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孩吐槽母親,引萬人共鳴:最讓中年女人顯廉價的行為,希望你沒有 2025-07-17 14:45 爸媽研究所 作者:竹西|十點讀書(ID:duhaoshu) 前段時間,一則熱帖引發了網友熱議。 一位來自上海的博主發帖說,自己留學回來後,發現媽媽判若兩人。 以前,媽媽有重度潔癖,傢俱必須一日一擦,洗完澡要立刻打掃頭髮和水漬。 家人桌面弄亂了、被子沒疊好、椅子沒歸位,都會讓她大發雷霆。 更讓人迷惑的是,媽媽無論去哪見誰,都喜歡帶上女兒,哪怕女兒人生地不熟,只能尷尬地在一邊玩手機。 那時的媽媽,生活優先順序是搞家務,頭等目標是“將女兒培養成人”。 作為“自己”的主體性,完全沒有。 可等女兒留學回來後,媽媽卻變了。 她不再糾結於雞毛蒜皮的家務,即使三天沒拖地,也能心安理得出去玩。 女兒也終於鬆了口氣。 “我們兩個人,都鬆綁了。” 本是一則再正常不過的吐槽帖,卻引發了無數網友共鳴。 “我媽媽和你媽媽以前一樣,也特別愛‘沒事找事’。” “我媽連沙發上掉了頭髮絲,都能說上一天。” “怎麼引導媽媽去專注自己的生活呢?我媽連我拖鞋放哪都要管。” 似乎,所有“中國式兒女”背後,都有一個愛操心的媽媽。 她們對衛生、物品歸位等一些小事特別在意,每天的關注點,都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家務上。 那麼問題來了: 是什麼讓絕大多數媽媽,都一直圍著家庭和孩子轉呢? 要怎麼做,才能讓媽媽們從瑣事中“解放”出來呢? 今天,十點君就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No -mama- 01 “我,已婚已育,沒有自我” 站在兒女的視角來看,經常被媽媽揪一些小細節“教育”,自然煩不勝煩。 那如果,站在媽媽的視角看呢? 讀者安安,曾分享她做全職媽媽5年來的經歷。 原本是設計師的她,生了二胎後,選擇辭職在家,照顧孩子。 從那以後,她的生活彷彿跌入週而復始的迴圈。 每天清晨,安安最先起床,忙前忙後地準備早餐。 送完大寶上學後,她又開始操持家務,整理房間,洗衣煮飯。 常常,這邊還在拖地板,那邊二寶又因為淘氣,“噼裡啪啦”打碎了東西。 閨蜜想約她出來聚餐,是不可能的,因為家裡有一堆雜事要做; 週末想睡到自然醒,也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凌晨三四點,就會被孩子的哭聲吵醒。 每天困在雞零狗碎的家務裡,安安的性子逐漸變得暴躁且敏感。 她會因為衣服上的汙漬而崩潰,因為廁所多出的頭髮而抓狂。 她的生活圈也縮小到只有家庭,比起關注外邊流行的衣服款式,她更在意每餐孩子夾了幾片肉,吃了幾碗飯。 這樣的日常,我相信是很多已婚家庭婦女的真實寫照。 她們被鍋碗爐灶拴住腳步,被家務孩子圈住自由,每天的生活,都困在家裡的四方天地裡。 拖鞋掃把應該怎麼放,她們記得清清楚楚; 孩子書包要裝什麼,她們收拾得明明白白。 她們活成了社會期待裡的好妻子、好媽媽,卻唯獨沒有活成自己。 外人們很難理解她們對一些小事吹毛求疵,其實是因為,她們的世界實在太小了。 不管這些,她們不知道還有什麼需要管,值得管。 她們沒有愛好,沒有朋友,每天面對的,都是讓人疲憊的日常。 No -mama- 02 家庭和自我,女人永遠兩難的選擇 熱播綜藝《再見愛人3》裡,黃執中曾說: “在我們的環境裡,女生常被訓練成要付出、要察覺需求的一方,而男生很少受過這樣的訓練。 這並非天然的生物性,而是一個很不公平的過程。” 換言之,在當下的社會環境裡,付出和經營,似乎是女性天然的義務。 所以我們看到,大多數的女性,都在家庭和事業中拉扯,在家人和自我感受間兩難。 傳統的妻職母職,告訴她們要相夫教子,迴歸家庭; 強烈的自我意識,又讓她們不甘於餘生消磨在沒完沒了的家庭勞動中。 當二者在內心反覆撕扯、衝突,總有一天,會引爆潛藏的危機。 還記得那個凌晨三點,在天橋上痛哭的全職媽媽嗎? 帶小孩10年,她獨自包攬了家裡的所有家務。 婆婆身體不好,她要照顧老人; 小孩就讀於不同的學校,她每天都要繞遠路接送。 疲累之時,她想打電話找老公傾訴,可對方居然拒絕通話。 或許是壓抑太久,那晚她喝了很多酒,一路晃盪到了天橋上。 看著空蕩蕩的街道,她竟然有了跳下去的慾望。 民警匆匆趕來,她突然崩潰大哭: “我每年都在家裡帶小孩,沒有發揮的地方。” “我沒有社交圈,沒有朋友,我也想出去工作。” 聽得人心酸無比。 現實生活裡,又有多少媽媽像她一樣,拿起工作放不下孩子,擔起責任顧不上自己? 隱入家庭的日日夜夜,她們被孤獨席捲,被疲憊消磨,時刻在失控邊緣徘徊。 親人大多難以感同身受她們的苦與累,甚至會輕飄飄地說: “孩子長大了就好了。” “女人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 任由她們,一點點滑向失落的深淵。 