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很多事情,都讓大家難以置信。
為啥這麼有名的創業公司,內部一團亂麻,想一齣是一齣,沒個方向?
為啥這麼大的巨頭公司,一個個互相推諉,沒一個人願意承擔責任?
為啥這麼風光的企業家,到了發錢的時候就任人唯親,完全不講公平,也講不通道理?
其實,原因很簡單。
很多創業者,自己本身是個天才產品經理、天才作家、天才程式設計師。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有令人無比羨慕的天賦,這也讓他們在短時間裡快速脫穎而出。
但是,很多人都會缺少一種意識:提升自己的戰略能力。
沒錯,戰略,是一種能力。
老讀者都知道,我的本職工作,就是戰略諮詢顧問。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總結這一行是做什麼的,那我覺得這句話很簡潔:
努力幫“草臺班子”,成為正規軍。
平時,我們這個公眾號分享很多商業熱點事件。很多讀者都說,很想聽聽這個“戰略諮詢”究竟是做什麼的?草臺班子和正規軍,究竟有什麼區別?
太好了,今天是新年開工的第一個週一,我們一起花點時間,聊聊這個話題。
我想和你分享,我這些年裡,總結出的草臺班子5大特點:
1、戰略靠點子,而不是靠模型。
2、管理靠任務,而不是靠目標。
3、目標靠許願,而不是靠組織。
4、決策靠直覺,而不是靠資料。
5、考核靠表演,而不是靠規則。
當然,說這些,不是為了批判草臺班子,而是為了讓自己進步。
新的一年,祝我們一起:2025,不做草臺班子!


草臺班子和正規軍的第一大區別,是戰略從何而來?
定戰略,草臺班子靠點子,正規軍靠模型。
什麼叫點子?就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思考沒有體系,全靠靈光乍現,想到哪是哪。
這樣的團隊,有一個典型句式:哎!對了,試試這樣行不行?
這樣的公司,會有很多奇怪的現象。
比如,公司上上下下,特別怕老闆出去聽課。老闆一聽課,全公司都緊張。
哎呀,老闆今天又去聽那個叫劉潤的講什麼戰略課了,估計又把雞湯喝高了,不知道回來要作什麼么蛾子。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一出去聽課,就會有新點子。一有新點子,就要瞎折騰。
太過天馬行空,戰略完全靠“點子”,今天和這個老闆聊了,這個賺錢,兄弟們上啊。明天又和那個教授約了,不對不對,趕緊拉回來。
折騰半天,一地雞毛。
但沒關係,因為老闆樂在其中,第二年繼續再來。
什麼叫草臺班子?這就叫草臺班子。
正規軍的戰略,永遠不能靠點子,而要靠模型。
好的戰略,從來不是靈光乍現出來的,而是靠邏輯,從模型中推理出來的。
你一定聽說過很多商業模型,比如,波特五力模型,比如,波士頓矩陣。我知道,很多人對這些模型非常不屑,認為模型會固化思考,產生不出有創意的點子。
這真是個天大的誤解。其實模型永遠不會固化你的思考,只會啟發你的思考。
因為,模型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避免你在思考關鍵問題時“漏項”。

舉個例子,你開了一家燒烤店,但一直業績不佳,不賺錢,怎麼辦?靠天馬行空的點子,畫一個品牌吉祥物,或者買烤串送奧特曼玩具嗎?
不,不,你要先找到它對應的經典模型:被提到過無數次的“銷售漏斗公式”。
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把這個模型攤在眼前,你就有了思考的順序,一項一項地歸因。
1、是流量不行嗎?比如門店選址有誤,選到了荒郊野地?
2、是轉化率不行嗎?比如門頭設計的不夠顯眼,客人路過都沒注意到這兒有家店?
3、是客單價不行嗎?比如定價有問題,導致毛利率過低?
4、是復購率不行嗎?比如口味不好,導致只有一錘子買賣?
你看,只有這樣,你的思考才會全面。你才能從千頭萬緒中,找到問題的解決思路。
同樣的道理,正規軍的打法,是思考任何問題時,都先找到相對應的經典模型。
思考企業面臨的競爭格局,要用波特五力模型。
思考公司的產品結構,要用波士頓矩陣。
思考產品的營銷,要用4P。
再看一遍那句話:模型的作用,是幫你避免思考關鍵問題時“漏項”。沒有模型,思考註定是踩著香蕉皮,滑到哪裡是哪裡,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模型從哪裡來?高手可以從複雜的商業世界提煉模型。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學習高手提煉的、被充分驗證過的模型,非常重要。
潤米諮詢做戰略思考時,有三大模型:5-3-1、PEST+I、戰略六變數。

來,咱們一起花點時間仔細學學,可能有點燒腦,但一旦你聽懂了,就會開啟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先看5-3-1。
什麼叫5-3-1?就是把戰略分成3個部分,用從遠到近的時間順序,挨個思考:
看5年,想3年,認認真真幹1年。
先說看5年,其實也就是琢磨琢磨,你現在做的這攤生意,5年以後,會變成什麼樣?
