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二代迷姦案轟動全網,細節曝光:復旦教授提醒,千萬別去“第二現場”!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最近刷到一個律師的直播間,發現現在性侵案真的好多。
而且很多人都是在不知情下,被犯罪分子哄騙、誘導到隱蔽的場所,最後實施性侵。
想起前陣子轟動全網的“中國留學生迷姦案”也是類似的手法,27歲留學生鄒振浩,用“高知”“精英”身份做偽裝,下藥、迷姦、性侵超過50人。
我仔細關注了這個案件的過程,發現鄒振浩性侵這些女生的手段,就是先以學習、交流、約會的名義,誘騙對方見面,有時候是多人的聚會。
因為約見地點在公開場所,女生一般都會放下防備,之後鄒振浩再耍心機手段,將對方騙到公寓實施性侵。

鄒振浩收集了部分迷姦過的女性的物品當作“戰利品”

在案件調查中,我注意到有個叫西西的女生,僥倖逃過一劫。她跟鄒振浩透過網上認識,並相約見面討論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鄒振浩不斷彰顯自己的經濟實力,並誇口對女生很大方,會買奢侈禮物,還試圖誘導她回公寓喝酒。
這時候西西有了警覺心,沒有跟他順利逃開了鄒振浩預設好的陷阱。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兒,都會替這位女生捏把汗,如果跟鄒振浩回家,就無形中給了對方可乘之機,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生活中很多事兒就是這樣,一個念頭,一個習慣,就能避免一場災難。
有種危險
來源於“第二現場”
前段時間,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沈奕斐講過一個觀點,她提醒大家“危險常常發生在第二現場!”,我覺得特別值得跟姐妹們分享。

