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2萬,吃不起麵包”,網紅麵包店越來越魔幻了

FIGURE 01/06
來源 | 視覺志 ID:iiidaily
以為是六塊錢一盒,結賬的時候發現是六塊錢一個?!
那麼小小的一塊國王餅42元?!到底是貴在哪裡了?就因為叫國王餅才這麼貴嗎?
有些麵包的價格,真是令人無力吐槽了,80塊?感覺我的嘴配不上它。
歐包、核桃布里奧斯、法式巧克力布朗尼……
當面包種類越來越多,名字越來越長後,麵包的價格也水漲船高起來。
一個令人側目的造型,配上一些令人眩暈的專業原料名詞,然後標一個令人咋舌的價格……
在10元以下的麵包似乎絕跡的今天,“月薪兩萬,吃不起麵包”似乎變成了一個並不那麼誇張的事實。
以前常用“愛情和麵包”意指究竟是選擇真愛還是向生活屈服,但這句話如果放在現在的語境中就不那麼適用,因為一些年輕人,不光愛情還沒著落,麵包也要吃不起了。
去年,很多上海人都在排隊買一款名叫“生吐司”的麵包。售價68元。四個月後,這款吐司由68元漲到了88元。
而現在,此款麵包已經賣到98元,突破上海吐司價格天花板。
儘管價格十分昂貴,但不排上個兩三個小時的長隊,你還買不到。
除了生吐司,這裡還有草莓三明治,58塊一個。如果夾進兩片牛肉的三明治,則要138塊。
網友紛紛調侃,不愧是擁有“獨立匯率”滬幣的大上海。
但是,如果你認為只有一線城市的麵包貴得離譜,那就膚淺了。
在很多二三線城市,雖然人均工資比不上大城市,但烘焙價格上已經追上來了。
一個紅豆麵包15元;一盒曲奇20元,四寸蛋糕 128元。
包裝平平無奇,分量小巧玲瓏,身價高不可攀。甭管您身在幾線城市,只要一走進烘焙店,立馬能感受到一線城市的物價。
有的麵包需要顧客“罰站”一兩個小時才能吃上。還有店家大搞飢餓營銷,並深諳其中秘訣,推出限量、限購、限流的組合拳。於是大量“黃牛”聞風而動,翻倍加價賣麵包。
咱是真想知道,如此火爆的麵包到底得多好吃?
其實提及麵包,很多80、90後的記憶是,小時候早餐裡三塊錢的肉鬆包,四塊錢的“毛毛蟲”,再配杯熱牛奶,完全可以飽餐一頓。
而現在的麵包,早就沒了昔日的質樸。雖然種類豐富,外形精緻,可是在分量上,真的很難吃飽,一個牛角麵包,一口就沒了,別說做早餐,臨時填肚都不夠。
而在餡料這一塊,現在的麵包足可以用花裡胡哨來形容。最常見的餡料是芝士、乳酪、紅豆,還會加進當下的流行元素,如芋泥、草莓等果蔬。
更誇張的是,有的烘焙店還推出了“新中式”,往吐司里加花椒、大蒜、生薑、豬肉甚至辣條和老乾媽。
事實上,加了太多餡料的麵包,早就沒了麵包本身的香味。奶油和水果的餡料,吃上去太膩太甜,而麵包加辣條,恐怕早就沒了口感可言,而只剩噱頭了。
所以麵包到底貴在何處,其實是貴在了各種噱頭。
當面包店成了網紅打卡點之後,麵包也就不再是單純的食物了。
一家來自韓國首爾的麵包店,於2020年在上海新天地開店,後因標誌性的亮眼綠色紙袋和超長排隊現象成為一代麵包網紅。
其火爆程度甚至催生了麵包界的“黃牛”。有人為了品嚐一口網紅麵包,可以花上百元的差價。2022年初,該品牌面包店進京,一袋經典產品原價150元左右,黃牛處的售價則為400元。
在北京,只要去逛三里屯,不難看見這家麵包店外大排長龍。