我們常說,戰略是打贏一場“未來之戰”,如果你沒有看5年的意識和眼光,往往會在時代真的發生變化時手足無措。
我舉幾個例子。
假如你是一家奶粉品牌,你是不是應該琢磨一件事:5年以後的中國奶粉市場,究竟是嬰兒買奶粉多,還是老年人買奶粉多?
假如你是一個裝修品牌,你是不是應該琢磨一件事:5年後的中國裝修行業,究竟是新房裝修更多,還是二手房翻新更多?
每次說到這兒,很多企業老闆都會一身冷汗:壞了,我從沒思考過這些問題啊。
還有人會說:我現在的事兒就夠忙的了,哪有空去想什麼5年以後的事?
甚至有人會說:我要是判斷錯了可怎麼辦呢?公司不就被我帶歪了嗎?
這些說法有道理嗎?
沒什麼道理。
再忙,你都得抽空琢磨這些真正的大問題。不琢磨怎麼行?難道,你能讓5年以後的世界不要來嗎?
如果5年後的奶粉世界,是老年人奶粉佔比更多,而你的產品結構全是嬰兒奶粉。等那時你再醒悟、著急,就已經沒你什麼事兒了。
另外,這種判斷是無法逃避的。因為把頭埋進沙子裡,逃避這個問題,也是在下判斷。只不過這個判斷叫“維持現狀”,你判斷5年後的世界和現在比,沒有任何變化。
至於錯了怎麼辦?答案其實特別殘酷:
錯了,那就錯了唄,承擔後果,願賭服輸。但如果你判斷對了,那成功的理所應當就是你。
沒有人能確保正確,但我們透過持續的學習、思考,可以大大提高判斷的準確性。
而商業的成功,就來自對未來正確的判斷。
我們常說,CEO的職責只有三件事:找人、找錢、定戰略方向。
沒錯,思考這些看起來虛無縹緲的“大問題”,就是老闆最重要、最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超過任何具體的業務。
那在“看5年”這個階段,該用什麼模型去思考?
PEST+I。
PEST,是經典的宏觀分析模型,它幫你從以下4個維度,不重不漏地思考5年後世界的趨勢。
1、P(Political),政治。
你做的這個行業,國家究竟是支援還是不支援?是不是小的時候沒人管,但做大了一定會滅掉你?
假如你是做服裝製造的,把工廠搬到越南去,國家究竟是會支援,還是會反對?
2、E(Economic),經濟。
未來幾年,經濟形勢究竟是上行還是下行?人們究竟是更願意花錢,還是更傾向於捂緊錢袋子?
假如你是做高階酒店的,人們旅遊究竟是更願意花錢住更好的地方,還是節約預算有張床就行了?
3、S(Social),社會。
人口結構在發生怎樣的變化?社會心理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假如你是賣珠寶飾品的,如果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結婚了,會不會影響你的生意?
4、T(Technological),科技。
有沒有什麼新科技,現在還看不見,但可能會在5年以後產生重大影響的?
假如你是做海報設計的,AI技術的發展,有沒有可能徹底滅掉你這個行業?
以上,就是經典的PEST模型,但潤米諮詢在實操中,一般還會做一些小小的修訂,再增加一個維度:
I(Industry),行業。
你所在的行業,未來5年會發生什麼變化?會處於上升週期還是下降週期?市場集中度是會更高還是更低?
你是做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現在看起來百花齊放,但5年以後呢?會不會只剩下3-5家頭部企業可以生存,就如同今天的手機市場?
PEST+I,把這5個方面思考完,你對未來的判斷,才算全面、透徹。
還拿奶粉行業舉例,如果你判斷5年後的世界,老年人才是奶粉消費的主力,那你是不是就該提前做點行動,設計你的戰略路線?
這就是“想3年”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你要規劃具體的行動,為迎接5年後的世界做好準備。
“想3年”階段,我最常用的模型是“戰略六變數”,這是潤米諮詢原創的一套思考模型。
它把一家企業的競爭優勢,分成六個維度來思考:

變數1:價值。
價值是你存在的根本理由。
使用者非得買你,而不買你競爭對手的理由,究竟是什麼?如果你自己都說不清楚,那不要指望顧客能想明白。
你的價值,究竟是幫骨質疏鬆的老人更好補充營養?還是價效比更高,讓收入不高的老年人也能喝得起?
