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主打“全場9塊9”的烘焙工廠,
席捲縣城。
文|胡漢三
編輯|張晨陽
來源|DT商業觀察(ID:DTcaijing)
封面來源|IC photo
當一線白領吐槽“麵包越賣越貴”“月薪×萬吃不起麵包”時,一批主打“全場9塊9”的烘焙工廠(也叫麵包工廠、超級糕工廠,下文統稱烘焙工廠),用5.8元的提拉米蘇,8.8元的菠蘿泡芙,席捲縣城,成為縣城青年買麵包的新選擇。有人把烘焙工廠當做“每週都會去囤貨的碳水天堂”,也有年輕人嘗試透過烘焙工廠來實現“麵包自由”。從2024開始,“烘焙工廠”在社交媒體上的聲量不斷攀升,去年年底,一批新品牌入場開設首店,把烘焙工廠的聲量推到峰值,2025年初,雖然社媒聲量有所回落,但還是遠超2023年。

烘焙工廠究竟是什麼新物種?除了便宜,它還有什麼吸引消費者的點?

烘焙工廠是個啥?
仔細研究社交媒體上的烘焙工廠、麵包工廠,我們發現其實有兩種型別。
第一種是連鎖門店,採用加盟模式,名字字尾往往是“超級糕工廠”。
根據《DT商業觀察》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市面上有不少於10家品牌開始陸續開出超級糕工廠。
它們多數從三線及以下城市起家,一些採用連鎖經營模式,比如十豆川超級糕工廠從2023年11月起開店,目前在全國已經開出47家門店。

這些烘焙工廠的門店設計很像“量販零食店”,多數採用明黃、橘紅、嫩綠等多巴胺亮色吸引注意,將卡通化的IP形象放在門頭攬客。
店內麵包品類豐富,幾乎都是“全場9塊9”“9塊9任選”。

(圖片來源:小紅書)
另一類麵包工廠,是分佈在“工廠周邊”的直營店,如上海的阿本布魯特麵包工廠店、江蘇太倉的萊卡爾麵包工廠店,門店的視覺設計雖然沒有前者明亮、高顏值,但也產品豐富、價格便宜。
這些工廠大多是做TO B生意(即給品牌代工),現在開始將工廠生產出來的麵包直接賣給消費者。
也正因此,他們打出的旗號是“大牌平替”“大牌同款”,比如太倉的萊卡爾麵包工廠,原本是烘焙品牌“百卡弗”的代工廠,現在稱自己為瑞幸、星巴克烘焙產品的供應商;同在蘇州的米詩薇爾食品工廠,則是盒馬、山姆的代工廠。
“大牌平替”也是這些烘焙店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原因。太倉萊卡爾麵包工廠的品牌負責人姚經理告訴《DT商業觀察》,大家持續購買的原因是,“有品牌背書,原料進口,並且產品售價跟五六年前一樣,屬於個位數。”

(萊卡爾烘焙工廠店是蘇州麵包蛋糕甜品打卡人氣榜TOP1)

比2元麵包店更多SKU,
比大牌烘焙更便宜
低價並不是什麼新鮮事,2元麵包店就曾憑藉“便宜”風靡一時。便宜之外,烘焙工廠們還有哪些特點吸引消費者呢?他們的模式有什麼不同?
從最直觀的產品來看,烘焙工廠和2元麵包店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SKU豐富。我們查看了上述品牌的選單,發現不管是主打大牌平替的代工廠,還是像量販零食店的超級糕工廠,品類都很豐富——既有西式烘焙,也有中式糕點、蛋糕、甜品等品類。從蛋撻、吐司麵包到鹼水、貝果,再到最近爆火的黃油年糕,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如果你生活在一線城市,或許覺得各種烘焙坊、麵包專賣店很多,想吃什麼品類都方便購買,但在低線級城市,尤其是社群周邊而非商場,烘焙產品的豐富程度其實有限。
以十豆川超級糕工廠在安徽蚌埠的大學城店為例,該門店2km範圍內麵包烘焙店一共有9家,其中5家都是以蛋糕為主要品類,1家是中式糕餅店、1家專注賣老麵包,剩下兩家雖然品類多,但人均價格均高於十豆川。
可以想象,種類豐富+低價+開在大學城附近,烘焙工廠在開店之初確實會對附近的消費者有吸引力。

烘焙工廠熱賣的產品都有哪些呢?
透過整理不同品牌大眾點評網友推薦TOP1產品,我們發現熱銷產品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曾經火過的“網紅單品”,如髒髒包、草莓蛋糕、奧利奧挖挖杯等;二是經典基礎款產品,如牛角包、北海道吐司。
上海麥小匠麵包工廠的負責人也告訴《DT商業觀察》,店裡賣得最好的產品就是菠蘿包,通常會放在門店的入口處,消費者來了很容易“隨手帶兩個”。
此外,在產品本身就便宜的基礎上,品牌們還會在大眾點評、抖音上設定幾款更便宜的產品用來“引流”。
比如萌鴨琪琪有1.99元1個的大蛋撻,糕如意·超級糕工廠有9.9元的榴蓮千層;中原鋪子超級工廠有9.9元6個的黃油年糕……

