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5個字 閱讀時長:3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和熱點保持距離。
在這個流量時代,越來越發現一個真相:
人的情緒是一種寶貴的資源,而突如其來的熱點基本是劇本炒作和流量生意,不應該把寶貴的情緒浪費在這些熱點上。
今天有讀者在後臺讓我聊聊吳柳芳的事,據說週末吵得很厲害:

當時我正在遊樂場帶娃,無聊翻了下後臺,就隨手回了一段想法。
晚上看到吳柳芳好像確實是劇本炒作,而且已經被禁止關注了,估計又是一波流量,我想起中午寫的這段話,越看越有道理,還是寫個文吧。
炒作是一種生產力。
開超市可以炒,賣車賣手機可以炒,做主播更需要炒,可以正著炒,也可以反著炒,最近在看一本書《全能思維》,有個說法很有意思:
以前以為人跟動物的區別在於使用工具,其實不然,人跟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會講故事。
所以,故事力和共情力,才是未來最有競爭力的能力。
在短影片和流量裹挾一切的當下,這句話的含金量越來越高。
會講故事,會編劇本,會炒作熱點,就能在當下混得風生水起,所以我下一個很武斷的判斷:
大家看到的的熱點幾乎一半以上都是劇本炒作。
這種炒作的成本太低了,幾十萬投流就有可能搞一個全國性的熱點,因為標籤化推送和演算法推薦是精準投餵,而且一旦成為熱點就有無數人甚至專業媒體跟風,幫著二次炒作,成為全民關注的話題。
可想而知,這種熱點基本都是爭議性很大的:
彩禮啊,酒席啊,男女啊,夫妻啊,人設啊,反差啊…
歐亨利沒活到現在可惜了。
在這場流量的生意和遊戲中:
熱點是事先寫好劇本的,而使用者是被標籤化推薦的,這一切最後的買單者就是使用者的情緒和精力。
就這幾天:
我見過有使用者為了某個開超市的是不是爹味而吵到友盡的,也看到有人因為擦邊好不好而互相口吐芬芳的。
大家為了這些精準投餵的劇本化炒作而消耗自己的情緒和精力,真的有意義嗎?
到頭來得到什麼了呢?
只會在被榨乾了情緒之後,陷入無盡的空虛和無意義感,越來越脫離自我關注和現實生活。
所以,在一個碎片化資訊氾濫、炒作熱點成風的當下,每個人有意識的人都應該掌握一點社交媒體時代的生存法則:
和熱點保持距離,學會過濾一些資訊,更高一點的要求,是要打造自己的資訊護城河。
不要被這些過剩的資訊和推送來消耗你的情緒和精力,把你的時間、情緒和精力留給自己,留給家人,留給現實生活,而不是留給一個流量化的楚門世界。
其實除了這些炒作,這周還是有不少大事的,比如這些:
1、
。
2、
3、不能失敗
就這樣。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