變數2,是稀缺。
要想賣得貴,得靠稀缺。
你提供的這項價值,在市場上稀缺嗎?有沒有別的競爭對手也能實現?
看上老年人奶粉市場的品牌,是不是變多了?我的獨家供應商,會給別人供貨嗎?
變數3,是壁壘。
要想做得久,得靠壁壘。
你的這項稀缺,競爭對手能不能學得走?怎麼讓他們學不走?
是給你的配方申請專利?還是用供應鏈優勢,讓對手無法做到你的低價?
變數4,是資產。
要想賺錢容易,得靠資產。
你有沒有沉澱什麼資產,讓你能夠擺脫無盡的競爭,讓生意越做越容易?
比如,消費者認可你的品牌嗎?你的私域使用者數量,在快速增長嗎?
變數5,是槓桿。
要想做大,得靠槓桿。
你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加上槓杆,讓規模在競爭對手之前急速擴張?
要不要引入投資,用資本槓桿擴大基本盤?要不要開放加盟,用加盟槓桿擴大規模?
變數6,是飛輪。
要發展快,得靠飛輪。
你有建立屬於你自己的飛輪,創造一條越做越快的“增強迴路”嗎?
比如,價格的飛輪。更低的成本導致更大的銷量、更大的銷量帶來更低的成本、更低的成本進一步帶來更大的銷量?
價值、稀缺、壁壘、資產、槓桿、飛輪。這就是潤米諮詢的“戰略六變數”。
在想3年階段,你要不斷問自己,我想在5年後的那個世界站穩腳跟,那未來3年,我需要在戰略六變數的哪幾個維度深挖?是建立壁壘、還是沉澱資產?
就這樣,用“5-3-1”模型思考戰略。用“PEST+I”模型思考“看5年”,用“戰略六變數”思考“想3年”。
首先,你有了一個對5年後世界的判斷:老年奶粉,會佔奶粉市場的60%以上。
然後,你又有了一個3年期的戰略目標:開發出5個年銷售額1億以上的老年奶粉爆品。
然後,你就能倒推出今年最重要的目標:
集中精力,開發出1個年銷1億以上的老年奶粉爆品,跑通爆品模式。
你看,你就擁有了一個量化、可執行、可考核的年度戰略目標。
而你今年的目標,就是拼盡全力,把這件事幹成。認認真真幹1年。這樣,你就能在即將來臨的3年、5年中,佔得先機。
只有這樣思考,才算是從草臺班子,走向了正規軍。
其實,這裡的每個模型,甚至每個要素,單拿出來都是一整篇文章,今天篇幅所限,咱就不拆開說了。以後有機會和大家專門介紹。
很多人要問,用模型思考,能怎麼樣呢?是不會犯錯嗎?
當然不是,沒有任何方法可以保證你不犯錯,凡是這麼說的,一定是騙子。
但是用模型思考,可以確保你不犯大錯。
只要你用PEST+I思考戰略,你就不會驚呼完了,光顧著做生意,忘了這生意國家不支援了。
只要你常用戰略六變數審視自己,就不會感慨:壞了,光顧著擴張,忘了給客戶提供價值了。
論戰略,草臺班子靠點子,而正規軍,靠模型。
怎麼樣,這才第一項,是不是就有點累,有點刺激?
沒關係,這才是開胃菜,咱們喝口水休息,後面繼續。


管理靠任務,而不是靠目標
戰略目標有了,可這個目標會自動變成現實嗎?當然不會,要靠管理,要靠執行。
戰略的制定,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因為大家都喜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感覺。
但戰略的執行,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因為它涉及到大量苦活、累活。
很多人說,管理要分西式管理、東方管理、日式管理。但在我看來,管理只分兩種:現代的管理,和非現代的管理。
什麼叫現代管理?它有一個最核心的特徵:一定是用“目標”來管理。
管理團隊,草臺班子靠任務,正規軍靠目標。
什麼叫靠任務管理?一個領導帶5個下屬,所謂的管理,就是不斷下發任務。
小張,你今天干這個。小李,你下週幫我弄下那個。
要我說,這種領導,根本不叫管理,頂多叫“派活”。
這樣的組織,有一個典型句式:領導,我今天該乾點什麼?
這樣的組織,還有一些典型特點。
比如,老闆一齣差,就是公司的節日。因為老闆不在了,沒人派活了,這下自由了。
這非常好理解。老闆不在了,沒人派活了,這可不就自由了,過節了嗎。
還有,老闆一進會議室,所有人都挺直了腰板,甚至會原地起立。
會議主持人麻溜地從座位上起身,滿面笑容地迎上去:老闆,您來說兩句?
什麼叫草臺班子?這就叫草臺班子。
請問,業務的會議,為什麼會需要老闆來說兩句?
