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歲。
又一次聽到這個詞,你什麼感覺?
麻了。聽了太多遍了。聽完又怎麼樣呢?
我知道,“35歲”會讓很多人猝不及防,甚至什麼也沒做錯,就走到了職業生涯的終點。但知道這個有什麼用?
焦慮的人,只會更焦慮。迷茫的人,只會更迷茫。
真正重要的是:知道之後,能怎麼做?
他們說“35歲”是終點,就一定是終點嗎?35歲之後的路,怎麼走?
如果原來的路不再那麼靠得住,我還能做什麼?怎麼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我想轉行、副業、創業……需要注意什麼?
前段時間,我的劉潤讀書會請來了一位嘉賓,高琳老師,給出的回答,很獨到,很有啟發性,讓我覺得在“35歲”被喊了這麼多年的今天,還值得分享給你。
高琳老師是誰?比起她的一眾成就,首先,她是一位已經走出了兩條路的人。第一條路,她是打工人,一路打到了世界五百強的C字頭,曾任摩托羅拉亞太區CIO。然後,她又辭職,走了第二條路,自己創業,為更多C字頭的高管做教練。
她的高管教練費用,1個小時至少1.5萬。而那天,在我們的直播間聊她的新書《不被定義》時,她分享了將近3小時。
那3個小時的彈幕裡,很多人在提問。
那些問題,往大了看,都是“35歲之後的路,怎麼走?”。
但細分下來,主要就3類,你看看有沒有眼熟的:
1)沒有動力,怎麼辦?
我也想找新的出路,但忙完一天到家,力氣只夠刷手機,很難再提起勁兒去開始什麼新的嘗試。
2)沒有方向,怎麼辦?
我倒是想做點什麼,也有勁兒,但不知道力該往哪兒使,從哪裡開始做起。
3)沒有優勢,怎麼辦?
我有動力,也有方向,但哪個賽道都有那麼多人,競爭那麼激烈,我拿什麼去贏?
沒有動力,沒有方向,沒有優勢。
這3個問題,就像3道坎,橫在很多想要尋找新出路的人面前。一旦過不去,就可能真的被困在原地,等待“35歲”的鐘聲響起。
而高琳老師說:節點,不一定就是終點,也可以成為拐點。
重新理解這3道坎,找到越過的辦法,所謂的終點,也可以變成拐點。
3道坎,我們一道一道說。



第一個被很多人問的問題是:
我沒有動力,怎麼辦?
這兩年,你有沒有聽過很多這樣的吐槽:
大環境太難了。卷,卷不動。躺,躺不平。
別說琢磨什麼新出路了,下班到家,我連洗頭的力氣都沒有,只想倒頭刷手機。怎麼辦?
一個很常被提到的答案是:找到你的熱愛。
你熱愛什麼,對什麼天然有激情,做起來就會有使不完的力氣。
高琳老師說,她見過很多成功開啟了第二條路的人,有從高管轉到培訓師的,有從會計師轉到藝術家的,還有從寶媽轉到運營專家的……
這些轉賽道的過程中,無一例外,都會遇到很多挑戰,而能支援他們走下去的,往往就是兩樣:興趣,使命。
這兩樣,往大了說,你都可以把它們歸納為“熱愛”。但其實,在給人提供動力方面,“興趣”和“使命”,各有各的用法。
興趣,可以在一開始推你一把。
當你發現有件事你特別喜歡做時,可能哪怕沒人給你錢,你都願意做。
但是,當興趣真正變成一天天重複的工作,一個個具體的困難時,很容易被消耗殆盡。尤其,如果你一開始那麼辛苦地投入,還沒賺到錢的時候。
那怎麼辦?你還有使命。
使命,和興趣不一樣,不能自娛自樂,需要真正地和別人發生聯絡。
而這種聯絡,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能幫助別人什麼?
無論是做培訓,開民宿,還是拍影片……找到答案的人,會得到源源不斷的動力。
找不到興趣,很難開始。
找不到使命,很難堅持。
有道理。可是,萬一興趣和使命,我一開始都沒找到,怎麼辦?
