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突然終止。
導致心臟驟停的病理生理機制最常見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顫和室速) ,其次為緩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臟停博,較少見的為無脈性電活動( PEA)。
心臟驟停發生後,由於腦血流突然中斷, 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現意識喪失,經及時救治可獲存活,否則將發生生物學死亡,罕見自發逆轉者。心臟驟停常是心臟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臟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狀發作後1小時內發生的以意識突然喪失為特徵的、由心臟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無論是否有心臟病,死亡的時間和形式未能預料。
心臟性猝死發生率男性高於女性。
減少心臟性猝死發生率對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義。
病因
絕大多數心臟性猝死發生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
病理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病理表現。病理研究顯示在心臟性猝死患者急性冠脈內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15% ~64% ,但有急性心肌梗死表現者僅為20%左右。
陳舊性心肌梗死亦是常見的病理表現,心臟性猝死患者也可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可與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同時存在。
病理生理
心臟性猝死主要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它的發生是冠狀動脈血管事件、心肌損傷、心肌代謝異常和(或)自主神經張力改變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異常的結果。但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產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最終機制尚無定論。
嚴重緩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臟停搏是心臟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其電生理機制是當竇房結和(或)房室結功能異常時,次級自律細胞不能承擔起心臟的起搏功能,常見於病變瀰漫累及心內膜下普肯耶纖維的嚴重心臟疾病。
無脈性電活動,過去稱電-機械分離( EMD)是引起心臟性猝死的相對少見的原因,可見於急性心肌梗死時心室破裂、大而積肺梗死時。
非心律失常性心臟性猝死所佔比例較少,常由心臟破裂,心臟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臟壓塞等導致。
臨床表現
心臟性猝死的臨床經過可分為4個時期,即前驅期、終末事件期,心臟驟停與生物學死亡。不同患者各期表現有明顯差異。
前驅期:在猝死前數天至數月,有些患者可出現胸痛、氣促.疲乏、心悸等非特異性症狀。但亦可無前驅表現,瞬間發生心臟驟停。
終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狀態出現急劇變化到心臟驟停發生前的一段時間,自瞬間至持續1小時不等。心臟性猝死所定義的1小時,實質上是指終末事件期的時間在1小時內。由於猝死原因不同,終末事件期的臨床表現也各異。典型的表現包括:嚴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發心悸或眩暈等。若心臟驟停瞬間發生,事先無預兆,則絕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數小時或數分鐘內常有心電活動的改變,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異位搏動增加最為常見。因室顫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動過速。另有少部分患者以迴圈衰竭發病。
心臟驟停,心臟驟停後腦血流量急劇減少,可導致意識突然喪失,伴有區域性或全身性抽搐。心臟驟停剛發生時腦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可短暫刺激呼吸中樞,出現呼吸斷續,呈嘆息樣或短促痙攣性呼吸,隨後呼吸停止。皮膚蒼白或發紺,瞳孔散大,二便失禁。
生物學死亡:從心臟驟停至發生生物學死亡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原發病的性質以及心臟驟停至復甦開始的時間。心臟驟停發生後,大部分患者將在4 ~6分鐘內開始發生不可逆腦損害,隨後經數分鐘過渡到生物學死亡。
心臟驟停發生後立即實施心肺復甦和儘早除顫,是避免發生生物學死亡的關鍵。心臟復甦成功後死亡的最常見的原因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其他常見原因有繼發感染、低心排血量及心律失常復發等。
心臟驟停的處理
心臟驟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據不同的情況,院外猝死生存率<5%。搶救成功的關鍵是儘早進行心肺復甦( CPR)和儘早進行復律治療。心肺復甦又分初級心肺復甦和高階心肺復甦,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一)識別心臟驟停
首先需要判斷患者的反應,快速檢查是否沒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無呼吸或喘息)並以最短時間判斷有無脈搏(10秒內完成)。如判斷患者無反應時,應立即開始初級心肺復甦。
(二)呼救
在不延緩實施心肺復甦的同時,應設法(打電話或呼叫他人打電話)通知並啟動急救醫療系統,有條件時尋找並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 AED)。
(三)初級心肺復甦
即基礎生命活動的支援(BLS),一旦確立心臟驟停的診斷,應立即進行。
首先應使患者仰臥在堅固的平面上,在患者的一側進行復蘇。
主要復甦措施包括人工胸外按壓、開通氣道和人工呼吸。
強調胸外按壓最重要,將心肺復甦程式由ABC修改為CAB。
1.胸外按壓和早期除顫
胸外按壓是建立人工迴圈的主要方法,胸外按壓時,血流產生的原理比較複雜,主要是基於胸泵機制和心泵機制。透過胸外按壓可以使胸內壓力升高和直接按壓心臟而維持一定的血液流動,配合人工呼吸可為心臟和腦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含氧的血流。
人工胸外按壓時,患者應仰臥平躺於硬質平面,救助者跪在其旁。若胸外按壓在床上進行,應在患者背部墊以硬板。胸外按壓的部位是胸骨下半部,雙乳頭之間。用一隻手掌根部放在胸部正中雙乳頭之間的胸骨上,另一手平行重疊壓在手背上,保證手掌根部橫軸與胸骨長軸方向一致,保證手掌用力在胸骨上,避免發生肋骨骨折,不要按壓劍突。按壓時肘關節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壓,放鬆時雙手不要離開胸壁,按壓和放鬆的時間大致相等。高質量的胸外按壓要求以足夠的速率和幅度進行按壓,按壓頻率至少為100次/分;成人按壓胸骨的幅度至少為5cm,兒童和嬰兒的按壓幅度至少為胸部前後徑的三分之一(兒童約5cm,嬰兒約4cm)。保證按壓後胸廓回彈至原來位置;儘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若中斷也應將中斷控制在10秒內。
胸外按壓的併發症主要包括:肋骨骨折、心包積血或心臟壓塞,氣胸.血胸、肺挫傷,肝脾撕裂傷和脂肪栓塞。應遵循正確的操作方法,儘量避免併發症發生。