有網友對這家麵包店的感受是:大家能走進這裡,“買麵包”只是一個次要原因。更重要的是一種氛圍感。
拿上海新天地店為例,店裡暗色系的裝修配合金色裝飾,感覺上就很浪漫。加上一進門,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麵包香氣,整體氛圍非常童話。
網上專門出了該面包店的打卡攻略,不是介紹哪款麵包好吃,而是告訴大家在店裡哪個位置拍照更出片,攻略裡力薦的位置是靠近窗戶的卡座,光線充足,拍照效果槓槓的。
也是從此家麵包店的火爆開始,國內開始出現很多獨立烘焙店。而這些店鋪也走上網紅化道路,帶起了麵包拍照風潮,也帶起了麵包的價格。
一些網紅麵包的愛好者,從不避諱自己喜歡網紅蛋糕、麵包的原因。他們並不十分在意麵包口味,但和朋友逛街會去烘焙店打卡拍照。享受麵包店提供的“情緒價值”,並將其稱之為快樂買單,也叫付“網紅稅”。
相比看演出、去景點打卡,去網紅餐館拍照,網紅麵包店的消費還是相對更低的,花錢少,很出片。而且很多人尋找網紅麵包店的方式,是在小紅書、抖音上刷相關領域博主的推薦。
於是很多網紅麵包店也意識到了宣傳的重要性,與平臺合作推流、邀請博主推薦,都成為了烘焙推廣常見的方式。
而這些宣傳費用,自然也會被計算到麵包製作的“成本”之中。
既然麵包店越來越火,麵包越買越貴,想必很多人已經看到了一條致富之路:告別996,007,開一家小小烘焙店,時髦又掙錢。這簡直和開咖啡店一樣,成為不少年輕打工人的浪漫夢想。
但是如果看到麵包店背後的門道兒如此之深,恐怕很多人會收手。
麵包店最主流的就是加盟連鎖品牌。這其中需要的加盟費包括技術培訓、烘焙裝置等,至少50萬。再加上門店裝修,房租等等,一年至少100萬起。
如果說,小小打工人不想搞加盟,只是想安安靜靜地開一家獨立面包小店。事實上,盈利很難。
糖、麵粉、黃油作為麵包烘焙原材料三大頭,近幾年的價格在大幅度上漲。
而一些進口原料價格更是飛漲,有資料顯示,安佳大黃油已經漲到1700元一箱了,紐西蘭奶粉900多一袋,一個月漲了200多,巧克力更是漲到一毛二一克,有些國產粉也已經賣到300多。
除了原料成本變高,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想讓自己的烘焙店外觀上看著豪橫、上檔次,至少是經營得紅火。那店裡麵包的種類就一定要齊全,櫥窗貨架上的麵包都要擺得滿滿當當。
而琳琅滿目的背後,可能是巨大的損耗和滯銷危機。
因為烘焙產品的生命最短只有4小時,時間一過,口感就會出現變化。超過24小時就有過期風險。而這些臨期麵包,要麼打折出售,要麼扔掉,損失只能由店家承擔。
所以很多烘焙店每天的報損率都會超出5%至10%的正常區間。
媒體曾報道,上海一餐飲減損團隊負責人探訪10家麵包店,結果發現,打烊前半小時,有上千個麵包被丟掉,有門店報損率甚至超過50%。
這樣的情形讓很多面包愛好者心疼,臨期麵包不能打折售賣嗎?
確實有不少麵包店,在營業結束前的一個多小時,將麵包進行打折處理。
但是也有不少店家,為了品牌形象,寧可將賣不出去的產品扔掉,也不願打折促銷。
有面包店的店員坦言,如果對剩餘產品打折出售,折扣太大的話,可能會影響到麵包的正常銷售,有些顧客可能會故意等到打折後再來購買。
一邊是價格昂貴,一邊是大量浪費……看來吃麵包的,和賣麵包的都有苦衷。
你還覺得開面包店、烘焙店很浪漫嗎?
