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香肉絲,黑椒雞排,土豆燒牛肉,麻辣翅根…」,這些菜名並不是某家餐館的選單,而是我軍在執行訓練、作戰任務中供給集體食用的「13通用淺盤集體食品」選單的一部分。這些種類繁多的野戰口糧,也不是一蹴而就地發展起來的。今天就來聊聊我軍野戰口糧的變遷。
從客觀角度而言,這個時期我國工業發展水平低,農業發展不成熟,部隊機械化程度很低甚至幾乎為零,與提升後勤能力相比部隊上更注重提升戰鬥力。

斜跨乾糧袋的民兵(左三)
從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長征開始,到艱苦卓絕的14年抗日戰爭,一直到全國解放的數十年間,我軍沒有形成系統的野戰口糧這個概念,特別是紅軍長征時期的野戰口糧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有啥吃啥」。既有平時就吃的紅米飯南瓜湯,也有條件寬鬆時期各部隊供給部分發的宣威火腿,更有困難時期難以下嚥的樹根草皮甚至是皮帶。

主要原因就在於長征的出發較為倉促,準備工作不足,1949年後擔任過駐外大使、中聯部常務副部長李一氓的回憶是:「大軍出發,是個沒有後方的戰略轉移,前面既無糧倉,後面亦無後勤供給,只能夠走到哪裡吃到哪裡。」
在小學語文課本有一篇文章題為《倔強的小紅軍》,描述了陳賡同志時任紅軍幹部團團長一職,在糧食緊缺的長征期間,想援助以為飢餓的「小同志」一小包青稞面,卻被其用鼓鼓的乾糧袋所編造的善意的謊言所欺騙,最終那位欺騙了陳賡的那位小同志英勇犧牲的故事。而文中出現的青稞面,並不是現在日常被大家熟知的那種細細長長簡單易食的麵條。

青稞
青稞麥,是大麥的一種變種,其單位面積產量遠低於其他糧食作物,卻能在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的部分地區海拔4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種植。
而青稞面,則是將青稞麥磨製成粉,可以說一種非常簡陋甚至可以說是粗劣的乾糧。青稞面吃的時候,需要用水煮著吃,否則根本咽不下去。這種青稞面通常會裝在直徑數公分左右的長條形布袋中,斜挎在肩上攜帶。不下雨還好,一下雨青稞面淋溼之後就成了小疙瘩。
這些小疙瘩根本就煮不開,只能囫圇吞棗。而當這些難以下嚥的青稞面都吃光後,就只好宰殺用來馱物資的牲口。吳先恩的《黨嶺山上》一文裡曾記載,部隊在過西康丹巴一帶的黨嶺山前,宰了兩匹牲口,「把肉分給傷員,皮和骨頭給工作人員分了。」而將那位「倔強的小紅軍」的乾糧袋撐的鼓鼓的東西,正是還殘留著幾個牙印,燒得發黑的牛膝骨。
牲口吃完了,就要就地取材,真的就是有什麼吃什麼了。上至腰上的皮帶,下至草地上長的野草。皮帶還好,可是就是這野草,由於分辨不出哪些是無毒可食用的,只能以身試毒。食用了有毒的野草的戰士,輕則嘔吐瀉肚,重則中毒死亡。所以戰士們採到野草野菜時,總是先放在嘴裡小心嚼嚼,多試幾次後才敢嚥下肚去。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數十萬出國作戰軍人的糧食問題可將時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李聚奎愁壞了。眾所周知,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初期完全掌握不到制海權及制空權,所以後勤補給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他靈機一動,想起來抗戰時期曾用炒麵解決了燃眉之急。而炒麵製作簡單,因水分較少故儲存時間較長,方便攜帶且麵粉中的營養相對其他能夠選擇的食物相比營養更為全面。故李聚奎將軍向志願軍司令部彙報提議將炒麵作為志願軍口糧進行準備及分發。

為志願軍製作炒麵
國內掀起了一場為志願軍製作炒麵的熱潮,甚至連周總理都親自參加了為志願軍炒軍糧的活動。截止到1951年6月,從國內運至朝鮮前線的炒麵達到了3萬噸之多。
志願軍司令部同意李聚奎將軍的提議後,決定用70%的麵粉加之30%的高粱粉或玉米粉,最後加入0.5%的食用鹽來製作炒麵。中後期麵粉供給數量不足又添加了黃豆粉及大米粉作為麵粉的替代品。炒制而成的炒麵則裝入乾糧袋中進行攜帶,一次補給基本能夠滿足一週左右的口糧需求。
我們志願軍戰士們,就是靠著乾糧袋裡的那些烤面,就著涼水甚至是胡亂抓的一把雪,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推回了38線以南。