心臟體外電除顫是利用除顫儀在瞬間釋放高壓電流經胸壁到心臟,使心肌細胞瞬間同時除極,終止導致心律失常的異常折返或異位興奮灶,從而恢復竇性心律。由於室顫是非創傷心臟驟停患者最常見的心律失常,CPR的關鍵起始措施是胸外按壓和早期除顫。如果具備AED,應該聯合應用CPR和AED。由於AED便於攜帶、容易操作,能自動識別心電圖並提示進行除顫,非專業人員也可以操作。儘可能縮短電擊前後的胸外按壓中斷,每次電擊後要立即進行胸外按壓。
2.開通氣道
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成功復甦的重要一步,可採用仰頭拾頦法開放氣道。方法是:術者將yi 手置於患者前額用力加壓,使頭後仰,另一手的示、中兩指抬起下頦,使下頜尖.耳垂的連線與地面呈垂直狀態,以通暢氣道。應清除患者口中的異物和嘔吐物.若有義齒鬆動應取下。
3.人工呼吸
開放氣道後,首先進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持續吹氣時間1秒以上,保證足夠的潮氣量使胸廓起伏。無論是否有胸席起伏,兩次人工通氣後應該立即胸外按壓。

氣管內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氣的最好方法。當時間或條件不允許時,可以採用口對口、口對鼻或口對通氣防護裝置呼吸。首先要確保氣道通暢。術者用置於患者前額的手拇指與示指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氣,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然後緩慢吹氣,每次吹氣應持續1秒以上,確保呼吸時有胸廓起伏。施救者實施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氣即可,無需深吸氣。無論是單人還是雙人進行心肺復甦時,按壓和通氣的比例為30:2,交替進行。上述通氣方式只是臨時性搶救措施,應爭取馬上氣管內插管,以人工氣囊擠壓或人工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與輸氧,糾正低氧血癥,但同時應避免過度通氣。
(四)高階心肺復甦
即高階生命支援(AIS),是在基礎生命支援的基礎上,應用輔助裝置,特殊技術等建立更為有效的通氣和血運迴圈。主要措施包括氣管插管建立通氣.除顫轉復心律成為血流動力學穩定的心律、建立靜脈通路並應用必要的藥物維持已恢復的迴圈。心電圖、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測定等必須持續監測,必要時還需要進行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
1,通氣與供氧
2,電除顫,復律,與起搏治療
3,藥物治療(腎上腺素是CPR的首選藥)


復甦後處理
心臟驟停復甦後自主迴圈的恢復僅是猝死倖存者復甦後治療過程的開始。因為患者在經歷全身性缺血性損傷後,將進人更加複雜的缺血再灌注損傷階段。後者是復甦後院內死亡的主要原因,稱為“心臟驟停後綜合徵”
心肺復甦後的處理原則和措施包括維持有效的迴圈和呼吸功能,特別是腦灌注,預防再次心臟驟停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防治腦水腫、急性腎衰竭和繼發感染等,其中,重點是腦復甦。
(一)原發致心臟驟停疾患的治療
應進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統及相關因素的評價,仔細尋找引起心臟驟停的原因,尤其是否有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及電解質紊亂存在,並及時處理。
(二)維持有效迴圈
心臟驟停後常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導致低血壓、低心排出量。其原因可能是容量不足、血管調節機能異常和心功能不全。對危重患者常需放置肺動脈漂浮導管進行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
(三)維持呼吸
自主迴圈恢復後,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統功能障礙,一些患者可能仍然需要機械通氣和吸氧治療。
(四)防治腦缺氧與水腫
(五)防治急性腎衰竭
(六)其他
及時發現和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防治繼發感染。
心臟驟停的預後
心臟驟停復甦成功的患者,及時地評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減退的患者心臟驟停復發的可能性較大,對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反應較差,死亡率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發性室顫為非血流動力學異常引起者,經及時除顫易獲復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併發的緩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臟停搏所致的心臟驟停.預後良好。相反,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合併房室或室內阻滯引起的心臟驟停,預後往往不良。
繼發於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及血流動力學異常的心臟驟停,即時死亡率高達59%~89%,心臟復甦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復甦成功,亦難以維持穩定的血流動力學狀態。
心臟性猝死的預防
心臟性猝死的預防.關鍵是識別出高危人群。除了年齡.性別、心率,高血壓.糖尿病等一般危險因素外,病史.體格檢查.訊號平均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率變異性等方法可提供一定的資訊,用於評估患者發生心臟驟停的危險性。
鑑於大多數心臟性猝死發生在冠心病患者,減輕心肌缺血、預防心肌梗死或縮小梗死範圍等措施應能減少心臟性猝死的發生率。β受體拮抗劑能明顯減少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後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性猝死的發生。對擴張型心肌病,長QT綜合徵,兒茶酚胺依賴性多形性室速及心肌橋患者,β受體拮抗劑亦有預防心臟性猝死的作用。ACEI 對減少充血性心力衰竭猝死的發生可能有作用。
關鍵詞
患者
心肺復甦
心律失常
心臟驟停
胸外按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