醒醒!很殘酷的。
在如此重壓之下,市面上烘焙店、麵包店的問題也層出不窮。
為了降低成本,店家將面臨良心和利益的抉擇。
比如,你看到的新鮮出爐的麵包,確實是現烤的,熱乎的。可是麵糰有可能是在冰箱裡放了好幾天的。
就像某品牌“現包”的水餃,現包不假,可是餃子餡兒是預製的。
而烘焙圈,還常常出現科技和狠活兒。其實正常情況,點心和麵包出爐在前,會在其表面刷上一層雞蛋、水、糖以及食用油調配的混合液。這樣,麵包和點心,看上去飽滿而有光澤,吃起來口感也更好。但是糖、蛋、油的成本是比較高的。
而此時如果在麵包表面塗刷“上光劑”,視覺效果是一樣的,而“上光劑”的成本僅4元錢一斤,相比較雞蛋,成本下降了很多。而“上光劑”裡大量的檸檬酸也起到了讓麵包防腐的作用,延長了麵包的“新鮮感”,而塗“上光劑”的麵包甚至比塗刷蛋液的色澤更好,拍出來更“好看”。
甚至一些麵包店那撲面而來的麵包香氣,也未必是真的麵包香。
很多網友會有這種感覺:每當走進麵包店,撲面而來的麵包香氣將自己包圍的時候,“麵包店的香味”就等於“幸福的味道”了。
但有網友稱,很多面包店的香味,並不是麵包散發出來的。麵包本身會有香味,但是不至於站到街上,都能被香味縈繞。原來商家為了招攬客人,會使用一種叫做麵包香氛的東西。
而且使用麵包香氛,其實並不算違規。一些咖啡店、爆米花攤,也會使用咖啡香氛、爆米花香氛。
為了安全、健康、美味,一些麵包的真愛粉,早就拋棄網紅店,開始自己動手烘焙了。
不過這其中的辛苦,也是誰做誰知道。
@鹽白茶,在第一個和麵環節就已經敗下陣來。
@烏拉拉嗚呼啦胡,打算手動做貝果。因為對自己手藝超有信心,一下子用了500g的麵粉。結果……不可描述……
@原來是二喜呀,打算做個熱狗,入爐前好好的,怎料,突然猥瑣發育了。她只能變身肛腸科醫生,挨個給它們塞回去!
當然人類烘焙的歷史,就是馴服烤箱的歷史。
@馬鹿希爾 “煉的丹,就這樣出爐了!”
@露絲瑪麗,馴服烤箱失敗。生可頌剛放進去兩分鐘就冒黑煙了,第一時間堵住廚房門開窗開啟抽油煙機,生怕報警器響了。拿出黢黑的可頌,扒了皮還能吃,吃出一種柴火燒土豆的感覺。
當然,還有的麵包愛好者會尋找新的平替。明明都是麵粉、酵母,誰比誰高階多少呢?
其實宇宙的盡頭是新中式,@bell 就回歸了真正的麵食經典款——饅頭。
畢竟出戰法國麵包節的中式糕點,就是無糖小饅頭。
前面包愛好者@bell 因為和奶奶逛了一圈早市兒,就戒掉了麵包,迴歸“饅門”。早市兒的熱饅頭太好吃了,是任何麵包都不能比擬的。
很多健身人士,吃饅頭以後,體脂率下來了,因為麵包是高糖油的食物,饅頭反而更健康。
因為“饅門”的宗旨就是——一生無飢餓。
如果說麵包是以疊加的口味取勝,饅頭則是可塑性極強。因為每個人吃饅頭的喜好都不相同,有人就喜歡炸饅頭,有人喜歡夾東西。饅頭代表的不止是食物,更是種穩穩的幸福。
導演陳曉卿在紀錄片《風味人間》中推薦過阜陽特產的枕頭饃,那是他家鄉的味道。他說這個就是中國的吐司,便宜大碗。
想吃個麵包又排隊,又等到關門前搶打折產品,其實真論價效比,再便宜的麵包也不如饅頭。
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曾說,食物既有給人們提供溫飽和能量的功能,也有滿足口舌之歡的作用,還有慰藉人心的精神層面。
而饅頭就是兼具這三點精髓。
饅頭,不會有越來越長的名字,不會有越來越高的原材料成本,不會有打不下來的價格,無論歲月如何變化,它始終在那裡。
那些西式麵包,愛漲價就漲價吧。
如此物美價廉的國風麵包,不香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