美債。2024年6月30日,伯克希爾持有的現金和美國國庫券在投資組合的佔比明顯上升,幾乎較2023年12月31日的佔比翻倍。相對應的,巴菲特持有的權益類資產佔比則從70%下降到43%。
目前巴菲特手握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423億美元,此外還持有2346億美元的短期國庫券等準現金資產。按此計算,2024年6月30日,巴菲特持有的類現金高達2769.4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短期國庫券的持有量相對於2023年12月31日幾乎增加了一倍。
股神並不是完全不看宏觀,相反,巴菲特是宏觀大師,他經歷的美國經濟週期比我們看的好萊塢災難片都多。90年代精於宏觀對沖的LTCM搞俄債套利玩脫了,主權債務危機,全球金融動盪,老巴穩如泰山;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老巴就警告過金融衍生品存在重大風險……
股神也不是簡單的“買了就不賣”,Buy & Hold只是老巴投資策略的一種,主要是以可口可樂為首的弱週期高現金的消費壟斷型公司。巴菲特曾經宣稱“永遠不賣”的三家公司:蓋可保險、美國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實際上後來還是清倉了華盛頓郵報。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是非常多元化和靈活的,每個季度都會有倉位調整。巴菲特不意味著當永遠持有的死多頭,什麼是價值不是隻有一個標準答案,這老頭買過藍籌、撿過菸蒂、炒過白銀,玩過衍生品……投資經歷豐富多彩,投資手法爐火純青。 
例如最為中國股民熟知的一役當屬中石油,當2007年投資者48元買了“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中石油的時候,當投資者高唱股民之歌《死了都不賣》的時候,巴菲特卻在二級市場上以12港元的價格拋光了他在2013年以1.1-1.6港元囤的中石油H股,當時很多中巴還嘲笑老巴不懂投資。巴菲特賺了近十倍,但48元買了中石油的散戶踏上遙遙無期的解套之路。從這可以看出,巴菲特對中石油其實相當於格雷厄姆式的投資,低吸高拋做了一個大波段。 
還原一個真實的巴菲特,需要認真研讀他的人生。

施羅德的《滾雪球》出版於美國“次貸危機”後的2009年,當時全球金融界已經開始正視這位老人的投資智慧。《滾雪球》是目前為止最為翔實的巴菲特傳記,更早之前,洛溫斯坦還寫過一本《巴菲特傳: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內容同樣經典,但資料相對簡略。巴菲特的傳記我讀過很多遍,爛熟於心,而且每次閱讀都受益匪淺。
一、巴菲特是“高富帥”
有人說巴菲特是“官二代”、“富二代”,這過於陰謀論了。巴菲特確實算得上“高富帥”,但即便家境殷實,但發跡主要還是靠自己,屬於那種白手起家的牛人。
巴菲特的父親當過眾議員,但美國的眾議員沒太大發展空間,主要是任期太短、權力太小,能夠問鼎總統寶座的大都必須混成參議員或州長,這才是真正的實力派。巴爸爸沒什麼過硬的背景,頂多算是奧馬哈的“地方士紳”,在全國範圍內寂寂無名。他與人合夥開了一家地方證券公司,但在競選公職第一次落選時,自己的公司都沒保不住,原來創辦的公司也被合夥人侵奪了,於是第二次下臺只能找份兼職教書的工作。其國會生涯總共只有10年(1942-1952),中間還落選賦閒了3年。
