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幻想改變你媽

作者 | 天雅
有過跟老人家共同生活經歷的朋友,可能會有類似體驗:
有些老人經常執著於一種錯誤的理念/生活方式,無論你怎麼勸說,他們就是不聽。
比如:
有的老人執著於吃剩菜,你告訴Ta有些菜不能隔夜,Ta還要繼續吃;
有的老人堅信某一款保健品能治百病,無論你怎麼科普醫學知識,Ta就是不聽;
有的老人過度溺愛孩子,天天追著孩子餵飯,無論你怎麼重申科學育兒理念,Ta還是要這樣做……
類似以上的種種場景,有時真的會令我們感到很無語,也很無力,甚至還可能會引發爭執,成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關於這一點,我的朋友小莉深有體會。

去年跟先生結婚後,小莉便與婆婆住到了一起。
她發現婆婆做飯時有一個習慣:經常將食物反覆急凍,反覆解凍,迴圈使用。
熟食如此,生食也是如此。
比如冰箱裡的生肉,婆婆經常將其拿出來解凍,切下一部分之後,又扔回急凍層,留著第二天、第三天繼續使用。
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做法——
因為生肉在解凍後,細菌會呈指數型增長,加劇生肉的變質速度,不適宜再放回急凍層。
小莉將相關的科普影片發給婆婆,委婉提醒婆婆生肉應該一次性解凍,一次性使用完畢。
婆婆不作理會,依舊我行不素。
小莉實在受不了了,便在餐桌上當著婆婆的面重申了一遍生肉反覆解凍的危害性。
婆婆不耐煩地回了一句:“你不喜歡吃就不吃,我這樣子吃了大半輩子都沒事。”
當然不僅僅是解凍生肉這件事,還有很多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婆婆也是類似態度。
比如婆婆經常吃某一款保健品,並堅信它是萬能藥,能治百病。
有一天小莉無意間看到這款保健品的包裝非常粗糙,屬於三無產品,便提醒婆婆。
婆婆同樣不耐煩:“你不要瞎說,人家隔壁李阿姨已經吃了三年多,身體好得很!”
更可笑的是——
春節期間,小莉和丈夫給婆婆買了一款正規產家生產的、針對老年人提供的營養品。
婆婆卻顯得有些抗拒:“我沒病沒痛,身體好得很,不需要吃營養品。”
隨後,婆婆便把營養品扔進櫃子裡,第二天繼續吃著她鍾愛的保健品……
這令小莉感到很無語,也很困惑:
“我們也是為了她的健康著想,她怎麼就如此固執,不肯改變呢?”

是啊,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有的老人會執著於某種錯誤的理念/生活方式,且不聽勸呢?
一個原因是認知能力的匱乏。
這類老人面對事物時,往往更願意相信經驗論,而不是科學論
比如小莉婆婆——
判定反覆解凍生肉是否健康,她的標準是自己吃了有沒有事,而不是會不會滋生細菌;
判定一款保健品好不好,她的標準是XXX吃了以後身體好不好,而不是廠家是否正規。
但經驗,有時候是會存在偏差和誤導性的。
當她堅持吃反覆解凍的生肉,現在沒事,不代表以後沒事;
當別人告訴她吃某款保健品很好,不代表對方真的在吃,有可能對方只是誘惑她購買。
要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因為無知而蒙受傷害、上當受騙的例子,比比皆是。
另一個原因則是害怕自尊的喪失、權力的喪失。
在很多老一輩的觀感裡,在晚輩面前承認自己的無知,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而聽從晚輩的建議做出改變,則意味著權力的喪失。
就像小莉婆婆——
她經常吃保健品,說明她對自己的健康存在某些擔憂。
但小莉和丈夫送她營養品時,她卻以“自己沒病沒痛”為由拒絕了。
小莉丈夫深感不解,私下問母親為什麼不肯吃營養品,而是堅持吃保健品。
母親沒好氣地回了一句:“我想吃什麼我自己說了算,輪不到你們來安排。”
所以她真正拒絕的是營養品嗎?
不,不是的!
她真正拒絕的是,把當家做主的權利移交給兒子和兒媳。
也因此,她寧願在錯誤的生活方式上固執己見,也不願意聽從兒子與兒媳的建議做出改變。
這是一個身心虛弱的老人對自我的堅持,對權力的捍衛。