肩扛乾糧袋的戰士
從抗美援朝前期開始,前線作戰的各部隊就向志願軍司令部反應炒麵不便於分發補給食用等問題。志願軍司令部對炒麵進行改良。最終決定炒麵為原材料,加大食用鹽的使用量及在炒制過程中新增食用油,最終利用機器進行壓制成塊狀乾糧。
這種塊狀的炒麵與散裝炒麵相比,更利於攜帶分發,食用時也比散裝炒麵更見方便。這種塊狀炒麵正是七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壓縮餅乾的原型。
真實反應抗美援朝戰爭的老電影《上甘嶺》中,志願軍張忠發連長就是號召食用這種塊狀炒麵堅守坑道。由於時間久遠,這種塊狀炒麵的口味雖已無法考究,但有過食用經歷的老兵表示這種口糧只能說比散裝炒麵號一點,聊勝於無。

上甘嶺戰役中的志願軍
60年代越南戰爭開始後,我國持續多年援助北越軍民武器彈藥及後勤補給。總後勤部則組織專門力量,結合抗美援朝戰爭後期配發的塊狀炒麵的優缺點,研製了最終被命名為701、702的壓縮乾糧。
這兩種壓縮乾糧採用嵌入蓋式綠鐵桶外包裝,每罐約10千克左右,為延長可食用期限在壓縮乾糧裝入罐中後充填氮氣並在封裝時以錫焊封口。由於701,702壓縮乾糧主要供給北越,罐體上印有中越兩國語言。
1979年2月,我軍不得已打響了對越反擊自衛戰。此時我軍在76年已成功研製以701,702為基礎的761壓縮乾糧並配發作戰部隊。這種壓縮乾糧繼承了701,702壓縮乾糧的耐儲存,攜帶方便等優點,進一步提高了壓縮乾糧內的熱量來保障作戰人員能夠獲得充足的熱量補給。

701、702壓縮乾糧
但壓縮乾糧口感較差,食用時需要喝大量水,有部分人在食用761壓縮乾糧並大量飲水後會導致腹瀉不止的情況。有些老兵則把761的音符讀法反過來讀作「都拉稀」。
順便說一下,在我軍的標準稱呼裡並沒有壓縮餅乾這個說法,而是統一稱呼為壓縮乾糧。但由於壓縮餅乾這個說法更為貼切,地方上更多稱其為壓縮餅乾,久而久之部隊裡也出現了壓縮餅乾這種稱呼了。
對越反擊自為戰結束後,我軍總結此戰中的經驗教訓,其中就包括增加口糧種類,並且注重提供充足熱量的前提下保證其他營養指標。於是先後成功研製了94脫水米飯,脆綠黃瓜,麻辣豆芽和胡蘿蔔罐頭,改進761壓縮乾糧的封裝形式並最佳化配方的90壓縮乾糧。
這一代野戰口糧特點就是從單一金屬包裝轉變為軟包裝、複合包裝,並且在增加了口糧種類。但由於當時我國優先經濟建設,考慮周邊地緣政治形式後這類野戰口糧並沒有大批次裝備於部隊而是作為技術儲備。

761壓縮乾糧
千禧年後,經濟發展反哺部隊建設,此時總後勤部提出要進一步發展野戰食品種類,研製了以各類以生石灰為發熱材料的自熱炒飯為主食的06野戰食品,增加了蛋糕、餅乾、牛肉、水果等副食的09單兵自熱口糧、13單兵自熱口糧。

09、13單兵自熱口糧
在離開駐地時的集體飲食保障,則由主要依賴依託炊事車等各類炊事裝置現場製作熱食陸續轉變為通用淺盤集體食品。這類通用淺盤集體食品不再需要煎炒烹任,而是將食品連包裝袋袋放入沸水或蒸汽加熱後即可分食食用。

13淺盤集體食品
經過數十年創新總結,我軍實現了野戰口糧的從無到有,從簡到優的華麗轉變。我們必須要承認在早中期以散裝炒麵,壓縮餅乾為主的野戰口糧十分難以下嚥,提供的營養成分較為單一長時間食用後易導致夜盲症等問題。
但正是先烈靠著這些簡陋粗劣的口糧浴血奮戰,才夯實了繼續研製種類豐富、口味好的口糧的基礎。數十年後的今天,離開駐地在野外駐訓,執行作戰任務的部隊也有了更多更優的選擇,提升了後勤保障的效率質量,切實提高了我軍的戰鬥力。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