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從上游掙到錢,從海外找增長

增利不增收,寧王想改變這個局面。
樊舒琪
編輯李勤
封面來源企業官網
3月14日,寧德時代公佈了2024年財報:2024年企業營收同比下降了9.70%至3620.13億元;但主營業務電池銷售業績和淨利潤兩項指標都在增長,去年寧德時代鋰離子電池銷量為475GWh,同比增長21.79%;淨利潤同比增長了15.01%,達到507.45億元。
電池銷量增加、營收卻在下滑,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動力電池價格將持續下探的表徵。
2024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均價同比下降17%,儲能電池均價下降29%,許多人認為這是二三線動力電廠商,和車企自研電池合力圍剿的結果,但有深度接觸過寧德時代的供應商告訴36氪汽車:“寧德時代各項標準正規,各類技術要求全面,從上到下響應也有,這些都是國內其他電池廠家比不上的。江浙滬一帶有許多起步晚的電池材料供應商公司,拉產能純靠人工,只能給別家電池廠商供貨,根本不可能透過寧德時代的稽核標準。”
“至於車企自研電池只能說成本能降下來,但大機率比不上專業電池廠商積累了那麼多年的know how。”因而在他看來,行業競爭對寧德時代或許的確有衝擊,但寧德時代營收下滑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前兩年鋰價的虛高。
相比上市多年來的首次年度營收下滑,寧德時代在降收前提下的“增利”方式和對未來的一系列佈局,更值得人關注。
如何在減收的前提下增利
長期以來,寧德時代的主要業務線分為四條,分別是動力電池系統、儲能電池系統、電池材料及回收、電池礦產資源。其中動力電池是寧德時代的主要收入來源,2024年為寧德時代貢獻了69.9%的營收。
但2024年碳酸鋰價格同比下跌65%,動力電池的售價也隨之下行。去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單價同比下降了6.8%,這項業務的營收也同比下降了11.29%。即便銷量同比增長了18.85%,也無法完全對沖掉動力電池價格下探的影響。
既然動力電池價格下行的趨勢難以逆轉,那便加大研發投入換取更高的產品毛利。
近十年來寧德時代累計研發投入超700億元,去年寧德時代的研發投入更是創歷史新高,達到186億元。巨大的研發投入的確轉化成了企業的技術優勢,併為之帶來了利潤增量。
去年,麒麟電池、神行電池等高毛利產品,在寧德時代動力電池銷售業績中的佔比,達到了約1/3,由此帶動寧德時代動力電池毛利率同比上升了5.81個百分點,至23.94%。
除此之外,寧德時代的地位,使它能夠輕鬆將一部分自身的成本壓力,轉嫁給上游供應商。
財報顯示,2024年,寧德時代直接材料成本佔比下降至76.48%,同比減少了3.86個百分點。當然,這是用上游供應商的利潤換來的。
2024年,從事新能源材料研發的多氟多,歸母淨利潤約為-2.6億元-3.2億元,相較2023年的盈利5.1億元,同比下滑了不知多少;生產鋰電池隔離膜的恩捷股份又是一家從2023年盈利淪落到2024年虧損的企業;其餘產業鏈上游淨利潤大幅下滑的企業更是不知凡幾。很顯然,“減收增利”的幸福不是誰都能體會到。
可儘管寧德時代每天淨賺1.39億元,它還是感到,開闢新的業務版圖迫在眉睫。畢竟無論是調整產品結構,還是最佳化成本控制,終究都只是在企業既有的一畝三分地裡輾轉騰挪,要想獲取更大的增量,寧王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
而這一次,曾毓群打算在換電、後市場和海外動力電池市場上下注。
尋找新增長引擎
“到2030年,在電車補能模式上,換電、家充、公共充電樁將三分天下。”去年年底寧德時代的巧克力換電生態大會上,曾毓群罕見地為自家活動站臺,可見換電之於寧德時代的戰略意義。
按寧德時代對換電業務的規劃,企業今年將獨立建設1000座巧克力換電站,中期目標是和生態合作伙伴共同建設1萬座換電站,最終由全社會共同建造3萬座換電站。
據測算,一個換電站平均可儲存約20個換電塊,一個換電塊平均56度電,假如換電站真能大量鋪開,寧德時代的電池出貨量將迎來大波增長。
前景似乎很美好,但換電業務長期受兩個問題困擾,一是規模,二是標準。前者,寧德時代試圖透過與長安、廣汽、北汽、五菱、一汽合作灘薄成本;後者,寧德時代剛與更早佈局換電的蔚來官宣了戰略合作,透過雙方換電網路的深度融合,解決技術標準化的難題。
但終究,合作不是萬能的解藥,換電在此前也從未有過成功的案例,即便寧德時代真能跑通換電的商業邏輯,恐怕也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後的事。相較之下,後市場則是一項投資彙報週期更短的業務。
去年三季度,寧德時代釋出了後市場服務品牌“寧家服務”,推出電池維修、電池保養、電池檢測、電池延保、二手車交易等服務。截至目前,寧德時代已在全球設立了近千家售後服務站。
這項佈局,寧德時代瞄準的是新能源車後市場,據說將在今年超過 20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比起換電,電池檢測、維修、保養及新能源二手車等業務,似乎才是寧德時代更得心應手的領域。
除了在國內賣出更多電池,寧德時代還打算把更多電池賣向海外。
早在幾年前,寧德時代便已透過產品力進入寶馬、大眾等優質海外客戶的供應鏈,完成了“產品出海”這一步。但逐漸升級的地緣政治風險,使單純的“產品出海”越來越脆弱。這很好地體現在寧德時代的財報上。
2024年,寧德時代境外營收同比下降了15.77%至1103.4億元,海外收入佔比從2023年的32.67%降至30.48%。儘管毛利率也在上升,但海外市場似乎不宜與國內市場同等視之,將營收總額與營收佔比這兩項指標的同比下滑,與補貼政策、貿易壁壘等政治名詞結合起來看,多少能嗅出幾分“出海程序短期陣痛”的意味。
但寧德時代也早早料到了這些不確定性,提前佈下了“產能出海”這步棋。到目前為止,寧德時代已先後在德國、匈牙利、西班牙等地規劃了200GWh左右的產能,這些產能將於2027年前後集中投產。今年2月,寧德時代又提交了第二次港股上市申請,意在為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儲備資金。未來,隨著海外工廠產能釋放和港股融資落地,海外市場很有希望成為寧德時代商業版圖裡增長的又一極。
曾幾何時,曾毓群的辦公室裡掛著的,是“賭性更堅強”5個大字,如今那副字雖然已被換成了“溥博淵泉”,但其性格里的“賭性”卻似乎並未隨之一起消退。只是不知,寧德時代究竟何時才能穿越地緣風險,真正落實內部員工電腦桌面上那則標語——“走出去,到海外去”。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