在正規軍裡,老闆進了會議室,大家該幹嘛幹嘛。因為沒有任何員工應該聽老闆的指令幹活。大家要聽的,只有目標。

老闆給出去的,永遠不是抽象的任務,而是一個具體的“目標”。
並且這個目標(Objective),一定會對應配套的、可量化的“關鍵指標”(Key Results)。
這些年,我聽到過無數的員工,甚至老闆,向我抱怨:為什麼一定要可量化?有些工作它就是不可量化的啊,我不量化行不行?
絕對不行,如果不量化,那你的組織里就會大量出現這樣的情況:
你感覺公司產品力還可以,但客服質量很差,於是你把我招來當客服負責人,和我定下一個“提升客服質量”的目標:劉潤同學呀,你好好幹,一定要把客服質量做上去,獎金一切好說。
半年以後,你來問我,之前我們提的那個目標,提高客服質量,你完成了嗎?
我拍拍胸脯:完成了!
你大吃一驚,這,這,這不對吧?小紅書上鋪天蓋地的吐槽、投訴電話半小時都沒人接,這,這咋就完成了?
我驕傲地拿出一份報告:我找第三方機構做了使用者調研,滿意度高達99.99%,如果這都不叫完成,什麼叫完成?
你瞳孔地震,這第三方機構就是你付錢找的,怎麼可能做出來對你不利的結果?
我說,那我不管,反正我覺得就是完成了,來,獎金給我吧。
怎麼樣?什麼感覺?是不是很像草臺班子?
所以,為了防止事後出現認知錯位,我們必須在當下就達成一個共識:究竟怎麼樣叫“提高客服質量”了?
換句話說,假如你認為“客服質量提高了”,那究竟會發生什麼事?
比如,復購率是不是會提高?例如從30%提高到60%?
比如,客服響應時間是不是要縮短?例如從10分鐘提升到1分鐘。
比如,投訴率是不是應該大幅降低?例如從10%降低到1%?
一旦確定,那我這個客服負責人要做的,就是把復購率、響應時間、投訴率,最佳化到某個具體的數字。這樣等到考核的時候,完沒完成,一目瞭然,不會有任何討價還價的空間。
客服質量提高,是你的目標(Objective)。而復購率提高、響應時間縮短、投訴率降低,是你的關鍵指標(Key Results)。
這,就叫OKR。這,就叫用目標管理。
在用目標管理的公司,你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
沒人在意老闆說什麼、幹什麼。因為目標一確定,我就不是為老闆工作,而是為目標而工作。老闆,只是我完成目標的資源和助力。
假如老闆告訴我,他在成都認識了一個客服系統供應商,你去拜訪一下。
我需要去嗎?我是可以不去的。
我只需要判斷一件事:去參加這個會,對我完成目標有沒有幫助?如果沒有,那我就可以不去。
我為目標工作,而不是為老闆的任務工作。
這裡我要特別強調一點,很多人認為OKR有問題,其實大多數是選取的KR出了問題。這中間有很多門道和學問。
比如,你考核銷售額,那銷售就可能瘋狂降價銷售,你就需要加上一個對沖指標叫“利潤”。
你希望“文章質量提高”,考核閱讀量,編輯就瘋狂地上標題黨、震驚體,那或許就說明閱讀量不是一個好的“關鍵指標”。
每年年底,我都會花半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和各個業務負責人反覆地討論。
討論什麼?其實大部份時候,目標都是提前確定的,我們就是在反覆的打磨,究竟哪個關鍵指標,最能代表這個目標完成了?
這個過程,很長、很累、很耗時間,但必不可少。
經常有人問我:你年度演講閉關一個月,公司怎麼辦?他們不會在公司裡翻了天嗎?
其實,哪用等到我閉關?我每年出差150天以上,要翻天,早就翻天了。
只不過我們雖然是一家小破公司,但一直堅持用目標管理。全公司就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在為我工作,而是在為他們的目標工作。
用目標管理,才算是把老闆從報時人,解放成造鐘人。定目標,就是一年一度的造鐘。
論管理,草臺班子靠任務,而正規軍,靠目標。


目標靠許願,而不是靠組織
相信你找到一些感覺了,來,趁熱打鐵,咱們接著往下走。
定好目標後,那又怎麼樣呢?這個目標會自動變成現實嗎?
當然不會,這中間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很多公司都有這種現象:幾位老闆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討論出來了公司未來10年的發展戰略,定出了銷售目標。
然後,回公司就開戰略大會。
這種戰略大會一般是這樣,包一個大型會議室,拉一條橫幅:XXX公司年度戰略誓師大會。老闆一頓宣講、喊口號、激情澎湃、熱血沸騰。
然後呢?區域經理A上臺,你今年業績目標2000萬,能不能完成?好!爽快!發一條錦旗,立軍令狀。
然後,區域經理BCDE依次上臺,宣誓、領錦旗。讓人恍惚間會疑惑,這到底是公司,還是水泊梁山?
