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億元現金為何不夠?寧德時代港股“補血”邏輯

香港將成為寧德時代海外佈局的關鍵支點
文|尹路
2025年2月11日,全球動力電池龍頭,連續8年全球市佔率第一的寧德時代(300750.SZ)正式向港交所遞交H股上市申請,計劃發行不超過總股本5%的新股,並保留15%超額配售權,目標募資至少50億美元(約合364億元人民幣)。
若成功落地,這將成為2021年初快手在香港融資62億美元以來香港市場最大規模的IPO,同時這也是繼2018年A股上市後,寧德時代首次嘗試“A+H”雙平臺資本運作。
綜合來看,寧德時代香港二次上市,資金需求並非首要目的,但對出海至關重要。
募資金額上,50億美元相對於寧德時代的自有資金來說並不算多。根據招股書披露,截至2024年三季度,寧德時代的銀行餘額、存款及現金就有2597.86億元,50億美元相當於寧德時代自有現金的14%左右。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完善的金融體系、豐富的金融產品以及便捷的跨境資金流動渠道,寧德時代藉助香港的這些優勢,能夠更高效整合海外資產,加速海外佈局程序。
值得關注的是,寧德時代德國工廠的控股實體“香港時代公司”是寧德時代旗下唯一沒有製造業務的地區子公司,其業務範圍只有投資和貿易,這已透露出寧德時代透過香港整合海外資產的意圖。
具體而言,根據招股書,其募資用途主要有三個:
1、海外擴張(60%):匈牙利工廠二期、西班牙合資專案及北美預備產能;
2、技術研發(20%):固態電池研發及鈉離子電池商業化,延續“一代在研、一代量產”的技術迭代節奏;
3、營運補充(20%):建立百億級的離岸資金池,應對鋰價波動及地緣風險。
全球產能佈局的高投入:
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廠的規劃中,寧德時代採用了“本地化供應鏈巢狀”模式:電芯主體產能(100GWh)配合正極材料(7.5萬噸)和隔膜(4億平方米)的配套佈局。雖然正極材料、隔膜這些原材料產能主要由供應鏈合作伙伴完成建設,但寧德時代需要提供資金支援和採購承諾,短期內的資金需求高於單獨建設電池工廠,僅匈牙利二期專案就需要消耗本次募資額的40%。
截至2024年6月,寧德時代持有67.35億美元和38.58億歐元儲備。而需求方面,僅匈牙利、西班牙兩大歐洲在建專案投資規模就高達110億歐元。當然大型投資專案並不需要完全依賴自有資金,通常自有資金佔比不超過30%。但寧德時代的海外產能建設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形成交付能力,搶佔競爭優勢。向當地金融機構融資,審批時間長,披露資訊多,不利於建設速度,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適當提高自有資金佔比。
再加上海外工廠的日常運營費用、鋰礦包銷協議等剛性外匯支出,以及美歐新能源車市場增速不及預期,導致短期內海外收入增速放緩,寧德時代必須在外匯資金方面未雨綢繆,畢竟使用國內資金經過大額匯兌支援海外專案,這就必須承擔匯率波動風險,招股書披露,寧德時代2023年前三季度和2024年同期匯兌損失分別為13.37億和11.09億元。
透過港股募資可直接獲取美元、港幣等外匯資金,規避匯率波動對專案成本的侵蝕。另外,股權融資計入所有者權益,不增加負債,還可以避免因舉債推高財務風險。
跨越式研發的資金需求又高又急:
當電池行業研發費用佔營收總額的比例普遍維持在3%~5%時,寧德時代計劃將2025年研發費用佔比提升至8%,對應的是超300億元金額,展現出對技術代際更迭的危機意識。
未來數年電池產業將迎來一個高強度研發週期,固態電池等新一代技術進入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關鍵階段,現有技術逐漸接近理論效能極限,想要繼續提升,研發投入就得越來越多。在固態電池、下一代鈉電池、大圓柱、高階鐵鋰、滑板底盤、換電系統、新一代儲能系統等多個領域,寧德時代短期內都需要投入高昂的研發費用。
從供應鏈到價值網路的進化:
當前鋰、鎳等電池關鍵資源價格處於週期低位,寧德時代計劃設立境外併購基金整合非洲、南美的鋰資源權益以及歐洲回收網路,建立“開採—製造—回收”的閉環。港股平臺還可透過發行優先股等工具鎖定戰略合作伙伴,這種“資本換資源”的模式,比單純採購協議更具可持續性。
此次IPO由美銀、中金、摩根大通、高盛、瑞銀等國際頂級投行聯合保薦。儘管寧德時代未明確披露意向投資者名單,但結合其戰略佈局,潛在認購方可能包括三類主體:一、中東及歐洲主權財富基金,如沙特主權投資基金、挪威央行投資局;二、與寧德時代存在供應關係的車企,如寶馬、賓士、Stellantis;三、專注新能源領域的國際長線機構,如貝萊德、淡馬錫。
透過股權紐帶重構產業關係。若車企集團以基石投資者身份持股,雙方合作將從簡單的電芯採購升級為“技術聯創+產能共建+收益共享”的三維繫結,寧德時代獲得長期訂單承諾,車企則透過股權投資分享電池技術紅利。這種模式較傳統供應合同更具排他性。
此次IPO更深遠的意義在於估值體系的重塑。當前動力電池行業存在顯著的估值割裂:LG新能源當前市盈率超過200倍,最低時也超過60倍,而寧德時代A股當前市盈率不到30倍。透過港股上市引入國際資金,有利於寧德時代建立技術話語權與資本定價權的正向迴圈。
寧德時代的港股二次上市,絕非簡單的資金“補血”操作,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全球化資源整合。透過將香港打造為海外戰略支點,讓寧德時代真正邁出從中國企業成長為全球企業的關鍵一步。
本文作者為《財經》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編輯:韓舒淋
責編|張雨菲

配圖 | 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