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傑自曝每日服藥!這種疾病在年輕人中高發→

2025.07.14

本文字數:983,閱讀時長大約2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錢童心
7月13日,45歲的歌手林俊傑在北京舉辦演唱會時稱,自己去年4月被診斷出心臟疾病,每天都要靠藥物控制。但他表示,就算“心跳亂了節奏”,仍會繼續努力。
雖然沒有看過林俊傑的病史,但專家表示,“心跳亂了節奏”是因為心臟節律出了問題,也叫“早搏”。有“早搏”的年輕人並不佔少數,這與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有關。如果是頻發早搏,一般建議藥物治療,嚴重的情況下甚至需要手術。
“一些人每天都會有心臟亂跳的情況。可以把它理解為,心臟是一個房間,裡面有電路,電路正常情況下,心臟每一次跳動之間的時間間隔基本固定,當電路出現問題時,這種規律的跳動節奏被打破了。”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毅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
典型的“早搏”症狀是心裡“咯噔”一下,或感覺心臟突然有一下沒有跳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對“早搏”敏感。張毅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早搏”的存在,也不是體檢時做一次心電圖就能發現的,一般需要透過24小時的心電圖來監測。
“當24小時早搏次數在1000次以上,就可以認為是頻發早搏,需要使用口服藥物來控制。”他說,“如果發生次數在1萬次以上,或者說有一些特別不好的一些形態,比如成串的早搏,或出現失速的現象,就要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藥物治療3個月之後,我們會進行評估。”
第一財經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瞭解到,因“早搏”這種心臟疾病前來就診的年輕人非常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活方式導致的,比如壓力大、經常熬夜等,造成交感神經或迷走神經功能的紊亂,從而導致心臟電生理活動的異常。
導致“早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為生理性“早搏”和病理性“早搏”。生理性早搏與生活習慣有關,一般無需藥物治療,去除誘因就可減少“早搏的發生”;而病理性“早搏可能與心肌缺血、冠心病等心臟基礎疾病有關。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在最近的一次科普中表示,冠心病可能從45歲開始慢慢到60歲達到高峰,隨著年齡越大,併發症可能越多,發病率越高。
葛均波提醒稱:“不良生活習慣正在‘透支’年輕人的心臟健康。每一次熬夜,都會在心臟上留下‘記憶’,成為心臟的’隱形殺手’。”他呼籲年輕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不要熬夜。
微信編輯 | 雨林
推薦閱讀

600200,連續4年財務造假!觸及重大違法退市情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