比如,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
朋友和你吐槽工作,前半段義憤填膺,後半段拍案而起,最後一個上頭,振臂高呼:
我不幹了!人生不是軌道,是曠野!我要去找我自己的路。
可是第二天,又是全新的一天:他還是在早上9點準時坐在了他的工位上,該摸魚摸魚,該加班加班,好像什麼都沒高呼過。
你問他新出路找得怎麼樣了?他說:
沒找到什麼特別有意思的事。
什麼喬布斯、馬斯克說的那種“心底的熱愛”,“一生的熱愛”,我目前還沒有。
那幹什麼不是幹?這份工作雖然談不上有多喜歡,但也沒多討厭,還是湊合幹吧。
等什麼時候宇宙給我發訊號了,天降大任於我了,我再衝。
找不到熱愛,所以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開始。
只能困在原來的軌道里,被動地等待看到終點的那一天。
嗯,聽起來挺合理。可是,這樣一來,那些開局真的不知道自己熱愛所在的人,就活該只能被困在原地,沒有出路嗎?
當然不是。
請問: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
大學上下鋪的室友,你明明記得他很內向,同學會上一見,他居然當了銷售,當得還風生水起。
從小玩到大的發小,你明明記得她很嬌氣,成家後再碰面,她居然自己做了老闆,倉庫都按公頃算。
為什麼會這樣?不是很內向嗎?不是很嬌氣嗎?怎麼就走出了銷售和創業的路?
你一問,一定會有一個故事。故事可能各不一樣,但這個故事裡,大機率都會有這麼一句話:
如果不是當時碰到了那些事,我都不知道,原來我還能走這條路。
那次見了那個客戶才發現,原來,我還挺擅長髮現別人需要什麼的,所以沒想到一做做到了今天。
後來辭職開了網店才發現,原來,我還挺享受自己拍板做決定的,所以後來居然越做越有勁兒。
高琳老師說,和很多人一樣,她也不是一開始就找到熱愛的。
可是,只是坐在原地,又怎麼看都覺得自己是死的。怎麼辦?
走出去,去做志願者,去給學生做職業規劃,去參加很多商會活動,或者任何能接觸得到的活動。
然後,發現原來我對幫助別人還是挺有熱情的,原來我現場講起東西來還是挺有熱情的……
再然後,才有了TEDx演講,有了中國美國商會副主席,有了高管教練這條路……
而這些,都是坐在原來的工位上,無法發現的。
所謂的熱愛,不一定是探索的原因,還可能是探索的結果。
除了糾結“找不到熱愛,什麼也開始不了,我怎麼辦”,你還可以“先讓自己走出門,去嘗試任何可以做的事,在碰撞和反饋中探索”。
想,全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說得真好。
可是,我該從哪兒做起?


沒有方向,怎麼辦?
我也想轉型,想換賽道,熱情滿滿,渾身是勁。
可是,我的力氣該往哪裡使?怎麼找到適合我的方向?
高琳老師給出了一套建議,一共三步。
第一步,看看自己。
這一步,你可以問自己3個問題。
1,“我有沒有什麼絕活?”
高琳老師說,每次有人來問她“我想搞副業,能做什麼?”她都會建議來人先問自己這個問題。
都說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但曠野的路,都是泥路。
要想走得下去,你總得有一隻腳,能幫你在第一步先死死地扎進泥地裡,扎住,扎穩,你才會有機會邁出下一步。
2,“我有沒有足夠的支援系統?”
如果你有小孩,有老人,有病痛,有任何需要分兵照顧的戰場,你有沒有援軍?
這種支援,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儘量有意識地提前為自己搭建一個支援系統。
3,“我適合什麼走法?”
路,有很多條。
副業,轉型,跳槽,轉行,創業。
每一條,風險不同,風景不同,走法也不同。
問完這3個問題,你就相當於針對自己的現狀,做了一個可行性分析。
第二步,看看外面。
這一步,你可以做3件事。
1,掃盲。
不是“碎片式”地東搜搜西看看,而是“成系統”地針對性學習。
比如,把一個領域主要的書,全部過一遍,瞭解儘可能多的“基礎概念”,“關鍵概念”和“最新動態”。
當你在這個領域種好了一棵認知之樹,也就建起了在這個領域最基本的自信心。
2,訪談。
每個領域,從外面看和走進去看,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最關鍵的一步,是走進去,或者,找到已經走進去的人。
別隻坐在家裡悶頭死學,鐵口直斷,去找到你身邊對這個領域最瞭解人,去問到裡面的人實際看到的事實和細節。
3,混圈子。
和訪談同理。如果條件有限,你也可以先找課。
並且,找和你上同一套課的人。
因為他們大機率,是和你同路的人。
掃盲,訪談,混圈子。
做完這3件事,你就相當於針對市場,做完了一個可行性分析。
第三步,躬身入局。
還記得那句話嗎?