她會對自己的孩子,提出一個硬性要求:只能去第一現場,不能去第二現場。
比如說,孩子跟同學約好去吃飯,然後去唱倘若開始就有這些計劃,父母還知道的情況下,可以去。
但如果本身只是計劃去吃飯,突然吃飯,同學提議要唱歌,那孩子務必要記得,去第二現場,一定要給父母重新打電話,並得到確認。
沈奕斐強調,堅決不允許孩子,毫無準備,直接去“第二現場”。
因為透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人們發生危險,常常是在“第二現場”。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就像前面說的“留學生迷姦案”,他基本都是在第一現場,跟女生以朋友身份正常會面
當對方放下戒備心後,再一步步將女生引到家中,進行迷姦、性侵。
而且不僅是女生遇到這種情況,男生沒有戒備心,同樣也容易深陷險境。
來源:《春光乍洩》劇照
之前北京海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方賬戶“海淀疾控”,曾公佈10例青少年學生HIV感染案例。
我注意到,其中有個17歲高二學生,感染HIV過程,是網上和陌生網友聊天對方請他吃披薩
約定地點,對方假借身上錢不多,要求他陪同回家取錢,結果在網友家中遭劫持,被強暴,還染上病。
這也印證了那句“危險往往不在你拒絕的第一個請求裡,而藏在對方的第二個建議中。”
避免被誘導傷害
前提是培養孩子的警覺心
其實,大多數犯罪者,轉移地點都很隱晦,為了讓受害者降低防禦,他們通常都會找藉口,模糊一些關鍵話術,甚至刻意製造兩次“轉場”的機會。
有網友分享過真例項子,初中時被同學喊去吃飯,吃完飯又說去爬山。
到了山上突然來了幾個社會青年,是有個女同學偷偷叫去的。這些人表現的流裡流氣,動手動腳,她拼命想辦法才逃開了。
後來網友得知,其他女生跟著社會青年又去了KTV,還發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你看,這個例子中,就是兩次轉場,降低了同學們的防備心。
先吃飯爬山,等關係熟絡後,再假借唱歌的機會,把女生們騙到不好的場所,這樣後續的“犯罪”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讓孩子保護自己,不只是在“第二場所”,甚至在“第三場所”“第四場所”……同樣都要時刻保持警惕和戒備心。
除了這些,咱們沒事兒還可以跟孩子聊聊犯罪者常說的話術:
Ø威逼:你不去,咱們就不是朋友了;關係鐵,就陪我去待會兒。
Ø利誘:去下個地方,我給你個驚喜,送你個禮物。
Ø模糊地點:換個地方坐坐,順路取個東西,找個安靜的地方陪陪我。
Ø籠統時間:就待幾分鐘,不耽誤你回家,你爸媽不會發現。
Ø空間壓縮:那沒多遠,打車十分鐘就到了。
這些話術,會讓人覺得沒什麼,都是朋友,換個地方,待一會兒就回家,父母不會指責,地方也沒多遠。
但實際上,犯罪者不過是略施小計,將孩子哄騙到私密性更強,不易被察覺、逃脫的公寓、旅店、KTV等地點。
所以我們要提早教會孩子懂得分辨,學會拒絕
無論是誰,只要超過約會預期就要內心警報響起,換地點馬上報備父母,發信息聯絡。
對孩子的“安全教育”
要融於生活的細枝末節
在我看來,孩子的安全真的“無小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記得知乎有個博主發過一個帖子,講述媽媽事無鉅細,對自己的“提醒”和保護。
很多網友吐槽,覺得這樣的家長控制慾太強,可博主認為,正是因為媽媽到位的安全教育,才讓她平安健康的長大,也能夠放心大膽的獨處,照顧好自己。
帖子中,博主提到了媽媽的幾點“安全教育”,我覺得很值得借鑑:
No.1
最好不去同學家,尤其是過夜
以前博主也表示不理解,直到成年後才懂得,媽媽的良苦用心。
的確,現在社會太複雜,人心太難測,即使同學是知心朋友,也很難保證其他家庭成員會不會臨時起意,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
No.2
不與陌生男子在密閉空間
博主小時候,媽媽就個告誡她:坐地鐵可以,最好不打車,不單獨接外賣,不與陌生人獨處電梯、車庫。
有的人可能覺得過於“小題大做”,認為電梯、計程車、車庫,都算公共場所。
然而根據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提出的人際交往距離: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
研究表明,00.5米是親密距離,是戀人、夫妻、父母、子女及親朋摯友,交流時的距離。
在這樣的距離下,人們更容易感受到對方的存在,產生一種親密感。
然而,當兩個陌生人相處在狹小空間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近,甚至達到親密距離時,氣氛就會變得尷尬且曖昧。
那如果對方別有用心,或者因環境心生歹意,就很容易引發犯罪的發生。
No.3
陌生城市不獨行,轉移景點要報備。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如果想去外地旅行,一定要有夥伴陪同,並且這個人,父母要完全瞭解,知根知底。
即使是跟團行,每次轉移景點,也要跟父母聯絡,隨時“報平安”,經常發定位和路線,這樣在危險來臨時,才有機會及時被發現和解救。
記得東漢史學家荀悅有句名言“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
簡單點理解,就是在面對各種情況時,不僅要關注事後的處理,更要注重事前的預防和事中的應對,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降低風險和損失。
說到底,孩子的安全沒有“僥倖”二字。
危險離我們並不遠,壞人可能戴著“朋友”“學霸”甚至“熟人”的面具,傷害也可能就藏在一次輕信、一次轉場、一次妥協裡。
咱們多提醒孩子一句,多教孩子一些保護自己的方法,孩子就多一份安全。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平安健康地長大,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真正的安全教育,不是讓孩子恐懼世界的陰影,而是教會他們迎著陽光生長時,懂得在腳下種滿帶刺的玫瑰。
文章之後,跟姐妹們說說我這個月最期待的直播,咱們下週二要播小黃象各種快手早餐了。我們一家5口的早餐,很多時候都是用小象搞定,它家主打一個健康方便,牛肉餅、手抓餅、乳酪餅、意麵、雞排、雞翅……全都是簡單做一下就特別好吃的美味。我無限回購,經常不知道吃什麼的姐妹,一定要預約起來!
這周的免費贈書活動也在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客廳板凳已擺好!
速速點選關注樹媽影片號
謝謝你們的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