但假如來個人多問一句,你準備怎麼做到2000萬?
答案很可能是:不知道,看命吧,完不成拉倒。
啊?不知道怎麼完成,那你為什麼答應2000萬目標?
沒辦法啊,老闆要求,迫於淫威,只能答應。
完不成怎麼辦?訴苦唄,我真的很努力了,沒有功勞我還有苦勞吧,沒有苦勞我還有疲勞吧。
老闆不吃這套怎麼辦?大不了不幹了,我引咎辭職。
什麼叫草臺班子?這就叫草臺班子。
這種所謂的“目標”,一般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
許願。

老闆許一個大願,今年營收2000萬。能不能完成?不知道,反正願望是許出去了,跟對流星許願沒什麼大區別。
這樣的組織,有一個典型句式:我一定盡全力去幹。
完成目標,草臺班子靠許願,正規軍靠組織。
那應該怎麼辦?靠組織能力。
我們常說,戰略是關於“如何”的藝術,所謂的組織能力,就是如何將目標落地成現實的能力。
首先,是目標的拆解。
你說目標業績2000萬,那你計劃以什麼進度完成?全年按50周算,是每週40萬平均分配,還是有季節週期性?
合格的負責人,應當能畫出一張進度規劃表,以周為單位,把年目標拆解為周目標。
然後,是計劃的制定。
你說目標業績2000萬,但你去年只有1500萬,那你準備怎麼做到2000萬?新增的500萬從哪來?你得列一個計劃給我。
你是準備透過開拓新客群做到,還是透過提高客單價做到?
好,現在你說要去開拓新客群,那怎麼開拓?去哪裡開拓?用什麼方式去開拓?
你可能要問,可是我事都沒做,怎麼能知道那麼具體的方案?如果計劃無效怎麼辦?
答案是:沒關係,如果發現無效,那就改。
目標刻在鋼板上,計劃寫在沙灘上。
計劃就像寫在沙灘上,可以隨時改。但必須得有,因為,計劃體現著你的思考力,體現著你有沒有為完成目標,去真的動腦筋、想辦法。
最後,是目標的執行。
多少好戰略,都栽在了執行上。沒有執行,一切戰略構想都是空談。
執行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做法是:每週一中午,雷打不動地開週會。
這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即便出差,也會線上參加週會。
很多人問我,一定要每週都開嗎?三個月一次不行嗎?
真的不行。
三個月一次,你的管理顆粒度,將讓你幾乎無法執行任何目標。
比如,今年目標是2000萬銷售額,也定了實現目標的方法。結果呢?
4月1號你和銷售總監覆盤,天啊,怎麼才賣了20萬?我的爺,你不是在和我開愚人節玩笑吧?
銷售總監也是一肚子苦水,哎呀,環境不好、團隊變動大、競爭對手使壞…總之各種各樣的理由。
你把臉一沉,沒有藉口,現在回去就整改,三個月以後沒有起色我就換了你。
結果,7月1號你再來看,有進步,但不多,第二季度賣了40萬出去,總計銷售額60萬,完成度3%。
你氣急敗壞,炒了這個銷售總監。可是你炒了他有什麼用?還剩半年的時間,卻有95%的任務。今年的戰略目標,無論如何也完不成了。
週會幹什麼?其實就幹一件事:對錶。
如果說目標是一架時鐘,那週會的作用就是“對錶”。
你不是已經把2000萬的目標,拆解到每一週了嗎?比如說第一週目標40萬。
那第二週的週會上,請你彙報,本週完成了多少?
什麼?只完成了10萬?
這時,你不應該生氣,而應該慶幸:幸好有週會,第一週就發現了問題。
然後怎麼辦?再來一遍“拆解-計劃-執行”的迴圈。
拆解:差了30萬,你計劃用多長時間補回來?是本週補回來,還是用3周時間補回來?
計劃:好,用3周補回來,聽你的,那你的計劃是什麼?你準備怎麼補上?
執行:下週週會上,我們再來對錶,看看你所說的計劃,究竟有沒有效果。
目標完成有差距不可怕、計劃沒有效果不可怕。
關鍵的是,我必須看到一個新的計劃:你準備如何補上這個差額?