低價從何而來?
事實上,傳統烘焙店是一門毛利率高達60%、淨利率僅有9%的生意。和大多數餐飲一樣,之所以毛利高但利潤低,是因為門店租金、原料損耗、人工三項成本居高不下。
綜合美團《2022烘焙品類發展報告》和紅餐研究院資料,現制烘焙的門店大概有以下幾種模式:
最初,是以夫妻老婆店和部分傳統中式糕點為代表的單店烘焙,廚房在店鋪後面,在店內完成製作、烘烤、包裝、售賣,因為裝置佔地和製作流程,不僅需要更大的佔地面積、更多的租金,而且往往比較依賴麵包師傅的人工,產能有限。
20世紀90年代之後,85度C、巴黎貝甜等西式烘焙品牌湧入,它們往往是自建中央工廠,然後以中央工廠為中心在區域內開連鎖店。具體來說,中央工廠統一製作半成品送到門店,門店只需要進行簡單烘烤就能售賣。
憑藉高效的產能和品類空白填補,這些西式烘焙品牌迅速擴張。
此後,一批新中式烘焙如鮑師傅、瀘溪河等遍地開花。
它們採用了中央工廠+前店後廚的模式,雖然也是由中央工廠配送半成品,但這些半成品的“預製程度”更輕一些,需要在門店後廚進行加工,達到“現做現賣、保留風味”的效果。
盒馬山姆等商超、倉儲會員店的烘焙產品,在近幾年被討論很多,他們是另一種模式:和大多數咖啡、奶茶品牌的烘焙產品差不多,往往是和冷凍烘焙的供應商、代工廠合作,定製某一款產品的成品,在店裡進行重新分切、包裝售賣。
比如山姆的瑞士捲、榴蓮千層、芝士蛋糕,都來源於冷凍烘焙公司“恩喜村”,這家公司同時為盒馬、Ole’、喜茶等品牌提供烘焙產品。

烘焙工廠們屬於哪種模式呢?
雖然看上去都是多SKU、價格便宜,但代工廠和超級糕工廠的模式並不一樣。
代工廠們賣的麵包,是從工廠中做好的“冷凍成品”,不需要在店裡進一步加工就能直接賣給消費者。人們既可以購買之後直接食用,也可以一次性買一大兜,放在冰箱裡冷凍儲存,想吃的時候解凍、加熱即可。
它們的低價很好理解,即原本的TO B生意直接TO C,因為減少了中間環節,成本更低。
並且,因為工廠產品即成品,不需要進一步加工,相比較普通烘焙店它們還能節省人工成本。
上海麥小匠麵包工廠的相關負責人告訴《DT商業觀察》,門店通常只有她一個人打理,週末休息期間,會有另外一個非全職的工作人員來“輪班”。
而以加盟為主的超級糕工廠,產品鏈路類似85度C的“中央工廠+連鎖門店”,他們仍然是從中央工廠拿到“半成品”,在門店裡進行簡單的切塊、烤制。
很多超級糕工廠會在門店單獨開闢一塊區域,設定透明視窗,讓店員進行麵包加熱、切塊等操作,以“展現”出“新鮮現制、現烤出爐”的資訊。
這類品牌的成本節約可能主要在於門店租金。
如前文所說,在選址上,超級糕工廠選擇低線級城市或者縣城,集中在社群、學校等低租金地段開店,既避開了商圈開店與高階品牌競爭的局面,也節約下門店成本這座大山。
但值得注意的是,主打低價的超級糕工廠產品質量可能難以保證。
截至2025年3月,超級糕工廠的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在社媒引發了爭議。有嘗試過超級糕工廠的當地消費者分享,“產品具有香精味”,擔心是科技和狠活兒。有人發出避雷帖,認為產品“沒有生產日期,奶油也酸酸的,不知道是不是壞了。”

(圖片來源:小紅書)
在剛剛過去的“315”期間,湖南都市頻道《真相大追擊》就曝光了食品安全問題——記者臥底十豆川·超級糕工廠門店發現,雖然這個品牌對外宣稱”不賣隔夜產品”,多家門店店員都會篡改麵包的生產日期,並且在加盟商剛開始運營、有總部督導人員駐紮的情況下,督導人員對篡改日期的行為置之不理。
換句話說,打著新物種的旗號,超級糕工廠在早期創立的階段,其流量有消費者嚐鮮心理的加成,顯得更受歡迎。
但產品質量是否過關,消費者是否願意再次光顧、形成復購,才是驗證超級糕工廠經營實力和模式可行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