做,才有答案。
做完前面2步,還只是在岸邊熱身。真的下場去做,才會知道水深不深,事適不適合。
怎麼做?今天,很多人探索副業,做斜槓青年時,都會提到一件事:做自媒體。
去打造自己的IP,把自己做成一個品牌。
你是做培訓的?賣水果的?開民宿的?……賣什麼的都行,反正先去起個號,拍影片,開直播,忙到半夜下播,還要覆盤…
一天從睜眼到閉眼,幾乎都在忙這件事。
這不是大勢所趨嗎?有什麼問題?
打造自己的個人IP, 當然沒問題。
高琳老師說,但前提是,你真的知道,IP,到底是什麼意思。
IP的全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
要擁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至少,你得先有自己的知識資產。
那麼問題來了:
你有沒有一個基於自己知識的產品?你的產品能不能稱得上是資產,是有價值的,是能幫助到別人的?
做個人IP也好,做自己的品牌也好 ,其實都不止是做自媒體,擴大影響力,而是包含了2件事:
一個是“品”,產品。一個是“牌”,牌子。
“牌”,解決的是:那麼多同類產品,我為什麼要買你的?
你可以靠做自媒體,做IP,讓別人更瞭解、信任、甚至偏好你的產品。
但這些,都是有前提的:
你的產品,到底是什麼?能幫人解決什麼問題?
我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賣的是什麼?
高琳老師,舉了個例子。
今天,那個振臂高呼不幹了的朋友,終於決定要開啟新的路,做培訓師。他問你:
到時候,你能不能幫我內部推薦推薦,來你們公司講兩場?
你問他:你講什麼內容啊?
他說:都行啊。都幹了這麼多年了,企業文化、經營決策、領導力……我都能講。看你們需求。
請問:你還敢請他嗎?
你和老闆推薦他時,應該怎麼說?說這個人全知全能?說這個人包治百病?
術業有專攻。
反過來就是:定位要具體。
連你自己都說不清楚你是誰的時候,別人是沒有辦法幫你去傳播的。
所以,在躬身入局,花時間擴大“牌子”的影響力之前,別忘了也要花時間明確“產品”的定位。
“做培訓”,不是做產品。
“針對什麼人群,幫他們解決什麼問題?”,甚至具體到“是人力資源培訓、戰略管理培訓、採購培訓、生產培訓、還是物流培訓?”,才是。
“賣水果”,“開民宿”,“做博主”……也都一樣。
而一旦找到了足夠具體的定位,你就能真正打造出一個屬於你自己的產品。它不但更能被傳播,被記住,同時也更容易去驗證,去迭代。
看看自己,看看外面,躬身入局。
莊子說,人生有3重境界: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尋找人生的方向,也一樣。
可是,真的找到方向後,還有一個問題:
這件事,憑什麼我能做成?


沒有優勢,怎麼辦?
把定位從“我是做培訓的”,具體到“我是做人力資源培訓的”,人家就一定會買單嗎?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總有人做人力資源培訓比我更厲害,憑什麼拿下那個訂單的人會是我?
萬一拿不下,我一個人在曠野裡求生就算了。但要是一旦家人生病,小孩上學,或者有什麼其他突發意外,哪一樣不需要錢?
算了。還是先繼續在軌道里,走一步看一步吧。
這,就是高琳老師說的,很多人在尋找新出路時,最容易被卡住的地方:
覺得自己沒有優勢。
確實,優勢是個好東西。今天很多人都在討論,要怎麼找到自己的優勢。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什麼是優勢?
是自己手裡比別人都厲害的那張牌嗎?
可誰能保證自己那張看起來比較厲害的牌,打出來一定能比所有人都厲害?
真的存在這樣一張牌嗎?如果不存在,這牌還怎麼打?
到底,什麼是優勢?
這樣,還是再舉個例子吧。
今天,如果有個人去面試,面試官問他:你的優勢是什麼?
他說:我學習能力強。
請問,你覺得他有戲嗎?
不一定。學習能力強,能有多強?那公司裡搞不好有清華的,還有北大的。再看看。
面試官再問他:你還有別的優勢嗎?
他說:我溝通能力也強。
請問,現在你覺得他有戲嗎?
溝通能力強的,也大有人在。那公司搞不好也有不少談客戶的老手。還是,再看看。
現在,如果給這場面試倒回去多加1個鏡頭:
面試官起身去面試前,和同事說他要招的,是一個寫科普的公眾號編輯。
請問,現在你覺得那人的勝算怎麼樣?