我不需要你認慫、不需要你負荊請罪,更不需要你拍胸脯,保證一定補上。我只需要看到你的計劃。
只要這個計劃,從邏輯上能夠說服我,讓我相信能夠達到“補上差額”的目標,那就沒問題,先去執行。
計劃不管用怎麼辦?沒關係,我們再想想辦法,計劃可以每週都改。
還是那句話:目標刻在鋼板上,計劃寫在沙灘上。
然後,下一週週會,我們再來複盤,計劃怎麼樣?有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如果沒達到,那就再給一個新的計劃,再執行。
就這樣,每週週會、每週覆盤、每週執行。日行三十里,發大願、磕長頭、邁小步、不停止。向著目標一週一週地靠近。
論目標,草臺班子靠許願,而正規軍,靠組織。
這種目標執行的意願和能力,就叫“組織能力”。
所有的戰略落地,必有與之相配套的組織系統,戰略才能像水銀瀉地一般落地。
沒有與之配套的組織,所有的目標,都等於兩個字:
許願。


決策靠直覺,而不是靠資料
前面說到,計劃,一定沒有一帆風順的。
但沒關係,我們可以馬上就改,每週都改。
但問題是,該怎麼改?
怎麼歸因、怎麼決策,才能找到正確的、可行的方案?
日常決策,草臺班子靠直覺,正規軍靠資料。
什麼叫靠直覺?就是所有的判斷,全靠負責人的“感覺”。
銷售不佳,你問他準備怎麼辦,他說,我準備改進營銷文案。
為什麼是改進文案,而不是改進包裝?改進配方?改進定價?
不知道,全靠感覺,因為“感覺”文案有問題。
做張海報發給領導稽核,領導很生氣,這麼low的海報,你也要發給我看?不怕髒了我的眼?
你問他具體覺得哪裡low?你審美里的“高階感”一般有什麼要素?
一問一個說不出,不知道,全靠感覺,因為“感覺”海報不夠高階。
什麼叫草臺班子?這就叫草臺班子。
這樣的組織,有一個典型句式:這就是我的感覺,你們慢慢就能體會了。
做決策,草臺班子靠直覺,正規軍靠資料。
在正規軍裡,所有的決策,一定要看資料。你可以保有所謂的“感覺”,但這個感覺,一定要建立在資料的基礎上。
前面說到,每週我們公司都要開週會。很多人問我,週會上你究竟做什麼?需要稽核所有部門負責人的方案嗎?
我會說,我從不稽核任何一個方案。因為老闆懸在空中,不參與具體業務,你的判斷,很可能脫離業務實際。
我在週會上,一般只做一件事,反覆拷問每個業務負責人:你的這個決策,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你究竟是看到了某項資料,還是一拍大腿憑感覺?
沒有資料的決策,會讓所有夥伴無所適從。

很多公司雖然有周會,但本質就是“甩鍋大會”。
銷售部門指責產品部門,你產品開發成這個樣子,我怎麼賣?
產品部門指責服務部門,你們售後做成這個樣子,我產品做的再好有什麼用?
售後部門反過來指責銷售部門,你們賣東西的時候過度承諾,顧客全來找客服,我能怎麼辦?
為什麼會這樣?本質就是沒有靠資料說話,而全都在靠直覺。而人和人的直覺又是那麼不一致,沒有人會得出對自己不利的直覺。
你說產品部門有問題,能不能拿出資料來?新品的轉化率,是不是相比原有產品明顯更低?
你說服務部門有問題,能不能找出資料?我們品牌客服的響應時間,是不是明顯低於同行?
如果你什麼資料都沒有,憑什麼說“因為這個”?完全是在靠直覺。
這道關,必須從老闆入手,在每個業務負責人那裡把關住。不然就會一路滑坡,變成純靠直覺的“草臺班子”。
還有,公司裡一定有些業務,涉及到由一個經驗豐富的負責人來稽核。
比如,公眾號文章、比如影片、比如海報。
我一直在和負責人們強調:你們一定要把你們稽核的標準,落實到文字上。
比如,文章想透過我的稽核,要在邏輯性、易讀性、資訊密度等等幾個方面,做到什麼什麼樣,案例是什麼。
很多人都會很委屈:這種業務根本寫不出標準啊,就是靠個人經驗和“感覺”。
我說,我知道它沒法完全標準化。
但沒法完全標準化,不意味著完全沒法標準化。
一定要儘量,是儘量,把所謂的“感覺”落實成紙面上的規則。
比如,你覺得這張海報不夠好看,那你所認為的“好看”究竟是什麼?是更突出的主體,還是更清爽的排版、還是更柔和的色彩?
比如,你覺得這段影片節奏有問題,那你所謂的“節奏感”究竟是什麼?是氣口需要更自然、還是鏡頭切換需要更頻繁、還是花字需要更有動感?