巴爸爸倔強而正直,不愛拉幫結派,在議會外號“獨狼”,結果他與所屬黨派決裂,徹底結束了政治生涯。所以,巴爸爸不能算是個成功的政客和商人,再加上後半生有點潦倒,也沒為子女留下多少錢財,但確實是個人品正直的倔老頭,這一點在兒子巴菲特身上體現得很明顯。
巴爸爸於1964年去世,留下的遺產總值是56.33萬美元,其中33.47萬美元投資在巴菲特的合夥企業裡。巴菲特基本算是白手起家的資本家,只不過父親的證券公司讓他在同齡人玩泥巴的時候就接觸了股票,這在冥冥中決定了巴菲特未來的命運。
巴菲特從父親身上學到了什麼?巴菲特除了繼承了父親的堅毅、正直、勤奮、聰明等品性之外,也吸取了父親的教訓。巴爸爸一生成就有限,大致可以歸因於兩條致命弱點:
1)過於耿直,搞政治居然跟自己的政黨搞決裂了;
2)不夠專注,既想創業經商,又想從政為人民服務,結果兩個都沒搞好,晚年事業歸零:創辦的公司被合夥人侵奪不說,政治生命也結束了。
因此,巴菲特從父親的身上想通了兩點:
1)外圓內方,內心堅持原則,但嘴上說話很講藝術,還專門學習了卡內基的溝通和社交技巧(很有意思的是,他的老夥伴查理·芒格卻是著名的毒舌);
2)無比專注,專心經營自己的伯克希爾帝國,堅決拒絕從政等誘惑。
從巴菲特身上,我們不但可以學到投資知識,還能學到成功的秘訣。巴菲特不僅僅是投資家,也是企業家,他是靠創業掘得第一桶金。巴菲特小時候就開始送報紙,後來乾脆承包下整個社群的報紙供應;攢下錢之後,又去搞出租遊戲機等業務,因此上大學之前巴菲特就擁有了相當於100萬人民幣以上的私房錢。更重要的是,這些青少年時代做生意的經歷,使巴菲特很早就明白了生意的本質。

在大學期間,巴菲特有幸遇到改變他命運的恩師,價值投資開創者,本傑明.格雷厄姆,入了價投之門。

畢業後巴菲特回家鄉創業,自創合夥公司,後來羽翼豐滿後又收購上市公司伯克希爾作為旗艦,主營保險業,利用浮存金投資,雪球越滾越大。巴菲特不是純粹的股票投資者,他玩的是複雜的產融結合模式,也就是德隆、平安、復星拼命想複製的模式,在這方面,巴菲特的伯克希爾無疑是開山鼻祖。
二、巴菲特的“卵巢彩票”
從巴菲特滾雪球的經歷來看,道瓊斯長達20年的長牛(1980-2000年)對巴菲特的成功至關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關鍵的20年,巴菲特將和其他價值投資者一樣,只是成為一名普通的富翁,不可能躋身世界首富之列。
巴菲特的氣數在於,他是美國人,國運屌炸天!
他在挖掘了第一桶金之後,雪球越滾越大,在上世紀70年代完成了伯克希爾一系列佈局,並且掌握浮存金這一大殺器。當巴菲特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之後,70年代末恰逢美國“滯漲”最慘淡的時刻,也是美股的長期底部,價值投資者沒有理由不重倉。不久之後,美國的國運就送給巴菲特一個延續了20年的無敵長牛。其他人賺了點小錢就跑了,連彼得林奇後來都沒有Hold住,但卻成就了傳奇巴菲特傳奇。這個大牛市和巴菲特真是風雲際會,天作之合,老巴不首富,誰首富?
非常可怕,如果算到現在,道瓊斯是40年長牛,從80年代初的1000多點漲到26000多點,指數都漲了26倍,對巴菲特這種死多頭來說,滾雪球的雪道實在是又寬又長!