學習能力強的人,當然有不少。溝通能力強的人,當然也不少。
但兩者都強的,怎麼算,都會少很多。
如果這兩者,還恰好都是這個崗位最需要的呢?
一個既能快速搞懂複雜的知識,還能把它用簡單接地氣的話講給讀者聽的科普編輯候選人,面試官還會捨得輕易放他走嗎?
高琳老師說,作為教練,很多時候在幫人找到他的優勢之前,特別重要的是:先幫他重新認識優勢。
優勢,不是一個你比所有人都厲害的絕招,而是一套能讓你在特定位置上合適得難以替代的組合拳。
找優勢時,別總和別人比單項,論強弱。
那樣,你會一輩子都難以出發。
多挖掘自己的優勢,把它們組合起來,為它們找到最匹配的戰場。
那樣,你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替代。
怎麼挖掘自己的優勢?
首先,2個方法:
他人反饋、測評工具。
他人反饋,不必多說。
測評工具,也有很多。比如這幾年很火的MBTI測評,比如有時會需要專業人士幫忙解讀的蓋洛普優勢測評。
嗯,這些我或多或少都接觸過。還有沒有?有沒有什麼,是在幫高管做教練時,還會用到的方法?
高琳老師分享了另外1個探索自己優勢的方法:SIGN。
SIGN這個詞,中文意思本來是“線索”。
而你對下面這4個問題的回答,也可以成為幫助自己找到優勢的線索。
S,Success,成功。
有沒有什麼,是你一直以來,做得還不錯的?
I,Instinct,渴望。
有沒有什麼,是你無論如何,不做就難受的?
G,Grow,成長。
有沒有什麼,是你好像也沒比別人多使勁,但一做就進步的?
N,Needs,需求。
有沒有什麼,是你做得時候挺難受,但做完覺得很酸爽的?
如果有,把握好。


沒有動力,沒有方向,沒有優勢。
怎麼辦?都有辦法。
然而,除了辦法,這場分享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高琳老師在場直播裡的2個回答。
1,可是,我還有家庭要養,我還有很多東西要負責。如果嘗試了一條新的路,是不是就意味著從頭再來?
不是的。
所謂的第二條路,很多時候不是全新的,而是衍生的。真正走上你會發現,你在第二條路用到的所有技能,基本上都是在你第一條路積累的。
比如你的認知,你的人脈,你的自信和韌性。
35歲之前的路,不會白走。
2,如果第2條路,也沒選對,我兜兜轉轉嘗試了一圈,還是沒有選對一個職業方向,那我是不是這輩子就完了?
不是的。
今天我們的平均壽命已經接近30000天。
30000天,完全足夠讓你探索2~3個完全不同的職業。
35歲之後的路,還有很長。
說得真好。
這幾年,“35歲”已經給太多人帶來了太多挑戰。
然而,人的一生,又豈是單單一個數字可以定義的?
所謂的“沒有動力”,擋不住有行動的人。
因為熱愛,不一定是探索的原因,還可能是探索的結果。
行動本身,就是力量。
所謂的“沒有方向”,困不住有眼界的人。
因為方向,不一定是從天而降的答案,也可以是看看自己,看看外面,躬身入局之後的結論。
你的方向,都在你的眼界裡。
所謂的“沒有優勢”,卡不住有組合拳的人。
因為優勢,不是一個你比所有人都厲害的絕招,而是一套能讓你在特定位置上合適得難以替代的組合拳。
所以,別怕。
35歲,不一定是終點,也可以是拐點。
過去的路,不會白走。
未來的路,還有很長。
祝你,不怕,不停,不氣餒,一往無前地走下去,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P.S.
當然,關於“35歲”這個話題,我們的文章,也只聊到了冰山一角。如果,你還有更多關於“35歲”的困惑,歡迎進入“劉潤·進化島”,和我們一起學習。
在“劉潤·進化島”上,你可以直接向我提問,收聽我的商業日課;可以認識1.9萬名創業者朋友,提升自己的商業認知;可以回看商業訪談,聽大咖講書,收穫更多的思路和視角……
恰好,這段時間,我們也在舉辦“劉潤·進化島”社群7週年的活動。為了感謝你一直以來的陪伴和支援,我們將會限時放出50元的優惠券,供你分享、使用。
更多關於“劉潤·進化島”的資訊,歡迎你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我在島上,等你。

*文章為高琳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高琳主筆 / 尤安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80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關鍵詞
還是
問題
教練
35歲
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