而如果,你的家裡也有一位跟小莉婆婆類似的老人,
Ta經常執著於錯誤的理念/生活方式,勸又勸不聽,說又說不得,
那該怎麼辦呢?
在這裡我們要分情況來討論:
第一種情況:老人執著於某種理念/生活方式,但未對其他人造成困擾。
比如有的老人喜歡一天到晚躺在床上看電視、刷抖音。
你知道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加劇老年痴呆的風險;
同時也知道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是讓老人走出去逛逛公園,跳跳廣場舞。
但在老人的觀感裡,Ta不喜歡逛公園,跳廣場舞,只喜歡看電視,刷抖音。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尊重老人的選擇;
畢竟,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第二種情況:老人執著於某種理念/生活方式,且已經對其他人造成困擾。
比如有的老人時不時吃點正規的保健品,強身健體,這個不需要干涉;
但有的老人痴迷於某一款三無保健品,明顯對健康有害,我們當然不能坐視不理。
這時該怎麼辦呢?
關於這個問題,小莉的丈夫就處理得很好。
經過了解,他發現母親所使用的保健品是一款直銷產品,而隔壁李阿姨正是母親的上線。
很明顯,母親是被對方拉攏並忽悠了。
他知道母親自尊心強,容不得別人糾錯。
於是他私下找到舅舅——
舅舅見多識廣,性格溫和,跟母親一向比較聊得來,不會挑戰母親的權威。
他將母親的情況告知舅舅,舅舅則適時在朋友圈轉發一些直銷詐騙、老年人受害者現身說法的新聞影片。
一段時間後,母親悄悄停止了保健品的使用和購買,改成喝從正規藥店購買的老年奶粉。
雖然她依舊不肯吃兒子和兒媳給她購買的營養粉,但這已經不重要了。
同時關於母親經常反覆解凍生肉的做法,小莉丈夫也曾讓舅舅在朋友圈轉發一些健康飲食的影片,但母親始終不為所動。
後來實在沒辦法,小莉便與丈夫商量,跟婆婆分開來吃,各煮各的。
誰知剛分開沒多久,婆婆就悄悄把冰箱急凍層裡的剩菜、凍肉處理了,並以一個人煮飯費事為由,天天跑去社群的老年食堂吃飯。
如此一來,她輕鬆了,小莉和丈夫也清爽了。

透過小莉、丈夫和婆婆相處的故事,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要想改變一個執著於錯誤的理念/生活方式的老人,
關鍵不在於正確的理論知識,也不在於高超的溝通技巧,
而是在於兩個基本的底層邏輯:
① 如果老人存在認知侷限,那就用Ta認知範圍內的語言去跟Ta溝通。
就像小莉的婆婆,她擁有一定的做飯經驗,卻不具備科學的飲食常識。
她判斷一種食物能不能吃的標準,是她吃了有沒有事,或別人吃了有沒有事。
如果你跟她科普食物的營養成分、食品的安全準則,她多半是聽不懂的;
也因此,當小莉給她科普飲食常識,指出三無保健品時,她不予理會;
但如果你跟她說誰吃了某種食物,產生了怎樣的身體反應,她立刻就能聽懂,
就像舅舅在朋友圈轉發老年人受害者的現身說法時,她立刻就理解了,且再也不吃三無保健品了。
② 如果老人害怕自尊、權力的喪失,那就保全Ta的自尊,從權力鬥爭中抽離。
那為什麼小莉丈夫不直接將相關影片發給母親,而是委託舅舅代勞呢?
那是因為在小莉婆婆身上,除了存在認知侷限,還存在明顯的對自尊、權力的執著。
她不願意在晚輩面前承認自己的無知,也不願意將自己的生活交由晚輩去安排。
也因此,她更願意聽從同輩哥哥的勸誡,而不是來自兒子與兒媳的建議。
小莉和丈夫做得很好的一點是:
在能改變的部分,他們在保全母親自尊的前提下,努力將其往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
在不可改變的部分,他們理智地進行分離,將自己從與母親的權力鬥爭中抽離出來。
說到底,兩代人同住一個屋簷下,一定會存在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差異。
我們不能要求長輩完全認同我們的價值理念,並遵從我們認可的生活方式,因為這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權力控制。
我們唯一能做的,是順應老人的心理需求,改變自己與老人的相處模式。
如果我們的改變能夠帶動老人的改變,這固然很好;
但如果老人堅持按照自己原有的模式生活,那就尊重Ta的選擇。
這是我能想到的,兩代人在同一個屋簷下求同存異最和諧的相處之道。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預約明晚8點直播🌟
婚姻總在重複爭吵冷戰?

焦慮VS迴避,讓你越愛越累?
明晚8點諮詢師張瑋直播分享:
💞 擺脫重複受傷的“童年模式”
💞 每天5分鐘,養出閃閃發光的自己
💞 溫柔拆解情感困境,告別卑微討好

👇點選立即預約👇
🎁領《自我關懷療愈禮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