巴菲特的成功與時代機遇息息相關,如同比爾蓋茨、喬布斯等網際網路革命的英雄大都出生在1955年前後,因為這個年齡段在創業期恰好與PC機革命同步。巴菲特出生於大蕭條時的1930年,早期的市場環境決定他的得天獨厚的機遇。50年代巴菲特出道的時候,美國戰後經濟強勁復甦,基本面健康,但股票市場由於那一代老人的保守(例如,格雷厄姆還被1929年大蕭條嚇得十年怕井繩),因此股票市場遍地是黃金,恰好是價值投資者最佳用武之地。在巴菲特早期的投資標的中,經常看到PE只有2倍、3倍,市值低於淨現金的“菸蒂股”,對巴菲特這種專業投資者來說,動輒40%、50%的收益率,真是賺錢賺到手抽筋。
我們看看這段巴菲特的自述:“1951年西部保險公司淨利潤為29.09美元每股,一年之前為21.66美元每股。股票價格在過去12個月處於3到13美元之間。當我看到時,股價為16美元,低於1倍市盈率。”
後來,股市的賺錢效應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入市。人多的地方不長草。股價上去了,收益自然下來了,格雷厄姆乾脆退出了市場,宣稱“格氏”價值投資已經過時。60年代末,股票越來越貴,想必巴菲特也遭遇格雷厄姆同樣的煩惱,於是痛定思痛,解散合夥,轉型收購伯克希爾,自己玩。這時巴菲特遇到芒格,發生了他所說的“從猿進化成人”的蛻變,不再是格雷厄姆式的“撿菸蒂”,而是越來越重視公司的質地,精選企業,長期持有。“以合理價格買入優秀企業,而非以便宜的價格買入平庸企業”,這種“買入並持有”的策略,加上伯克希爾的保險浮存金槓桿,和美國80年代開啟了長期慢牛,天時地利與人合,Buff層層疊加,醞釀了空前絕後的財富奇蹟。
時勢造英雄,巴菲特崛起於二戰後的黃金遍地,輝煌於80-90年代的超級大牛市,這是氣數,是時代機遇。就像比爾·蓋茨趕上PC革命、google趕上網際網路革命、英偉達趕上AI革命,就像我們這代人趕上改革開放,表面上看是個人奮鬥,實際上都是時代大潮的朵朵浪花。
三、難以複製的“股神”
投資者可以模仿巴菲特,但即便把巴菲特的語錄背誦地滾瓜爛熟,恐怕也永遠成為不了第二個巴菲特。
第一,我們複製不了巴菲特的“能力圈”。巴菲特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價值投資語錄,而是他能準確看透公司的價值。這是從6歲就開始積累的商業實踐和經驗,使他擁有對行業和公司深刻的洞察力。巴菲特在賣報紙、做生意的時候你在幹嘛呢?你在做題、在寫作業、在應付考試……
第二,我們複製不了巴菲特的時代機遇。巴菲特出生在美國,這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被戰爭與革命打斷程序的國家,唯一沒有發生過大規模侵犯人權的國家,唯一保持了200年繁榮、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國家。這個國家的稟賦資源和典章制度得天獨厚,相比同時期多災多難的歐洲、俄國、日本、阿拉伯、中國,簡直是一個“大神級”的存在。巴菲特不但抽中了“卵巢彩票”,而且恰好遭遇了價值投資的黃金時代。當然,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一個大時代,湧現出馬雲、馬化騰等一批不亞於巴菲特的弄潮兒,我們的資本市場雖然先天不足,但也在不斷完善,未來是否能複製美國持續發展200年以上的國運呢?只能拭目以待。
第三,我們複製不了巴菲特的商業模式。巴菲特最大的秘密是伯克希爾,利用保險浮存金的無息槓桿進行優質股權的資產配置,有效放大了收益率,滾雪球才越滾越大。這才是巴菲特真正的“護城河”,他永遠有源源不斷的現金,產融合一,立於不敗之地。本質上,巴菲特就不是個二級市場炒股票的,而是一個企業經營大師和資產管理大師。只有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巴菲特說的那句話:“我是個好投資家,因為我是個企業家;我是個好企業家,因為我是個投資家。
很多投資者都以“中國巴菲特”自我期許,是不切實際的,在我看來,他們還是應該多讀點書。

感謝閱讀“毛有話說”,釋老毛的私人書齋,期待財富與心靈的共同成長。知識改變命運,投資實現自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