主體性缺失,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代人的隱傷。 社會的期待,同齡人的慣性,都會讓媽媽們懷疑自我需求的合理性,嘗試去把成就感,建立在家務和孩子上。 可這樣真的能幸福嗎? 《奇葩說》詹青雲曾說: “我的媽媽,犧牲了她人生更好的可能,是為了成就我。 如今我長大了,讀了好的大學,找到了好的工作,突然我來到這個年紀,社會也要求我,犧牲自己最好的年華來成就我的孩子。 我們家一代一代這麼成就著,到底成就了誰呢?” 讓人一聲嘆息。 時刻以家庭為重心,並不會讓生活變得更好,反而會讓後代也陷入同樣的困境中。 可是,這似乎成了一道解不了的題。 越來越多女性,被裹挾也好,“自願”也好,依舊選擇把價值感和家庭深度繫結在一起。 不甘於受困卻無可奈何,想逆流而上卻被迫犧牲。 只能整天盯著雞毛蒜皮的瑣事不放,試圖從狹窄的生活縫隙裡,抓住一點點為數不多的可控感。 No -mama- 03 已婚女性如何找回失去的價值感? 著名教授上野千鶴子,曾向所有女性倡議: “不要急於將無依無靠的心轉向婚姻和家庭,婚姻也好,家庭也罷,都不是女人的人身安全保障品。” 這世上沒有什麼,比自我的主體性缺失,更可怕的了。 當付出與獲得感嚴重失衡,我們要做的,不該是默默忍受,而是去重新找回篤定的核心。 如果你對此感到迷茫,希望下面幾點建議,能幫助到你。 1、發展興趣愛好 旅居博主紅姐,一度把丈夫和女兒,視為生活中心。 甚至女兒畢業後北漂,她都要去陌生的城市,照顧女兒飲食起居。 可母女倆住在一起矛盾不斷,不是她嫌女兒吃外賣不衛生,就是女兒嫌她太嘮叨。 後來紅姐想明白了: 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與其替孩子操心,不如為自己而活。 為了完成年輕時環遊世界的夢想,紅姐開始了四處旅居的生活。 她去了雲南,去了廣東,認識了很多當地的朋友,經常約著一起喝茶、跑步、唱歌。 紅姐也因為有了新的精神寄託,開闊快樂了很多。 人生的活法有很多種,不必時刻把生活重心,放在家庭、孩子上。 閒時養花,忙時泡茶,空時唱歌,累時旅行…… 發展一項以上的興趣愛好,你的靈魂將得到滋養,活得更舒展,更幸福。 2、合理分配家務 《愛是一種力量》裡說:“愛是分擔,分擔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在家庭這個小單位裡,沒有任何一個成員,可以理所當然地撇開家裡的大事小事不管。 如果你是那個大包大攬的家庭主婦,可以適當給自己放個假。 讓伴侶參與家務之中,體會你的辛勞和不易;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不必什麼事都自己攬下。 做家務從不是女人的天職。 一家人守望相助,共同分擔,小家才能建設得越來越幸福。 3、保持自我成長 見過很多女人,每天不是圍著家庭轉,就是圍著孩子轉。 她們的成長几乎停滯,不瞭解新聞,不接觸新圈子,甚至連滴滴打車怎麼用,都不知道。 缺乏成長性的女人,很難得到真正的尊重。 所以,不管在什麼境遇下,都不要忘記充實和提升自己。 多讀書,多破圈,樹立每個階段的人生目標。 唯有不斷向上生長,才能遇見美好的自己,和遼闊的遠方。 No -mama- 04 有句話說得好: “生活是活給自己看的,走出自己的路,才能擁抱屬於自己的人生。” 我們很高興看到,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目前的困境,不甘心困在妻職母職的牢籠裡。 也有很多男性,開始主動承擔家務,並且鼓勵妻子走出去。 我們也希望,每個經歷過低谷期的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篤定的核心,活得自洽而舒展。 不必緊繃,不必強撐,也不必盯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不放。 給自己放個假,培養愛好,放鬆心情,找到舒服的生活方式。 或許每個人要走的路不一樣,但無論哪一條,幸福都是我們終極目標。 文章最後,想問問大家,成家後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 點個【在看】,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能夠跟隨內心,用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微信改版,做到以下三步 ★星標★點一點,我們每天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