只要真的在思考,就一定寫得出來。
只有你不再依靠所謂的“感覺”,而是開始把這種感覺轉化成明確的“標準”,這種感覺才可執行、可複製。
否則,漫天遍地都是“五彩斑斕的黑”。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只有寫出來,你才能調整、才能迭代、才能進化。
比如,我以前以為切鏡頭很重要,但怎麼左改右改,資料都沒反應啊?
那,有沒有可能,是你的感覺不準,切鏡頭其實並不重要呢?
如果你不寫出來,那你永遠都不可能和資料對照。不和資料對照,你永遠不可能修正錯誤的感覺。
日常決策,草臺班子靠直覺。而正規軍,靠資料。


考核靠表演,而不是靠規則
一口氣居然說了這麼多,來到最後一項了,是不是有點累,但收穫很大?
接下來這一項,你可能就要激動了。因為它關係到千萬員工最關心的一件事:發錢。
正好,春節剛過,估計大家都陸續拿到了年終獎。回憶一下,你們公司的年終獎是怎麼分的?
大部分公司都是這樣:一年結束,老闆讓財務算算賬,呀,今年利潤2個億,不錯不錯。
老闆大筆一揮,拿1個億出來,給大家發年終大紅包,剩下1個億用作公司明年發展。
甚至,有的公司還會把錢都取成現金,在年會桌子上堆的高高的,讓大家領走,極具視覺震撼力。
老闆一般還會自我感動,我實在是太慷慨了、太對員工負責了。
這樣的組織,有一個典型句式:大家好好幹,公司不會虧待你。
有問題嗎?當然有問題,而且是大問題。
對員工來說,所有的錢,都是“事後追溯”的。在做事的時候,能拿多少、幹到怎麼樣能拿,完全不知道。
請大家相信,職場上沒有人是笨人。一旦這種情況出現,所有人都會排著隊去做一件事:管理老闆的印象。
算準老闆的上班時間,在電梯裡多創造幾次偶遇,多打打招呼。
下班時間到了,可以回家嗎?大家伸頭一看,老闆還沒走。這怎麼能走呢?老闆幾點走,我幾點走。大家相視一笑,接著辦公,接著演。人人都是加班表演藝術家。
到了考核時,那更是表演大賽了。業績不夠,演技來湊。老闆,我今年真的很難啊,家裡出了什麼什麼事。或者說,我工作沒完成,其實是因為我對工作的標準真的太高了,一般的活我拿不出手。
一番糖衣炮彈,老闆沒準還真就被忽悠了,原來工作沒完成,不是能力不行,而是自尊太高了,只要善加引導,來年可堪大用啊。
大筆一揮,考核給過。
什麼叫草臺班子?這就叫草臺班子。
論考核,草臺班子靠表演,正規軍靠規則。
一個正規軍公司,必須要有三套系統:目標系統、薪酬系統、考核系統。
目標系統,就是前面說的一整套目標拆解系統。從制定目標,到翻譯成OKR,再到拆解到每一週。
薪酬系統,是完成了目標,員工能獲得什麼好處?是能拿到多少錢,還是能獲得怎樣的獎勵?
很多公司,只知道打磨目標系統,卻不知道打磨薪酬系統。
那請問,員工為什麼要為了你的目標而努力呢?
管好慾望的前提,是正視並承認人的慾望。
當然,同樣重要的,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就是考核系統。
目標系統是“公司所欲”,薪酬系統是“員工所欲”。考核系統就是一隻鉤子,把兩套系統鉤連在一起,實現“上下同欲”。

在潤米諮詢,年終考核分為四檔:
4.0:可獲得>100%的年終獎。
3.5:可獲得100%的年終獎。
3.0:可獲得一定程度上<100%的年終獎。
2.5:沒有任何年終獎。
請注意,這裡有一個基數,也就是100%的年終獎,是會在年初時就和所有員工一起敲定下來的。
而到了年底,我們會根據一套明確的客觀績效+主觀評定的規則,確定每位員工最終的得分。
這個過程同樣很漫長、很耗時間。但必不可少,而且馬虎不得,因為我們一點點的調整,發到夥伴們手上,都是真金白銀的錢。
這中間,還有很多的細節需要思考,以後有機會再說。
我只舉一個例子:要不要強制分佈?
這個地方非常有爭議,我知道,很多人吐槽強制分佈。但至少在我的觀點裡,強制分佈非常有必要。
在潤米諮詢,無論夥伴們今年整體績效完成的如何,最終所有人的評分,都會按照“2-7-1”的比例強制分佈。
也就是說,必須有20%的4.0,70%的3.0+3.5,10%的2.5。
沒錯,即便公司所有人都沒完成目標,那也會有20%的4.0。同樣,即便所有人都完成了目標,也會有10%的2.5。
為什麼要這樣?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可以部分對沖制定目標時的不確定性。
如果全公司所有人都沒完成目標,那隻能說明一件事:目標定高了。
同理,如果全公司所有人都完美完成了目標,那隻能說明一件事:目標定低了。
在好的年份,也有人相對不好。在困難的年份,也有人相對優秀。
第二:可以保護中層管理者。
只要組織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有一個傾向:部門經理會傾向於給所有下屬都打高分。
理由很簡單:部門經理的考核結果,和直系下屬的考核結果高度相關。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部門經理會有強烈的動力提升下屬的考核結果。
此外,即便部門領導大公無私,完全不圖私利,但他很難抵抗下屬的質疑。
下屬會問,憑什麼?這裡不公平,那裡不公平,又不拿你的錢給我發獎金,為什麼不給我打高績效?
所以,這個權力,絕不能下放給領導。這個鍋,必須扛在老闆的肩上。
要罵,就來罵老闆定的規則。
於公,這是在維護公平。於私,這是在保護部門管理者們。
還有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給員工以確定性。
每到發年終獎時,夥伴們都一定會琢磨:如果大部分人都沒完成,是不是這筆年終獎,老闆就省下來了呢?
哪怕老闆沒這個心思,員工也會這樣嘀咕。
更何況,很多老闆真的有這個心思。
所以,必須傳達這樣一種明確的訊號:公司不會剋扣年終獎。這筆錢,必須全部發光,一分不留。
只不過,在分配上會有波動。2.5分員工沒有拿到年終獎,不是被老闆截流了,而是發給了4.0的員工。
你可能發現,這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確保一件事:砸破黑箱,給夥伴以確定性,給考核以公平性。
論考核,草臺班子靠表演,正規軍靠規則。
我此前說過一句話:公司最大的不公平,就是讓弱者占強者的便宜。
如何建立考核體系,真的是很多公司必補的一堂課。
因為,如果員工不知道做什麼可以多拿錢,那他就只能在你面前多晃晃。



說完了。
呼,沒想到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說起來就有點剎不住了。
特別感謝你聽到現在。
這兩年,大家都在嘲笑草臺班子。但有一個很神奇的現象是,大家網上嘲笑草臺班子,到了現實裡,卻都喜歡嘲笑“正規軍”。
有一個經典的故事:生產流水線上總是出現“空盒子”的問題。大家頭腦風暴,有人說安一個X光透視機,有人說加一個稱重環節。結果一個夥伴靈機一動,放一臺電風扇不就解決了嗎?
大家非常喜歡這類故事,這種故事聽起來特別的爽,一群經驗豐富的高材生,陷入了知識的詛咒,抵不過初學者的靈光乍現。
學那些個模型、公式、方法論,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要靠腦子好使,靠老天給靈感?
開什麼週會?跟進什麼進度?做什麼考核系統?那麼冷淡,都是一起戰鬥的兄弟,有什麼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用激情感染大家加油幹就是了。
為什麼要用辦公軟體?有什麼是辦公室吼一嗓子解決不了的?
為什麼會這樣?
我覺得,本質上是大家沒有理解一件事:戰略能力、組織能力,是規模做大的成本。
想想看,什麼叫草臺班子?
小時候,我們在村裡聽戲,那個唱戲的戲臺子,如果用草扎,上去一兩個人、蹦一蹦,沒什麼問題,鄉親們聽的也很開心。
但這種戲臺子,站一兩個人可以,上去三五個人呢?馬上就塌。
這就是最本意的“草臺班子”。
想站更多人怎麼辦?你得用石頭壘、用木頭做框架、甚至用鋼筋混凝土去搭。這樣造出來的戲臺子,上去千軍萬馬也撐得住。
但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用草臺班子?因為它簡單啊、便宜啊、省事啊,隨便找幾個人,不用設計什麼流程,馬上就能開始幹活。
但這樣的團隊,早晚會遇到業務擴張、團隊規模擴大。緊隨其後的,往往就是劇烈的內耗、組織成本急劇增加。沒辦法,只能裁員,再回到小團隊。往往還要感慨一句:還是小而美好啊。
然後呢,往往要在吃了無數次虧後,才能反應過來,原來是自己的戰略組織能力,沒有隨著規模配套提升。
用模型思考、用目標管理、用組織執行、用資料決策、用規則考核。
說起來很簡單,但真的做起來,這是一件非常枯燥且不性感的事情。
為什麼不性感?因為每個過程,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限制,約束你的行為,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幹。哪有天馬行空快樂?
然而,企業成長的本質,不是從簡單走向簡單,而是從簡單走向有序的複雜。那些被人嫌棄的“條條框框”,正是企業從草臺班子蛻變為正規軍的成長印記。
請記住:
那些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都不是用草繩編織的。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潤 主筆/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06篇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